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一波金融危机的到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又进入了一个低谷状态。关于大学毕业是否就是失业,我们尝试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对现今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状况带来的失业、工资水平下降、过度教育和“文凭病”、寻找好工作时间延长等就业难的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人力资本理论 失业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约611万人,比起2008年的559万,就业压力继续加大。从2006年开始,全国的大学生就业率就持续徘徊在70%以下,今年又因为受到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本文从人力资本理论出发,从“工作分层模式”、“工资竞争模式”、“工作竞争模式”、“工作搜寻模式”四个模式出发,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工作分层模式”:毕业生失业现象加剧
依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整个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性质不同的两部分:主劳动力市场和次劳动力市场。在主劳动力市场,工作稳定、收入高、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好、个人升迁发展的前景好;而在次劳动力市场,则工资低,工作条件差且工作不稳定。因为,一方面,尽管在次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对工作满意度低,归属感弱,工作变换次数多,但他们根本无法直接进入主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尽管主劳动力市场中的失业者可以较容易地在次劳动力市场就业,但由于在两个劳动力市场所得利益的差别,并且由于一旦在次劳动力市场就业便难以再返回主劳动力市场,于是主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者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在次劳动力市场就业。
现在面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国内劳动力市场存在以下的特点,造成毕业生失业情况加剧:
(一)由于历史原因产生的户籍制度,形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劳动力市场工作较稳定、收入较高、工作条件较好、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带来的隐性收入,在我国属于主劳动力市场,大学生毕业后比较愿意在城市工作。于是,随着高校扩招,城市新增就业机会增长相对滞后于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高校毕业生在城市的就也越来越困难。加上户籍制度的影响,毕业生觉得回到农村后便很难再回到城市发展,因此,纵使在城市工作会出现专业不对口、远离家人无法照顾等的问题,部分大学生宁愿暂时失业或者用“暂缓就业”的方式来避免户籍被迁至农村的情况。
(二)不同省市毕业生就业市场之间的分割。毕业生(特别是地方院校毕业生)在不同省市之间的流动是受到诸多限制的,不同地区教育资源和毕业生资源难以实现的优势互补。沿海发达城市经济发展前景好,工资高、城市化程度高、福利待遇等较好,也是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市场,但这些发达省市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和户籍“准入制度”等也加剧了毕业生的失业。
二、“工资竞争模式”:毕业生工资水平下降。
该模型主要依据新古典主义劳动经济理论,它假设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工资是可以上下波动的,受不同程度教育的劳动者的工资随劳动力市场上该种劳动力供求关系而变化。假设劳动力市场只有两类劳动者:受过高等教育者和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者,根据该模式便有以下推论:如果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数量增加,毕业生的工资水平就会下降;另一方面,在劳动力总量一定的情况下,高校扩招会导致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数量减少,根据“物以稀为贵”的供求规律,这类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将上升。
可见,该模式认为大学生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将不是导致毕业生失业率的上升,而是使毕业生工资水平降低,由此还缩小了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者之间经济收入的差距。特别是近年来大学生家庭的教育投资成本在大幅增加,因此可以理解高薪期望也是追加教育投资下的必然心态。
三、“工作竞争模式”:毕业生获得“好工作”的机会减少
该模式主要依据教育经济学中的筛选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在劳动力市场存在两支队伍,一支为工作队伍,另一支为求职者队伍。工作队伍中的每一项工作都对技能和生产力特征有所要求,队伍中的工作位置越靠前,对劳动者的要求越高,相应地付予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也越高。在求职者队伍中,学历层次越高,所在位置越靠前,获得工作队伍中靠前位置工作的可能性也越大。
按照该理论,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将使高中毕业生以及其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在求职者队伍中的相对位置后移,其结果是使这些人的工资水平下降甚至失业。由于受教育水平是决定劳动者在求职者队伍中相对位置的主要依据,便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资教育,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者,为了在求职者队伍中获得更有利的位置,也会继续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从而使从事各项工作的人员受教育水平都不断上升,于是便出现过度教育和“文凭病”等现象。由此产生的对高校毕业生个人的影响就是获得“好工作”的机会减少。现状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许多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使原本某些高中生、专科生就可以胜任的工作由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来做, 再加上发达城市中福利好、收入高的工作的强大吸引力,使许多行业和单位在部分岗位上出现了人才高消费、不当消费等现象。
四、“工作搜寻模式”:毕业生获得“好工作”的时间延长
该模式主要根据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充分的特点,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在劳动力市场上,每个用人单位对劳动的报酬是不同的,而由于信息不充分,劳动者不可能从一开始就知道什么单位劳动报酬最高,因而必须不断地在劳动力市场进行工作搜寻。在这个过程中,求职者会遇到各种就业机会,而是否接受某个工作机会取决于继续进行工作找寻的边际成本(包括因工作找寻而放弃的机会成本和交通费、信息费等直接成本)与可能的边际收益(由继续找寻而获得的更高收入)之间的关系,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这种工作找寻过程就会继续下去,直到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为止。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取决于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相互搜寻行为。大学生刚从学校走向社会,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但对工作要求过高,总希望挑选一个待遇高、职位理想、工作在中心城市的岗位。由于求职者对劳动力市场缺乏准确的信息,于是等待观望,以致延误就业时间。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搜寻用人单位一样,用人单位也在搜寻大学毕业生。假定大学毕业生的边际生产力是一样的,但他们的可接受工资不一样,而且用人单位知道大学毕业生的可接受工资的频率分布,但不知道具体某一个求职者的工资要求。这时用人单位可以通过提高聘用工资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选择它的可能性来缩短搜寻时间。因此,用人单位面临着提高聘用工资和延长搜寻时间之间的选择。如果放松求职者边际生产力相同的假定,则用人单位就不仅要考虑搜寻时间和工资成本,还要考虑求职者的能力。在工资为既定情况下,只有求职者的能力达到了某一可接受标准,用人单位才会接纳他并停止搜寻;否则,会继续搜寻,直到边际搜寻收益与边际搜寻成本相等时为止。
参考文献:
[1] [美]西奥多.舒尔茨. 论人力资本 [M].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2
[2] 吴 雪郑辉昌.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J]. 经济师, 2004(4)
[3] 未毕业先失业 大学生就业到底难不难. 新浪教育网, 2003
(曾璇,广州天河华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余明,广东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9级项目管理专业;钟文晶,广州天河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