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童玩具的开发设计,必须考虑儿童群体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才能设计出儿童喜爱的玩具产品。本文从儿童玩具的功能心理、使用心理、审美心理、消费心理等多角度详细论述设计心理学对儿童玩具设计的影响,及在儿童玩具设计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儿童生理心理设计心理学玩具设计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心理需求,而一个人童年的心理需求是否得以满足,将影响其整个人生的心智塑造。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研究成果在产品设计中的逐步应用,设计师越来越意识到只有充分考虑儿童群体的生理心理特点,才能设计出儿童真正喜爱的玩具产品,才能避免中国玩具业大而不强的尴尬局面。
一.儿童群体的生理心理特征
儿童玩具的开发设计要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随着儿童的成长,其心智与行为的变化非常大。同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时代的发展变化,儿童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也在不断变化。作为设计师,如只凭经验、想当然地闭门造车,是很难开发适应儿童需求、满足时代要求的玩具。儿童玩具应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的心理特征及行为特征来设计。
0-3岁是儿童道德标准和道德需求的萌芽时期。儿童的亲社会和攻击性行为开始产生,同情心、移情、焦虑、苦恼和利他主义等行为均从这个阶段开始。学龄前儿童是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视觉听觉发展迅速,对于颜色图形的辨别观察能力日益增强。记忆以形象记忆、机械记忆为主,言语表达能力日趋完善,顺序性发展最好,逻辑性较差。小学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迅速,尤其是智力和思维能力。在感知觉发展的基础上,观察力、有意记忆、,理解记忆、抽象记忆能力逐渐占据优势。逐步形成道德认识和评价能力。重视人际关系,与同伴建立友谊关系,与教师、父母关系在心理与行为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鉴于不同时期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儿童玩具应具有安全性、适龄性、启发性、娱乐性、生动性、激励性、艺术性等特点,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寓教于乐、健康成长。
二.儿童功能心理与玩具设计
玩具的功能性是指玩具所具备的使用价值。它通过针对不同的年龄层的儿童需求,利用外观造型、色彩、工艺技术来加以实现。目前国内玩具品种繁多,功能各异,大致可分为娱乐游戏、益智教育、情感寄托和残障康复等类。
在玩具的各种功能中,益智教育类的最被家长重视,这类玩具正逐步成为玩具消费市场上的主角。出于望子成龙的心理,多数家长把“寓教于乐”作为尽早开发子女智力、提高智商的捷径。如大型智力积木、中英文学习机等。这类玩具十分注重玩具的科技含量,在设计上既加强了健康环保意识又融入了先进的幼教理念,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使得孩子们在玩益智玩具或游戏过程中能够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记忆力、耐力、意志力和团队精神等等,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另外,由于儿童对玩具有喜新厌旧的心理,兴趣会不断转移,所以功能单一的玩具会很快让孩子失去兴趣,造成浪费。进行功能整合设计可以使玩具内容丰富,玩法多变,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并能多方位地培养儿童的智力。如设计可拆装组合汽车玩具、具有可画画、录音等多功能的写字板、学习机等玩具。
三.儿童使用心理与玩具设计
由于儿童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易受伤害,所以在儿童使用玩具的过程中,安全是首要问题。设计玩具时要严格遵循国家的3C标准,对玩具安全牢固性进行周全的考虑:首先,产品外型结构要圆滑无尖锐形态。避免尖角,设计处理时考虑用圆角,0-3岁婴幼儿的玩具禁止有尖角,以避免玩具对婴幼儿皮肤的伤害。避免锐边,设计处理时考虑曲面,玩具小车的边必须较光滑,不能有锐边,避免对孩子的手和皮肤造成伤害。
其次,儿童玩具的材料要无毒性,无化学原料的危害。很多表面五颜六色的玩具所用的涂料里化学原料和重金属超标,如油画棒、涂漆的积木、拼图里含有铅等多种有毒的重金属,儿童玩过后不洗手就拿东西吃,对人体有一定伤害。设计师应多选用天然材料、回收材料、100%水性无铅无毒材料设计玩具产品。第三,玩具的结构要合理、牢固。儿童游戏中所发生事故有16%是由于玩具结构的不合理性所至。如拖拉的玩具,绳索不能过长,若绳索过长,幼儿在玩耍过程中可能缠绕到脖子中,造成危害。3岁及以下儿童的玩具,应重点考虑与小零件和塑料薄膜有关的潜在的噎塞和窒息危险。第四,玩具暗藏的疾病隐患。部分毛绒玩具表面或填充物不卫生,造成儿童出现湿疹、鼻炎及哮喘等疾病。
四.儿童审美心理与玩具设计
