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解析高校钢琴教学之三维目标

时间:2023/11/9 作者: 大家 热度: 11538
钟文敏 苏 鸣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前片面强调钢琴教学的操作化、标准化而忽视人文修养和创新精神,这种现象值得反思。高校钢琴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必须以三维目标为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关键词:钢琴 三维目标 反思

  一、何谓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如同一个立方体都有长、宽、高三个维度一样,课程目标也有三个维度: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一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探究还是消极接受。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伴随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三维目标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进一步升华。从理论上说,“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

  二、钢琴教学的三维意蕴

  (一)知识与技能

  “万丈高楼平地起”,要建造起美丽的钢琴艺术大厦,就必须打造好牢固的基础工程。钢琴教育的起点固然可以是钢琴知识本身,也即对钢琴的起源、发展、构造、音律原理等有所认知。但是,钢琴本身实为“器”,音乐艺术乃是“道”。换句话说,钢琴知识与技能是为艺术服务的,掌握了钢琴知识和演奏技术之后,必须要向表现音乐美、创造音乐美的方向发展。否则,只能停留在演绎音符的机械化操作阶段。许多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钢琴知识和弹奏方法,但是他们不懂音乐,更不知如何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他们弹奏的只是没有生命的音符,而不是音乐。为此我们应明确教学方向,在重视学生弹奏技巧训练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想像力和表现力。从教学上讲,无论是美国的汤普森,还是德国的奥尔夫或者日本的铃木都强调从音乐本身着手。首先让自己置身于音乐中去感觉音乐,把音乐同自己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这样就能更好的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并会发现原来音乐和我们这么贴近,它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现有水平,选择科学适当的教学方法,对钢琴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如果采用的方法刻板,则不利于学生对钢琴的兴趣和想像力的发展。我国心理学家认为,直观形象是适合于学生特点的一种独特的理解方法。调动弹奏者的直观形象思维,可以促使其弹奏动作更精确。譬如: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来说“站立”、“行走”、“跑步”、“跳跃”是其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在教授钢琴时常常会运用 “站稳”、“手指立起来”、“走”、“跑快一些”等口令启发学生控制弹奏动作的精确度。学生不妨把十个手指想像成十条举重运动员的腿,通过联想举重运动员手举杠铃而负重的两条腿的坚挺状态去体会手指从指根到指尖站立的力度。手的架子如同举重运动员的身躯,举重运动员的身躯是腰板挺直坚强稳定的,因此联想和体会手的架子必须坚固,不能摇晃。手指站稳如同练武功的扎马步,要求站得稳,站得久,推不动, 由此联想指尖 ,踩稳琴键不能浮。同样要推,用适度的力敲打。初学学生要严格训练“站功”,每一根手指犹如负重的每一条腿。要站立一定的时间,手架子不准摇晃,必要时计数几下后方可换手指弹(换脚步)。 这样经过踏踏实实的站功训练才可能达到实实在在地站稳。为了让学生把力量集中到指间,教师可以用芭蕾舞演员的立足尖来形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读谱方面关键是准确,即音高、时值、节奏、速度、力度、指法、演奏、符号、表情术语、旋律走势等方面的准确。教师要用形象的语言解读每一要点,让学生理解深刻,记得牢固。应让学生每弹一个音,都能想到它叫什么名,它的“ 家”在键盘上的什么位置,用第几指去弹它,手指在“家”呆多长时间等等。倘若读谱不准确,音乐就会零乱不堪,其表现力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与作曲家的意图背道而驰,何谈其美?其实许多看似复杂的知识与技能,往往可用深入浅出的阐述得以回归学生原有的认知领域之中,从而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态度体验的一种心理过程,它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为人类所特有。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应从完整个人的角度来解释学习,其中可知觉的需要和情感领域是理解人类学习行为的本质因素,学习者在生理和需要得到满足后,追求较高层次的情感体验可成为学习的动机源泉。加拿大的学者比喻说,认知与情感好比乐曲的低音与高音,教师是驾驭乐曲基调并使之和谐的人。学校教育中不应将情感学习认为是认知学习的副产品,否则将不仅影响到学生德育、审美以至精神的健全,还会伤害到认知发展本身。

  教师在制定钢琴教学目标时应将情感领域的内容与认知领域的内容统整性地加以考虑。以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学习中的认知目标即使有欠缺,也是可以补救的;而如果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热情和无法体验到顿悟的愉悦、创新的欢快,终身学习则无从谈起。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甚至是更重要的,认真构建情感目标发挥情感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在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尤显重要。

  情感目标作为钢琴课程目标中的一部分,对于丰富学习者的心灵世界、端正学习者的生活态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当然教者应当明确,学生接受情感领域的教育是一个价值不断内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短时间内就从学生地行为中外显出来。

  三、反思与诉求

  高校钢琴教学实质上是一种手脑心协同构建的过程,手对应的是操作技能,脑对应的是认知与程序,心对应的文化内涵和人格修养。这个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从容不迫,积之既久,水到渠成,而不应当急于求成。如果幻想练习几次就能成功,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虑学琴的效果、目的及利害关系上,这势必会给学琴增加一些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在钢琴教学中,结合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将进行技能训练的外显学习方式与进行乐感能力训练的内隐学习方式有效结合,有针对性地探索、制定相关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更为愉快、高效地进行学习,是教师需要积极探索的一个方向。钢琴涉入者(包括学习者和父母、教师等)葆有良好心态才是美化生活、诗化人生的基点。在钢琴教学中必须摒弃过分单维强调操作技能和功利化学习,而应将人文修养和创新精神置于核心地位。否则高校钢琴教学只能培养没有思想和灵魂的弹奏钢琴的技术工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吴蕾.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堂教学评价浅析[J].钢琴艺术.2008(7):34-35

  (钟文敏(1973—),女 ,汉族,曲靖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钢琴教学及研究。苏鸣(1969-)男,汉族,玉溪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声乐教学及地方音乐研究。)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