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学生 和谐社会 诚信品质 诚信教育 培养
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它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大学生作为国民中的优秀分子,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否具备诚信的品德事关高校人才培养能否顺利推进的重大问题,是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如何开展切实有效的诚信教育,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任务。
一、诚信危机表现
近年来,在报刊杂志上经常看到有关大学生失诚失信的报道,作为一群高学历的人才,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天之骄子,竟然连最基本的信用都没有。这是对纯洁校园的玷污,对“大学生”这个引以为荣名字的嘲讽。
(一)考试作弊现象
在当今社会逢进必考、逢证必考的大形势下,考试作弊是大学生诚信危机的最明显的表现,总有部分学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弄虚作假。虽然上至国家教育部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院校,对大学生考试作弊出台了详细而又周密的各项规定,且各院校对作弊的处分越来越严厉、考试管理也越来越严密,但考网恢恢,却是密而有漏。且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作弊手段推陈出新,作弊工具变得现代化,作弊方法层出不穷,过去的夹带、小抄已被现代电子通讯工具所代替,作弊手法更为隐蔽。
(二)逃避偿还助学贷款
从1999 年起,国家助学贷款犹如雪中送炭,为众多的贫困生解了燃眉之急。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最大的帮助措施,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现实中却有为数众多的大学接受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在毕业后应偿还贷款利息和本金时,却总是采取逃避拖拉还款或拒绝还款的方式。
(三)各级伪造证书泛滥
“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这是在每年毕业前在学生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每年都有不少学生为找一份好工作,不惜在简历上大做文章,把自己包装成“顶级高材生”。利用白纸、刀片、复印机,甚至采用扫描仪,使用图形处理软件等高科技手段,英语四级、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和一些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的文章等不费吹灰之力便可据为己有。
(四)网络道德缺失
在网络这个虚构的空间里, 遵守网络道德, 讲求诚实守信, 就显得更为重要。但盗看别人的电子邮件、发布虚假信息、浏览黄色网站、制造病毒等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网络秩序。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使我们获得了大量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 但国外一些不良思想、生活方式也随之涌入国门。在现实社会生活中, 诚信原则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违背诚信原则的做法屡见不鲜。政治领域,少数官员弄虚作假失信于民,更有甚者贪污腐败。经济领域,假冒伪劣商品随处可见,虚假广告满天飞,恶意欠款频频发生。文化体育领域,恶意炒作、假唱、服用兴奋剂、吹黑哨,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处于这种社会环境下的大学生,由于本身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加之其社会阅历不深,容易将观察了解到的消极现象当作社会的本质,把握不住社会的主流从而导致他们放弃诚信原则,产生大量的失信行为。
(二)家庭因素
家庭的影响是导致个别大学生缺乏诚信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一家长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中国的家庭教育,一贯以“望子成龙”为目的,历来强调智育,忽视道德教育。大多数家长不是教育子女要先学会做人,而是一味的让其在学习上拿高分,进名校。有的家长只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对子女偶尔发生的不诚信行为,不但没有及时制止,还起了教唆作用,使其逐渐养成了不守诚信和随心所欲的习惯。第二家长不诚信行为的影响。部分家长的不诚信行为,也严重危及孩子诚信素质的形成。比如:有的家长打通宵麻将;随处扔杂物、夫妻之间经常吵架;当着孩子的面弄虚作假。家长的不诚信行为,给子女的身心健康和道德养成带来极坏的影响,把子女推向了不诚信深渊。
(三)学校因素
高职院校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地方。学校对大学生的诚信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德育存在问题,德育方法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学生实践;突出教师主导位置,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灌输,而轻视引导。第二是高职院校自身不讲诚信行为的影响。有的高职院校为了招生而弄虚作假,让学生做虚假就业协议以提高自己所谓的毕业生就业率,在评估时让学生不说真话。有的老师在评优和选拔学生干部时,不能做到公平、公正。
(四)自身因素
应该说, 今天的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 而又充满矛盾的集合体。既关心祖国的繁荣昌盛, 又关注个人的切身利益; 既关心改革, 又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 有较强的民主意识, 但对民主又缺乏全面的认识; 渴望成材, 但却缺乏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学习目的; 既渴望独立, 又不能走出经济上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 既渴望真诚和友谊, 又不敢轻易付出; 既希望得到别人的信任, 自己又不给予别人信任; 一方面道德理论丰富, 另一方面道德实践淡化。当诚信有利于自身发展时, 渴望诚信; 当诚信不能为自己带来任何利益时, 就抛弃诚信。在这里, 诚信仅仅是一个工具, 而不是一种道德观念。
三、大学生诚信的培养途径
