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逆向思维在太极拳中的体现

时间:2023/11/9 作者: 大家 热度: 12493
摘要:太极拳是练反常的,太极拳的思维方法跟平常人截然相反。太极拳的武功文练,松匀缓慢,用意不用力,动中求静,舍己从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无为无所不为,无不体现着逆向思维。

  关键词:太极拳 逆向思维

  太极拳是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构思特异,独树一帜。太极拳以文武结合,乃至以武功文练的逆向方法,将武功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进入更高的境界。太极拳正如一架古琴,弹虽在指声在意,听却不以耳而以心。

  太极拳是练反常的,太极拳的思维方法跟平常人截然相反。太极拳的思维方法,无不体现了老子的“道”。“太极思维”即“道法自然”,要求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思维。其思维方法是来自于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无为而无不为”,它是一种逆向思维方法,与常人思维截然不同。

  太极拳的无为无所不为,松匀缓慢练内功,用意不用力,动中求静,舍己从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无不体现着逆向思维。

  一、无为无所不为

  太极拳强调以“柔”、“静”为本,以“不争”为用。太极拳要求人们全身放松,内心清静。以柔软的姿势去原有的拙劲、蛮力,“运动之功夫,先化硬为柔”。太极拳以养神经上的虚灵为第一要着,通过“静”而养“神”的手段“无欲以观其妙”。而这种“柔”可致“极刚”,“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弱胜刚强”;这种“无欲”可致“大智大勇”、“大彻大悟”。所以说太极拳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逆向思维。

  太极拳的练法是独特的。它要求练拳者务必抱一种无为的心态。心静体松,慢慢来,慢慢去,唤起人的天性、良知、本然、本具。所以,它的健身作用是自然而然的,欲速则不达。而它的技击作用也因自然而发。在这方面,作为一种拳术,它的练法,可以说是通往高深功夫的一条捷径,远非其他门类所比。你想摔人,可以去练摔跤;你想打人,可以去练拳击或散打——此类皆属技巧之类,是有为功夫。而太极拳则不同,它也是一种功夫,但它是一种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功夫。它的目的不是摔人而是不被人摔,不是打人而是不被人打。

  二、松匀缓慢练内功

  世上多数拳法的训练方法皆是刚猛、用力,结果是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而太极拳的训练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向放松、不用力、均匀、缓慢、稳静中求功夫。

  太极拳被称为哲拳,经常以事物的反方向为出发点,运用反常规思维,其中含有常人难以理解的道理。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因此不对中国的传统哲学有所了解,没有智慧是练不了太极拳的。太极拳决非一般意义上的缓慢的肢体运动。

  太极拳是内功,什么是内?筋骨肌肉统统是外,人的性灵才是内,人稳静着练拳,就是为了培养这个性能,如忙练、快练、多动、妄动,是不能培养人的性灵的。人的性灵培养好了,就一切修身致用皆有之。练功所以稳静缓慢者,正为蓄养精气神,即内外各部配合之妙用也。如练时太快,非但不能蓄神养气,即内外各部之配合亦必难作到恰到好处。

  练太极拳首先就必须将全身松开,去僵化柔,复归先天。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专气至柔,能婴儿乎?”太极拳运劲如抽丝,丝是蚕丝,要抽而不断,必须轻轻的、缓慢的、速度均匀的抽。用力大了,或忽快忽慢都会把丝抽断了。太极拳是专气致柔的功夫,要想内气通畅就必须在身心松开的前提下,通过这种轻、慢、匀的运动来引动内部气血,使之气遍周身不稍滞。用力重了则肌肉紧张,闭塞内气通道,速度快了难以引动深层、细微组织,所谓慢工出细活。

  三、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贵用意,尚行气,戒用力。正如拳论所说:“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意气君来骨肉臣”,“全凭心意用工夫”。

  武术名家吴图南认为:“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术,太极拳不使拙力,重意不重力,不跳跳蹦蹦,始终是体气平和的。”武术的技法必与一定的劲力相结合,唯太极拳的技法强调“用意不用力”。但这不等于说太极拳技法不需要力或忌力,而是强调意的正确指挥。能以意行气,所需要的劲自然寓于其中了。不用力而有力,这正是太极拳用意正确指导的结果。用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矣!

