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制类涉外导游词是涉外导游人员向境外的游客宣传介绍中国旅游景点的讲解词,是提前准备的中文导游词的英译形式。本文通过对比介绍了预制类涉外导游词的特点及翻译原则。
关键词:预制类 涉外导游词 翻译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境外游客来中国观光旅游。导游词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内容,是导游人员在途中或景点为游客口头介绍旅游景点、宣传景点特色、传播地方文化的一种讲解词;同时也是游客了解旅游景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的一种文体。在从事导游的人员中,涉外导游人员尤其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在影响着游客对中国的认识时起着关键作用。涉外导游人员所使用的导游词,则是导游员在旅游景点向境外的游客介绍、宣传中国的旅游景点的一种表达方式。
一、预制类涉外导游词的分类及特点
在实际操作中,外语导游词可分为三类:预制类(pre-translated type)、现编类(impromptu presentation type)和预制现编类(combined type)(陈刚,涉外导游词翻译的特点及策略;浙江大学学报 2002年3月)。本文所探讨的主要是预制类涉外导游词。预制类涉外导游词的翻译不同于一般的导游词或旅游类资料的翻译,它是涉外导游人员向境外的游客宣传介绍中国旅游景点的讲解词,是提前准备的中文导游词的英译形式。优秀的预制类涉外导游词,应该根据境外游客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栩栩如生的描述景点,引经据典,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预制类涉外导游词与普通的导游词一样,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口语性、随机性、现场性于一身,但同时预制类涉外导游词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预制类涉外导游词的对象是境外的游客,所以预制类涉外导游词应该以传播中国文化为首要目的。知识面广,包罗万象,但又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其次,预制类导游词可以预先由汉语译为英语,所以具有书面语与口语相融合的特性,同时具有书面性和现场性的双重特征
二、英汉预制类导游词的异同
鉴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英汉预制类涉外导游词从文体、用词、人称、语态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同样都是描绘瀑布的优美景色,英汉导游词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下面以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国纽约州的交界处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和中国黄果树瀑布的导游词为例,简要分析一下英汉预制类导游词的异同。
例1:The main attraction in Niagara Falls is naturally the waterfall, and the Canadian view is magnificent. A rock escarpment adjacent to the falls provides a wonderful viewing platform with panoramic views of the Horseshoe Falls as well as the smaller American Falls. The best way to fully view the falls is to park your car and explore it afoot. Plan on seeing it in early morning or late afternoon when a gleaming rainbow shines incessantly in the mists, and see it at night when the colored spotlights create an illuminated spectacle.
例2:冬春水小,瀑布便分成三五绺从岸顶上挂下来,远远望去,那洁白的水帘飄然而下,扬扬洒洒,如绸缎飘舞,如仙袂飘举,如淑女浣纱……。数百年来,黄果树瀑布的雄姿一直为许多文人学者所惊叹。清代贵州著名书法家、“颐和园”三字的题额者严寅亮在“望水亭”题写的对联:“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需梭织天生成”,更是形象而生动地概括了黄果树瀑布的壮丽景色。
英汉预制类导游词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汉语预制类涉外导游词通常包含大量的诗词名句、四字成语、对联、民间传说、谚语等。引经据典,铺陈华丽,堆砌成语。如例2中的“绸缎飘舞”、“仙袂飘举”、“淑女浣纱”等。并且引用对联“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需梭织天生成”,描述黄果树瀑布的优美景色。而英语导游词则措辞讲究,用词严谨,言简意赅。其次,汉语导游词注重客观性的描写,而英文导游词更具主观性。在英文预制类涉外导游词中,导游人员的出发点是游客,因此人称多为第二人称“you”,如在例1中“The best way to fully view the falls is to park your car and explore it afoot”,使游客感觉到时刻在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进行景点的讲解,更加体现了英文导游词的人性化。而汉语的导游词则更注重对客观景物的静态描绘,在例2的黄果树瀑布的讲解中,就运用了大量修饰性形容词,对景物进行了栩栩如生的描写。最后,从上述两个例子的对比,能够比较出汉语讲究意合,英语讲究形合。这在导游词里也有明显的体现。汉语以意合见长,注重以神统形,英语以形合见长,注重结构、形式,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英文导游词被动语态用的比较多,而汉语导游词主动语态居多。
三、预制类涉外导游词的翻译策略和原则
根据以上所提到预制类涉外导游词的特点,在翻译的时候可以遵循以下原则:(1)预制类涉外导游词的翻译应该尽量符合英文习惯,做到简练、准确、言简意赅,同时注意英语的逻辑性。(2)预制类涉外导游词的翻译应该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从目的语的读者出发,以旅游者为出发点。在对旅游者进行景点介绍时,更多的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从游客的切身感受出发,对景点进行详细的描述。(3)根据其口语性强的特点,译文应该尽量通俗易懂。涉外导游词的翻译要讲究准确、优美的同时,能够亲切自然,恰当利用俚语。(4)采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策略。如音译加解释,直译加注等。(5) 有意识的使用被动语态。
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同时,还要注意翻译技巧的运用。参考英文预制类导游词的风格,选用恰当和合适的局势以及恰当的修辞手法再现原文的语言特点,这对汉语预制类导游词的翻译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陈刚.涉外导游词翻译的特点及策略.浙江大学学报.2003(3)
[2]彭永生,田明中.基于文本特征的涉外导游词翻译策略.文教论坛.2007(5)
王云英 尹鑫(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