加强大学生诚信机制建设, 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不断加强诚信教育, 培育社会的诚信环境。同时, 应加强诚信立法, 给诚信以法律的定位。构建“以德养诚, 依法护信, 德法相济”完善的诚信机制。
( 一) 要进一步加大诚信教育力度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首先, 要重视学校教育主阵地功能。要将道德教育提高到与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针对大学校园中作业完成、教学考核、毕业论文、缴纳学费、助学贷款等方面存在的不诚信问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充分认识诚实守信与实现自身价值的密切关系, 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 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其次, 要发挥家庭、社会的作用。父母、高校工作者都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做好诚信的表率, 以自身的形象感染带动大学生, 成为良好道德规范的实践者。第三, 要不断改进方式方法。要着眼于培养大学生的主体精神, 克服片面硬性灌输的方法, 使教育过程成为自主的接受、自主的发展、平等的对话、进而和谐的解决问题。要走出校门, 让大学生深入社会, 深入生活, 深入群众, 在参与和体验中受到教育。第四, 要强化契约意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 尤其要注重发挥典型案例教学、法院旁听、课堂辩论等方式开展教育, 使他们详细了解我国已经建立了哪些有关诚信的法律制度, 哪些失信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其法律责任和后果如何等, 从而使他们认识到, 诚信不但是一种道德要求, 更是一种法律要求, 道德底线。
( 二) 要进一步完善诚信机制建设
制度问题是一个“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一是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建立诚信档案,记录大学生的诚信轨迹:通过对个人诚信,如包括身份证、户籍、家庭情况、居住地、就读情况(考试、图书借阅)、助学贷款、就业情况(履历写作、合同履行)、工作单位、社会保险、信用简史、曾获得荣誉和处分、基本经历、学习成绩等建立类似贷款证的通用档案,由学校某一部门统一管理,供所在院校、就业单位以及各金融机构查阅,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的信用风险。同时还可将学生的信誉表现与其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挂钩,通过网络将其与学生的电子卡、图书卡、上网卡等功能卡关联,出现不良信用记录者,限制其相关的信用活动。如学生拖欠学费或贷款,除相应处罚外,取消其所有的信用功能,如图书馆借阅书籍、机房上网等。不良的信誉记录将使被列入信用体系的黑名单,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受到影响。要建立大学生的诚信考评体系和相应的信誉档案,并将诚信档案进入人事档案。在大学生推荐就业时将其诚信档案连同学习档案一并呈送给用人单位。让大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诚信行为将影响到自己的一生,督促学生能以“诚信为本”,做有诚信之人。二是完善诚信评价机制。在加强教育引导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大学生行为的监督, 可制定《大学生文明行为准则》、《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等来规范约束大学生诚信行为, 广泛开展互相监督和评价活动, 适时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三是严格诚信奖惩机制。将诚信的状况与评奖评优、入党等相结合, 对失信行为采取限制评优、贷款等。可采取每学期开展形式多样和主题丰富的大学生诚信评比活动, 对优秀者给予表彰, 树立诚信典范, 进行大范围宣传、推广。
( 三) 要大力营造诚实守信的浓厚的氛围
我们要充分发挥环境对人的感染、熏陶的积极作用。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 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要充分运用广播、板报、校报、电视、网络等正面舆论引导人, 用诚实守信的榜样鼓舞人, 用弄虚作假、欺骗欺诈的反面教材警示人。特别是要利用辩论、讨论、思想交流等多种形式, 帮助学生分清是非。其次, 要严抓师德和学术诚信制度建设。古语有云: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甚大, 为人师者的榜样作用不容低估。推行教师学术道德建设, 树立诚信为学的典范, 对大学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功效。第三, 要依法行政, 规范学校行为。高校自身要树立良好形象, 按章办事,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教师要以身作则, 严谨治学, 实事求是, 保持良好的师德, 做到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最后, 要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例如精心规划设置诚信教育专栏, 在教室、寝室和公共场所适当设置诚信格言、警句牌, 在校园网上设置诚信教育的网站或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充实诚信教育的内容等等, 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 讲诚信得益, 不讲诚信不得益”的校园氛围。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与否事关高校的生存与发展, 更事关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诚信教育, 认真思考高校诚信教育问题, 积极探讨诚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为培养出新一代诚实守信的大学生, 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希望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来永宝.和谐社会与大学生诚信教育[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1)
[2]许辉.诚信教育: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J].思想政治工作, 2006, ( 2)
(刘卫民,女,1963年,河北省唐山市人,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