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如此之“患难之交”

时间:2023/11/9 作者: 大家 热度: 11203
胥少先 周桂蓉

  摘要:《患难之交》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两层叙事及整体倒叙和预叙的运用,使故事结构层次分明,转承自然,并使读者心中的疑虑逐步获释,主人公的外表风度,宜人的气候和悲剧三者形成巨大反差,反讽“患难之交”。多种叙事手法的结合共同彰显了小说的魅力。

  关键词:第一人称叙事 叙事层 倒叙 预叙 反讽

  《患难之交》是英国著名小说家萨默塞特·毛姆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它好似一篇议论文,叙事者以一个亲耳听到的故事来证明小说和戏剧的不忠实于生活,及与逻辑学的相悖。但它却是一篇不折不扣的非常精彩的短篇小说,小说前面的说教部分只不过是小说的引子,引出文本的主要部分:故事。故事以第一人称倒叙和预叙及故事中含故事的方式逐步展开,和叙述者以反讽的口吻讲述。直到故事结尾,读者才如梦初醒,有如欧·亨利的“出乎意料之外”结局,尽显小说家的叙事魅力所在。

  小说是由第一人称“我”来讲述和转述。叙述者在日本横滨的大英俱乐部与爱德华·海德·伯顿及其家人相识。一天下午,我正在大饭店的休息厅里休息,爱德华碰巧也来到这儿,他邀我共饮几杯,向我讲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1】。叙述者不是自始至终坐在那儿一言不发地倾听,曾有四次中断故事的连续性:“他打牌是输得起的。”[1] “爱德华向我,‘你知道神户吗?。”【1】“‘他最后一刻因害怕而放弃了吗?我问。”【1】 “我问了爱德华一个问题,‘你给他提供那份工作时,你知道他可能会被淹死吗?。”【1】这四次的中断无疑在故事的讲述中起作非常重要的作用:强调伯顿的为人宽厚大度,提到神户以介绍事件发生的场景,叙述者或读者的良好期待,揭示故事的真谛所在,把故事的悲剧性推向极致。四则穿插是故事的精华所在,对整个故事起着穿针引线以及把故事逐步推向高潮的作用,它避免叙述者和讲故事的人分离脱节,使叙事成为单调枯燥的独白,缺乏戏剧性,而无法展开爱德华的性格。

  《患难之交》有两个叙事层:叙述者和爱德华的相识和相交;爱德华讲述的发生在他和他的同名莱尼·伯顿之间的故事。两个叙事层层次分明,叙事由第一层逐步自然地转入故事层。第一层次的“我”参与了第二层次的故事讲述,第一层次的爱德华是第二层次的关键型人物,是故事的主角。可以把第一人称全部叙述归为双引号,单引号,再双引号下的叙事。小说全文通归于双引号下(整个文本的第一人称叙事而无第三者插言的双引号多被省略),是叙述者的讲述和转述,他的听众是不确定的读者。双引号下的单引号是叙述者与爱德华的对白及爱德华对故事的讲述。单引号下的双引号是爱德华和莱尼的对白。单引号及单引号下的双引号可被看成第二层叙事,其余部分可被看成是第一层叙事。在第二层叙事中,叙述者引入一个叫特纳的人,看似在故事中可有可无,其实不然。捷克语言学家V.Mathesius运用实义切分法将语句分为主位和述位。主位是交际的已知信息。述位是用来说明主位,是新信息,是交际对象所未知的信息。一旦未知信息被说出,就成了已知信息,它又可以引向新的未知信息,这样不断延续,就形成了话语链。[2]小说中,叙述者和爱德华是桥牌牌友,两人在一起喝酒,一个熟人向我打招呼(已知信息),使爱德华想起了特纳(未知信息),他是一个靠国内寄钱寄居国外的人,桥牌打得好(已知信息),爱德华再谈到桥牌打得最好莱尼·伯顿(未知信息,后成为已知信息),然后讲起他俩的故事,即故事的主体。

