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最杰出的戏剧家汤显祖其“临川四梦”自相继问世后,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众多最具权威、最有影响的文士曲家都对汤显祖及其传奇作品进行评论和研究。本文从“临川四梦”传奇剧本、版本、改本、评本、演出、演剧性、剧作声腔、汤显祖戏曲理论与实践和明代“汤沈之争”等几个方面,对明代汤显祖戏剧研究的情况作一整理和分析,肯定明代汤显祖戏剧研究在戏曲发展史上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明代 汤显祖 “临川四梦” 研究
汤显祖是明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戏剧家,其“临川四梦”传奇达到了同时代戏剧创作的高峰,在我国戏剧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以《牡丹亭》为代表的“临川四梦” 相继问世后,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明代以来,众多文士曲家尊敬崇拜汤显祖,以各种形式搬演“临川四梦”,热衷于汤氏“临川四梦”的研究,当时最具权威、最有影响的文士曲家,如臧懋循、吕天成、王骥德、徐渭、帅机、陈继儒、王思任、祁彪佳、凌濛初、沈德符、沈际飞、茅元仪、茅暎、潘之恒、冯梦龙、袁宏道、沈自晋、张琦等等,无不对汤显祖及其传奇作品进行品评,其戏剧批评已不局限于曲文本身,而是真正把戏曲作为“场上之曲”来评述,研究的范围广泛。本文主要从明代汤显祖戏剧研究的几个方面作一梳理分析,从中见出明代汤显祖戏剧研究之盛况及其及其意义。
一、“临川四梦”传奇剧本的研究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传奇自问世以来,作品大胆批判社会现实、大胆歌颂男女爱情的思想内容和激情驰骋、辞采华丽的浪漫主义戏剧风格,在汤显祖时代即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人们普遍给予高度的赞誉。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评曰:“汤义仍《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1](851)王骥德《曲律》对“临川四梦”都作了品评,称“临川汤若士,婉丽妖冶,语动刺骨。”[1](657)吕天成《曲品》将汤显祖与沈璟并列,称为“上之上”[1](653)。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词叙》评道:汤显祖“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情深一叙,读未三行,人已魂销肌栗,而安顿出字,生自确妙不易。”[1](856)张琦《衡曲麈谭》直云:“临川学士旗鼓词坛,今玉茗堂诸曲争脍人口,其最者,《杜丽娘》一剧,上薄风、骚,下夺屈、宋,可与实甫《西厢》交胜。”[1](862)同时代的著名文士曲家臧懋循、潘之恒、茅元仪、茅暎、陈继儒、沈际飞、祁彪佳、冯梦龙等,他们或以专论,或以述评,或以改本多种形式,都对汤氏“临川四梦”传奇给予一致肯定和赞誉,对汤显祖充满了尊敬和崇拜。
在高度评价“临川四梦”传奇剧本成就的同时,以王骥德、臧懋循、吕天成为代表的文士曲家们,也对剧作的声律作了品评,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汤氏剧作文辞与声律的矛盾上,案头之书与场上之曲的矛盾上。
二、“临川四梦”传奇版本的研究
汤显祖“临川四梦”传奇自问世以来,在明代即广为流传,有多种刻本。据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中国古籍善本·集部》等书所录,并参考国内的图书馆古籍书目,明代汤显祖“临川四梦”传奇有单刻本、合刻本两大种类。
明单刻本均为汤显祖《牡丹亭》传奇刻本,较早的是万历四十五年(1617)石林居士序刻本《牡丹亭还魂记》,二卷,原北平图书馆藏,现置台湾国家图书馆。万历年间刻本还有七峰草堂刻本、金陵文林阁刻本、朱氏玉海堂印本等多种《牡丹亭还魂记》版本,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国内多家图书馆均藏。此外,明天启年间有会稽张弘毅著坛刻本、柳浪馆刻本等多种《牡丹亭还魂记》,四卷,现均藏于台湾国家图书馆。天启年间有会稽张弘毅著坛刻本,崇祯年间亦有吴郡沈氏刻本,明末有毛氏汲古阁刻本等多种全刻本,现这些图书中国国家图书馆等中外多家图书馆均藏。
