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如何培养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时间:2023/11/9 作者: 大家 热度: 12865
摘要: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关键词: 文化差异 文化知识 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的习惯、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因此,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那么,为什么要树立文化意识呢?

  一、 我们要清楚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言,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交流。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 ?”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 Where ?”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 Where are you going ?) 和 “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 ? )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另外,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五千年文化中,“龙”是一种被神化了的动物,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利的象征。因此,在汉语中就出现了“龙的传人”、“成龙成凤”、“望子成龙”、“龙腾虎跃”等词语,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在英语中,“龙”(dragon)是指一种传说中的怪物,一般被描述为有着狮爪、蛇尾、翅膀及带鳞的皮肤;或者指严密警戒的人或可怕、危险的东西。在英美文化中,“龙”(dragon)仅仅是一种可怕的动物,并不受人们崇拜。如果人们在交流时对这个词所折射的文化全然不知,忽视它们的差异,那么其交流一定会受到阻碍。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而Dog一词,很多英语初学者听到自己被别人称为a lucky dog时,以为自己被称为“狗”而感到很不舒服,因为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中,“狗”总是不好的意思,有奴仆,低贱的追随者之意,故有“走狗”和“狗仗人势”之说。而在西方文化中dog却象征人类忠实的朋友,很多外国朋友在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时,末了总忘不了加上他们的狗的名字,在他们的眼里,狗相当于自己的家庭成员。如:a clever dog(聪明的人),a top dog(身居高位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而a lucky dog(一个幸运儿)和“狗”更没有丝毫的联系。对于狮子的勇猛、绵羊的温顺、狐狸的狡猾、乌龟的迟、猪的贪婪,英语和汉语的文化涵义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涵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眼”、“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或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 这个尤物,使老鼠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灵、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的骡子是“顽固(stubborn )”的代名词。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国人则说“Hello”,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则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也有差异:中国人往往要推迟一番,表现的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的人的面儿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拆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 it. ”在体态语的运用上也有差异,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召唤他人走近,外国人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性的。

  中国和英语国际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的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 Mid-autumn Day(中秋节)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 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 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

  二、 在树立文化意识的同时, 还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的同时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 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太在艰难地爬山时,便上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 elder people ),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 )这一委婉语代指老人。

  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忌讳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 I 代表income; 第二个词中W 代表weight; A代表 age; R 代表religion:;M代表 marriage 。因此而引出的“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忌讳有更清楚的了解。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通过视听等多种途径,丰富对话的功能,使情境更真实和形象。甚至还可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的饮食文化资料,进一步丰富他们的见识。视听方式能形象真实地再现人们的交际现场,网络世界的包罗万象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恰当地运用这些手段,能高效地让学生感受到真实、新奇的世界文化。也可向学生推崇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做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实际运用的了解。

  总之,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成为现代的世界人,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当然这也要求我们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英语基础,因此我们在工作的同时还应不断更新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以更积极的方式和多元化的途径为学生初步形成跨文化意识而提供肥沃的土壤。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年7月第一版

  [2]吴有富 《外语与文化研究》 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一版

  (韩晓英,女,1967年9月,汉族,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张家口教育学院外语系)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