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语文教学中背景知识的渗入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上旬 热度: 14752
汪生萍

  摘要:背景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被教师广泛运用在日常教学中,本文就背景知识渗入的依据、方法和应避免的错误做了详细的阐述,运用了大量的课堂实录进行说明正确运用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和时效性。

  关键词:语文;背景知识;渗入

  背景知识作为辅助资料,在正常的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何为背景呢?《汉语大词典》给出的解释为:1.图画、摄影里衬托主体事物的景象;2.舞台上或电影里的布景;3.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4.指靠山及支持者。就语文教学来看,背景应是一种对文本人物或事件起作用的相关知识。

  语文学习中会涉及各类作家,各类文本,古今中外作品样样俱全,这就对语文教师和学生有较大的挑战,并且读者与作者之间有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文本与读者之间也是有距離的,那么如何就通过某一篇文章去了解一位作家的特征或者一个时代的特征呢?单单通过教材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这时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在学生层面,背景知识不仅会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美,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品味,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师层面,背景知识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提高课堂时效性,改善教学环境,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培养教师不断学习的习惯。因此,背景知识对于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如何在教学中有效的运用背景知识提几点建议。

  一、选择背景知识的依据

  背景知识的选择对于真正在课堂上运用背景知识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根据什么去选择背景知识就成了重要的问题。

  首先要从文本内容出发,以文本内容作为基础去搜寻相关的背景知识。比如在讲解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就要结合课文中突出体现的父子关系去搜集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体会作者心中对父亲的 内疚之情以及让学生了解作者与父亲关系变化的背景原因。这样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情感才会更好的把握和理解,而不单纯的只停留在父爱层面。

  其次要从教学目标入手。教学目标的不同,选用的背景知识就会不同。比如在教授《琵琶行》这篇文章时,教学目标设计为“了解诗人白居易及‘行这种文体的特点,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那么教师在背景知识的搜集上就要有所偏向,将有关“行”这种文体的知识系统的整理出来并讲授给学生。

  最后选择背景知识的依据是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情没有很好的把握,那就会造成不知道的知识没讲,知道的知识反复讲的局面,这样背景知识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也就流于形式,走过场了。

  二、讲解背景知识的方法

  讲解背景知识的方法对于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方法不得当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一般的教学都是将背景知识的讲解放在一堂课的开始处,比如作者的生平、作品、经历等的介绍,多用多媒体的形式呈现,或是教师读或是学生读,都是一些基本信息的展示,没有与文本之间产生直接的联系更没有突出背景知识对文本理解所产生的作用和价值,学生读过看过后,不能形成根本的记忆,有如过往云烟。那么如何更好更有效的将背景知识运用好呢?

  首先,背景知识的讲解要在学生有疑问处恰当的运用。语文课是充满趣味的课堂,更是充满文化、文学的课堂,一篇作品可以引发很多学生的疑问,这时教师要扑捉有价值的问题给予解答,更多时候这种解答就是背景知识渗入的很好机会。学生有疑问,说明他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教师恰好用丰富的背景知识予以解答后,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疑问得到解答,不仅学到了知识,对语文课的兴趣也会大大的增加。相反,在学生疑问处,教师没有运用相关的背景知识,那么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不仅会拉大,学生对整个语文的学习兴趣也会渐渐淡化。笔者深入长春某高中听课时就发现类似情况,某教师在讲《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与宝玉相见后,宝玉为黛玉表字一处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宝玉只给黛玉表字,不给别人表字呢?”当时教师的处理方式属于批评式的,批评该学生上课没有好好听课,表示是因为宝玉喜欢黛玉才会给黛玉表字。在教师简单的解答完后,学生并没有信服,对这个问题仍然表示不解。这样的处理不光对文本解读深度不够更是没有很好的运用背景知识这个桥梁。

  其次,背景知识的渗入要在文本理解基础之上。背景知识不是单独的、孤立的知识,它与文本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硬生生的讲解背景知识意义不大,应该与内容相结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比如,长春某高中C教师在讲解李清照《声声慢》时,运用了梁衡先生的《乱世中的美神》一文作为背景资料。这篇文章写出了李清照为什么写《声声慢》,在写《声声慢》之前她有过怎样的生活经历,后来为什么她被人们称为愁的化身,这一系列的问题教师都通过这个背景资料的渗入讲解的非常清楚,并且学生对这类背景知识非常感兴趣,也对后来文本的理解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学生不仅了解的李清照的人生,对李清照的创作风格和路线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再回头学习《声声慢》就更加深刻,更加容易了。这便是一种扩展学习,从文本出发,发散式学习,最后又回归到文本。

  最后,背景知识的渗入可放在课尾。正常教学中背景知识的搜集、整理、讲授大部分都是由教师完成,学生的参与度很低,这就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课文的讲解有深有浅,学生的层次有低有高,那么如何能够让学生间的差距变小呢,背景知识就是很好的桥梁。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这种情况下,背景知识渗入多少就有限制了。这时就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长春某高中S教师在讲授《再别康桥》结尾处,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徐志摩离开康桥时要与西天的云彩作别,为什么最后他挥一挥衣袖不带走的是康桥的云彩?他与康桥的云有着怎样的情结?”这个问题一抛出,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兴趣,在同学们准备开始展开激烈讨论时教师推荐了《我所知道的康桥》,并以一句“你们想知道的答案就在这里”结束了本堂课。这样的背景知识渗入也是很有效果的,教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运用背景知识时应注意的问题

  避免喧兵夺主。背景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不能以背景知识作为一堂课的重点无限延伸。背景知识只是辅助性知识,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而不能过度使用。

  避免成分堆砌。背景知识的讲解也要分主次,分层次,结构安排上要合理,不能全部集中在课前,也不可全部集中在课尾。如果把背景知识的引入作为一种必要的形式那就会适得其反,灵活的安排背景知识的出场,精彩的准备背景知识的内容都是很重要的。

  四、结语

  背景知识的渗入方式还有很多,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教师应打开思路,不能只拘泥于“知人论世”的背景下讲解背景知识,要有创新的、丰富的、有趣的将背景知识融入课堂中。本文笔者就课堂观察所发现的问题做了简单的梳理。那么如何让背景知识对课本的解读发挥最大最有效的作用,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佳.高中语文教学中背景知识引入的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2]谭洋阳.背景知识引入小学语文教学应用的适切性研究[D].宁波大学,2011.

  [3]张兴平,张萍.关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导入[J].教育教学论坛,2011(34):219-220.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