  小说以整体倒叙兼含预叙来组织安排整个文本结构。叙述者的叙事以爱德华的讣告未开始,然后追忆了自己与爱德华的相识相交及后者讲述自己与莱尼之间的故事。整体倒叙(闪回)构成了叙事作品的主体。[3]这种整体倒叙方式是众多短篇小说惯用的叙事方法。预叙也是《患难之交》的一个显著特点。“第一人称的小说最适宜采用预叙,叙述者在回顾他过去的生活时可以很自然地预叙将来,”“尽管由于预叙事先揭破故事的结果,破坏了读者发现最终结局的阅读期待,但它却造成另一种性质的心理紧张......”[4] 或“借此提醒叙述接受者注意,并使读者产生兴奋和恐惧心理。”[3]叙述者故事的开始就告诉读者,“我对他了解不多,但却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因为有一次他让我感到非常惊讶。要不是我从他的嘴里听到这个故事,我断然不敢相信他会有那样的行为。他的外表和风度是那样的相称,因而更让人感到震惊。”[1]那么,读者会在心中产生这样一些疑问:既然叙述者对他了解不多,为他何会引起他的兴趣?究竟爱德华的什么样的行为让叙述者震惊?爱德华的外表和风度与其行为之间究竟有多大的反差?叙述者的预叙既可以让后文叙事自然道来,又可使故事产生悬念,唤起读者阅读的好奇心。

  叙述者以反讽的方式叙事使故事达到戏剧效果,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人物的外表风度与其行为的巨大反差让人感到震惊。叙述者用了大量的笔墨铺成爱德华的外表风度。爱德华体型纤瘦,个子不高,满头白发,面庞红润,有很多祛斑,和善的蓝颜眼里显出愉悦,声音温和,笑容慈祥,外表迷人。他很富有,有和睦美满的家庭,他为人慷慨大方,言辞甚少却很幽默理智,待人仁慈宽厚,给你的感觉是他甚至不忍去伤害一只苍蝇。他的衣着庄重而整洁,与其年龄和身份十分得体。叙述者“我”是在一个充满着浪漫色彩的、气候如此宜人的、繁忙港口尽收眼底的、心情如此惬意的下午遇到了爱德华。这样善良的一个完人在这样一个美好的下午向我讲述了一个如此悲惨的故事,并且故事的悲剧正是这个“外表风度浑然一体”的人一手促成的。人物的外表风度,阳光明媚的惬意的下午,悲剧故事三者形成鲜明对照,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莱尼赌场失意,家里终止寄钱,穷困潦倒到了快要自杀。他求助于爱德华,爱德华却提出让莱尼游过危险的三英里的激流河段为条件。而爱德华明知莱尼生活放纵,饮酒过度,身体状况极差。故事的画龙点睛之笔还在于故事结尾爱德华的“真言”:“那时,我办公室里没有空缺职位。”这足以证明爱德华早已预见莱尼的命运,这正映衬小说的标题,反讽“患难之交”。莱尼接受这一明知难以满足的条件的心理正是一个赌徒的典型心理:游过这段河便生,游不过便死;不游,还会穷困潦倒至死或自杀。殊不知,即便他游过这段河,爱德华还是没有工作给他。总之,他的命运是在劫难逃,这正是小说家想展现给读者的。

  《患难之交》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起承转落自然,叙述娓娓动听。小说家通过巧妙的叙事艺术处理,让人物在情节展开过程中显示其内在的性格。这正是《患难之交》常被选作短篇小说之典范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彭小华,蒲度戎. 英美短篇小说选读.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p.195, p.195, pp.196-197,p.197, pp.197-198,p.193

  [2]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p.283.

  [3]胡亚敏.叙事学.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67,p.70

  [4]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p.142

  (胥少先,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讲师。周桂蓉, 绵阳市丰谷高中)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