三、“临川四梦”传奇改编的研究
汤显祖“临川四梦”传奇一出,即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巨大反响,也引起了昆山腔专家艺人的莫大兴趣。但由于汤氏剧作庞大的规模体制,特别是吴江派戏剧家在按昆腔演唱“临川四梦”传奇不方便时,就出现众多删削润饰的改编本。
第一个改编《牡丹亭》传奇的是汤显祖之友、同科进士吕玉绳。吕玉绳在汤显祖《牡丹亭》作成后不久即动手改编。吕改本原为便于昆唱,改词以就调。但这一改本汤显祖看到后大为不满,原因是吕改本的曲词未能体现原作笔墨之外的意趣。因吕改本没有传世,故具体面目不清楚。
与此同时,吴江沈璟为适应昆唱,把《牡丹亭》改为《同梦记》,即《串本牡丹亭》。这个串本的全貌已不可见,现就留传的有限资料来看,沈璟的改动较大。从当时曲家沈自晋、王骥德的评论看来,沈璟的改本比汤氏原作逊色。
现存明代著名的“四梦”改本有:臧懋循改订的《玉茗堂四种传奇》。臧改本既重格律,又重搬演,对“四梦”传奇主要在删并场次、删改曲词宾白上下了功夫。应当指出,臧改本为使“四梦”成为“筵上之曲”而作的改编,其合理成分应当肯定,但出于臧本人的偏好以及才情所限,臧改本有眼高手低的诟病。
冯梦龙改本《风流梦》。冯改本在删并场次、删改曲词宾白上,与臧懋循大同小异,对春香出家、杜柳之梦等几处重大的改动有可取之处,另外从表演上考虑,增加了不少舞台动作和表演提示,这既是一个适应舞台需要的演出本,又是一个具有经验的导演本。但冯改本限于笔力和才情,改编的曲词多数不如汤氏原作或与自己主张相违。冯梦龙另有《墨憨斋定本邯郸记》,为汤氏《邯郸记》的改本,可取之处不多。
徐日曦改本《硕园删定牡丹亭》。硕改本同样为适应演出而大刀阔斧地删并场次,大幅度改动曲词宾白,和原作相比,徐只是作量的压缩,很少换上自己重作的内容。一般来说,从登场之曲考虑,硕改本也是一个舞台演出本,徐氏的删削没有什么错误,但由于他砍杀过多,致使一些场次显得空洞简单,因此硕改本是效果较差的一个改本。
明代汤显祖“临川四梦”传奇改本的出现,说明汤显祖戏剧创作的强烈魅力。从现存这几家改本来看,他们的改编无损于汤显祖原作精神,且为演出提供了方便,其目的效果及其合理之处是值得肯定的。改编的经验与教训,给当时和后来的演出提供了借鉴。
汤显祖“临川四梦”传奇完成后,除了有各种刻本、改本外,各种形式的评点本也应运而生。
总的来看,明代戏曲专家们不论“临川派”还是“吴江派”对汤沈以及汤显祖剧作的声律,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指出他们的不足,其意见并没有原则上的分歧。品评的内容大都论及作家的才情及文辞与曲调的关系,极少涉及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世界观、创作方法等问题,故不能揭示汤、沈二人戏曲理论与创作的全貌。吴地的曲家批评汤显祖剧作不守律,也仅是从便于昆腔演唱出发,并不是要否定汤氏。明代的这场汤、沈之争,暴露了万历年间传奇创作与演出的矛盾,这种文辞与曲调的矛盾,推动戏曲家们努力探索与传奇文辞相适应的戏曲音乐形式,从而促进了戏曲音乐的发展,在戏曲发展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毛效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上、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
[2]徐国华 涂育珍,临川戏曲评点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7
[3]杨安邦,汤显祖交游与戏曲创作[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9
(杨安邦(1950——),男,江西临川人,教授,主要从事宋代文学与临川文化研究,东华理工大学。基本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汤显祖研究史”阶段性研究成果。)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