审美心理是指人们美感产生和体验中知、情、意的活动过程。如果产品的外观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审美愉悦,即具有了审美功能。
儿童玩具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的审美特点。儿童的审美感知的特点具有直觉性、整体性和同一性。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特征在于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依赖,以直觉行动为主。儿童认知事物的方式主要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几种手段,其中视觉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也是儿童感知事物的最直接方式。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年龄为2~3岁的儿童喜爱艳丽明快的颜色,尤其是对比明显的颜色,有部分孩子对新鲜颜色的偏爱程度会持续整个儿童阶段。因此,为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做玩具设计时,应更多地使用明度高与纯度高的色彩。另外,儿童的审美趣味会伴随年龄增长表现为由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向协调、柔和方向转变。
研究表明:6~7岁儿童在形状知觉方面己有所发展,他们常把不熟悉的抽象图形与具体实物联系在一起认知。如果是熟悉的卡通图形,他们马上会迷上一段时间去观察和想象其情景内容。这是因为卡通图形作为一种被异化了的介质,如今已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纽带,给人们带来轻松和欢乐,更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因此很多玩具设计,采用卡通图形,特别受儿童的欢迎。世界上有数百万的消费者喜欢“米老鼠”,以它的名字命名的玩具、精品、电子卡片、游乐场等至今受到热烈欢迎。可以说,卡通造型是当今玩具设计的主流,它可以对消费者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力,刺激他们进行玩具的快乐消费。
五.儿童消费心理与玩具设计
儿童的消费心理特征有别于其它的年龄群体。首先,消费的依赖、模糊心理。儿童时期是个体消费的依赖期,他们的消费在很大成分上是由成人决定的。且儿童没有太多的生活知识经验,在购物时也容易受外界(如电视媒体、同伴)影响的调节和支配。由于家长的性格、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审美修养等不同,造成需求的多元化。设计师应认真进行市场调查,分析、研究不同的消费群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发以满足不同层面的消费需求。利用价廉物美的材料、简单易行的生产工艺和独具匠心的设计,生产出有趣、益智的儿童玩具。利用各种材料组合和较为复杂的加工手段及专题设计,生产出功能多样、结构复杂的中档玩具,以及利用高档材料、高科技手段(声、光、电)精心设计的高档玩具。让父母的“舔犊之情”所倾注的“爱”和“望子成龙”所凝聚的“情”,通过不同的玩具展现出来。
其次,消费的天真、好奇、直观心理。儿童具有天真的心理特点,他们的需求标准往往是成人所难以理解的。如一些制作精美的高级糖果引发不了孩子们的食欲和兴趣,而那些制作简单的糖果却因为包装内附有各种不同的小玩具倍受他们青睐。少年儿童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主要是直观表象的形式,缺乏逻辑思维。他们只从商品的直观印象上而不注意商品的品牌和生产厂家、比较商品的质量和性能等。对儿童来说产品包装非常重要,因此可以在产品的外观、包装设计和颜色图案等方面深下功夫,突出“新奇”,以吸引孩子注意力,例如将产品形状设计成各种动物或小孩的智力玩具,包装上采用卡通人物等等,争取最大限度吸引孩子的好奇心,因而以引导家长们的消费取向。
六.结语
总之,玩具产品设计应该根据儿童群体的心理需求入手,从功能、质量、品种、包装及销售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设计,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来开发相应的产品,使得产品针对某一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需要的目的性与适应性更强,以训练他们的手、口、目的协调能力、身体控制能力、团体协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问题,设计出既受儿童喜爱又具有“绿色”效应的产品。
参考文献:
[1]李彬彬,设计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赵江洪,设计心理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童时中,试论产品设计心理学.电子机械工程,2000
[4]皮亚杰[瑞士]著,吴福元译.儿童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80
[5]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张剑,薛峰,孙欣.玩具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韩敏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