关键词:帝国大厦灾难电影影像意义
一 、帝国大厦的建筑象征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柯布西耶认为“建筑这一行就是要利用未处理过的材料,建立感情上的联系。这类建筑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它们的‘表情(建筑的形式、体积、质感、光影、空间、环境……)要能够唤起或保持人们的思考、回顾、敬仰和膜拜心境的持续性。因此,它们的建筑图像语汇一向被认为应该是既富有个性、严肃性,又要具有文化脉络和超常的尺度。”①在这里,建筑的表情成为建筑上升为艺术的决定性原则。建筑通过发挥起超过日常实用功能的精神性功能,成为精神家园和灵魂的圣殿,纪念性建筑的文化脉络和超长尺度,成为历史维度与显示维度作用于人心灵的前提。象几乎所有摩天大楼一样,帝国大厦给人一种哥特式向上的升腾感,建筑整体线条极其简化,但仍饱含丰富、成长的生机,而它顶部和底部的变化错落,中段一泻千里的气势,又给人以古典段式比例般的和谐之感,其平面上的四方对称和立面上的有意弧调,暗示了一种对古典完美的、折衷的、充满自信的缅怀。帝国大厦建筑风格是美国“装饰艺术派”的产物,是现代主义者风格的综合,大厦比例匀称,它的外形轮廓一度成为摩天楼的象征和纽约市的标志。美国的角度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通过战争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成为最大的债权国,而年代的繁荣已带来无比的欢悦,用什么样的风格来表现对这种“进步”的热忱呢,从某种角度上,帝国大厦用它的高度、它的建造速度、它的巨大投资以及它那开放、自信而威风不可一世的形象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灾难片中的帝国大厦
災难电影呈现出人类在面对巨大的灾难时表现出的颤栗、死亡、铺天盖地的绝望,但人性的光辉与人类的智慧,也都在这一次次的极端环境下完美表达。灾难意识是人之为人所特有的意识,是人类一种永恒的忧患意识。正是有了这种意识,人类才能在同灾难的无数次抗衡中生存下来,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因此,灾难片给予观众的,不止是当下,更多是指向永恒,不止是个体的心灵震撼和宣泄的愉悦,而且是人类众生一体永恒的思考和对生命力的体悟。帝国大厦作为世界上的著名的高楼之一,成为现代文明的一个符号,在灾难片中,现代文明在灾难面前表现得很不堪,现代文明对自然的冲击最终导致了灾难。在灾难类型电影中,美国导演罗兰·艾莫里希(Roland Emmerich)在其导演的1996年《独立日》、1998年《哥斯拉》、2004年《后天》等多部电影中,帝国大厦都在电影中闪现出片刻影像,正是这样的片刻表现,深刻阐释着毁灭来临,导演通过帝国大厦被毁的瞬间来表达出现的巨大困境,正是这样的瞬间成为纽约、美国甚至地球陷落的开始。
1、《独立日》
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在1996年拍摄的《独立日》,②让帝国大厦成为外星人进攻的首要对象,开始了帝国大厦被毁灭的历史,同时也开创了美国电影史上中炸毁帝国大厦的先河。
《独立日》主要讲述人类与外星人之间的战争,美国人正准备热烈庆祝七月四日国庆日之前,地球的整个天空出现异象,偌大的外星人宇宙飞船突然停驻在世界各国主要都市上空,地球上各主要都市,包括洛杉矶、纽约都纷纷被外星入侵者摧毁,此时全世界已陷入极度的恐慌。帝国大厦的毁灭成为人类遭受外星人入侵最佳的载体,外星人的飞艇在帝国大厦上空盘旋发出巨大的亮光,火光从天而降,帝国大厦在一瞬间从顶部到底部被迅速被爆裂,成为纽约城毁灭的开端,帝国大厦迅速融化,被消融如同火山喷发出来的溶液使得整个帝国大厦周边的建筑迅速融化,变为炼狱一般,整个纽约马上淹没在火光之中。帝国大厦的毁灭成为整个人类与外星人战争开始的标志和人类面临巨大困境的佐证,在电影中的意义已经不在是建筑本身被毁灭,而是人类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帝国大厦的毁灭使得电影展现出巨大的感染力,已经超越了建筑本身,成为地球的代言人。
2、《后天》
在2004年《后天》③电影中,导演艾默里奇再一次让帝国大厦在电影瞬间出现来表达纽约城和整个世界的毁灭,《后天》描绘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地球一天之内突然急剧降温,进入冰期的科幻故事。在电影中,帝国大厦再次出现,成为整个地球被毁灭的标志,帝国大厦再一次充当了纽约毁灭的佐证。灾难从纽约开始,曼哈顿摩天大楼遭到强烈旋风的袭由于地球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气候异变,全球即将陷入第二次冰河纪,气候异变,整个纽约被大西洋的海水淹没,曼哈顿在大西洋的洪水之中全部沦陷, 整个北半球因气候异常把纽约被淹没在大西洋里,随后因气温急速下降,气温每秒钟下降10度,在纽约上空形成巨大的风眼,而骤然冰冻,帝国大厦的顶端首先冰冻,迅速向下,然后从顶端到塔身,依次向下,帝国大厦在冰冻的瞬间,玻璃的破裂触目惊心,发出的巨大的声响,整个城市意味着陷入酷寒,被封于冰雪之下,这样的意义如同《独立日》中帝国大厦被毁灭一样。《后天》的立意很高,因为片中真正的敌人就是人类自己,在这场人类自身造成的灾难中,没有谁是无辜的,所以那份恐惧犹为强烈。人类社会的投影在这样的场景里出现,帝国大厦已经成为图腾的象征,这时的帝国大厦已经不在是一个建筑物简单的呈现,而是变为一个美国的象征、甚至象征着整个地球命运的象征,来表达整个故事情节的变迁。
三、“精神图腾”的载体
帝国大厦在建成之后,已经成为美国的“精神图腾”,高高耸在纽约的繁华地段,如同一个纪念碑一样,作为公共建筑,帝国大厦具有最为实用的功能,但是已经超越了建筑的基本含义,表达出建筑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影响。作为具有纪念性的建筑物,它“首次把各种生命及其关联方式聚拢起来,合在一起,在这潜在的关联中,生死、祸福、荣辱等,俱以命运的形态展现在人类面前,而这一关联体系包容的范围,既是这一历史民族的世界。人通过与建筑的亲密接触,才获得了生存的经验与存在的意义”。④
注释:
①(法)勒·柯布西耶著,《走向新建筑》,陈志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2页
② (美国)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独立日》,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出品,1996上映
③ 导演:罗兰德·艾默里克,《后天》,美国二十世纪福斯影片公司出品,2004年
④(德)海德格尔著,《林中路》,孙周兴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48页
作者:
李正华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比较文学研究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