  这正如书法讲究笔力,拳法讲究劲力。不过,书法更强调“用笔之力,不在于力”,而太极拳恰好也是十分强调“用意不用力”。这正如练书法之人不会去进行力量训练一样,真正的太极拳是不进行力量训练的。

  四、动中求静

  太极拳采用“动中求静”的逆向思维,形成了低于生活节奏的和缓运动,逆向于动中求动的顺向运动,逆向于高于生活节奏的激烈运动。

  太极拳是缓慢、均匀、柔和的运动,外形上动作连绵不断,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然而这种运动又是稳稳静静,气敛神凝,外示安逸,内固精神,外面之形,秀若处女,不带张狂之气,一片闲静之神,绝对的运动却给人以相对静止的景象,所谓动中求静。

  动在太极拳中占主导地位,因而太极拳属动功。而太极拳之动,又是一种极端和谐的运动,它的一招一式都要求全身放松、上下相随、前后相连、左右相照,且要求做到内外三合,即指做到意念、气机、内劲与动势、架子、外力三合,表现出一种松、稳、慢、圆、柔的整体协调、均匀、和谐的运动特性。这种和谐,这种协调一致,从哲学上来讲,也就是一种静,一种相对的静。

  “动中求静”的方法,即“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也。就是肢体运转时,内意要专注守一,内要平缓如一,出现相对的内静,达到动中有静,是一种以动为主,在不间断的连续运动中“动中求静”。

  练太极拳首先要心静,《五字诀》曰:“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武学宗师孙禄堂说:“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太极拳大师李雅轩说:“太极拳要在稳静上下工夫。”皆强调静的重要性。虚静也是太极拳的最精妙之处。

  五、舍己从人

  一般来说人们处理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站在自我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太极拳一开始就要人们改变思维方式,反其道而行之。从客观实际出发,舍己从人。

  相对于外家拳“以力抗力、以快制慢”的技击原则,太极拳的舍己从人是完全不同的技击境界。

  舍己从人一般是指舍弃自己的主张,而依从别人的动作,是在太极拳中最难做到的要领之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人们的共性特点在与人交手时思想紧张,怕死、怕伤、怕痛,并常常自觉不自觉的带有胜负观念,这样思想紧张,肌肉紧缩,肌肤不能松弛,身心不能放松,急于求胜,从而自作主张用固定的手法,逆客观规律,必然会出现丟、顶、硬撞,不能引进落空,反而引进落实,造成失败,这是多误于舍近求远,差之毫厘,结果是谬之千里。

  舍己从人要求在对敌时要把个人胜败、生死置之度外,不再注视自我,眼目之中只有对方,他的行动成为我行动的根本,自我不再留下一点儿,做到无为、无念、无相、无住、无招。这是一个吊诡的现象,为求“我”的生存,首先却要把“我”不留一丁点儿。因为每一个人的“我”令人最为头痛。一般人都存在“我执”,放不下自我。

  练习太极拳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而要有耐心、恒心,要循序渐进,要耐得住寂寞,要学会吃亏,而不要学占便宜。舍己从人的练法,一开始可能要吃点亏,但现在吃亏,是为了以后的不吃亏。相反,现在占便宜,以后总有一天要吃大亏的。

  六、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外家拳的主要特点是以快制慢,大力打小力,强者胜弱者。而太极拳却是反其道而行,要求以慢制快,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太极拳技击的目的是为了防身自卫,而非主动出击;为了处于不败之地,而非战胜对方;为了“止戈”,而非刀兵相见。这就决定了其必然站在“弱者”的立场,研究的是“弱者”制服强敌的技法,所以才有了在“舍己从人”、“引进落空”的基础上“牵动四两拨千斤”、“借力打人”,最终达到“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目的。这充分体现了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提出的“道生万物,周行而不殆”和“反者道之动”的思想,认为世之事物是对立统一的,也是不断运动发展的,而且逐步地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是自然规律。老子认为,在自然界中,新生事物总是柔弱的、充满生机的,由柔弱而至壮大刚强,然一旦壮大刚强则逐步走向衰亡,由此,事物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即由柔至刚、进而刚而复柔、循环往复。“反者道之动”是指当事物达于强盛的顶点之后,势必要迅速地走向自己的反面。

  老子曰:“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是最柔之物,但水能随自然变化而变化,能随曲就伸、变化莫测、形随势变、无坚不摧,柔弱的水能冲击一切坚刚的事物。老子:“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天下之柔,驰骋天下之坚”。

  “贵柔”,“守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思想,在太极拳中形成“以静制动”、“以慢制快”、“以退为进”、“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反者”的技击思想,成为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特征。成就了一种全新理念的技击术。

  参考文献:

  [1] 万会珍.孙禄堂武学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孙兆生.论太极思维在太极拳中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 陈小蓉.浅谈体育运动中的逆向思维与逆向创新法[J].四川体育科学,1994,(03)

  [4] 康戈武.理根太极拳传八方——论太极运动观[J].中华武术,2001

  [5] 李绍成,姜娟,太极拳运动发展之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03)

  [6] 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M].上海书店,1986

  [7] 余功保.随曲就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8] 杨成寅著.太极哲学[M].学林出版社,2003

  (陈度宇,1977 年,男,河南焦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