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爱与欲的人性悲歌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上旬 热度: 13745
袁玥

  摘要:在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中,主人公亨伯特是一个具有精神分析原型特征的典型,文中有大量对亨伯特无意识领域和内心世界的描述,这都与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相匹配。本文主要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角度,分析亨伯特的人物性格及命运。

  关键词:洛丽塔;纳博科夫;人格结构理论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是一个关于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的畸恋故事,其中充斥着大量细腻之极的情欲心理描写,以至于在很长时间内,都被出版商和读者误读为色情文学。但终于,评论家还是发掘了出这部“非道德”的严肃文学的非凡价值。

  在《洛丽塔》开头部分,作者交代了他地精神病史。尽管纳博科夫本人对弗洛伊德的“力比多”泛性论嗤之以鼻,在文本中也对其进行揶揄式的戏仿,但不可否认亨伯特形象的构建,是与精神分析学说相呼应的。

  一、亨伯特的性心理根源

  亨伯特对于“宁芙”的狂热迷恋是扭曲的,他表面上是一个英俊出众的男性,但他的内心充斥着难以纾解的欲望——这无疑昭示着他病态畸形的性心理。而这种性心理有着深刻的根源。

  首先,亨伯特的母亲在他三岁时死于一次意外事故,虽然他在叙述中说自己成长为“一个快乐、健康的孩子”。[1]4但显然,在他的童年,母爱是缺失的,他的“俄狄浦斯情结”没有找到适宜的落脚点。弗洛伊德认为,恋母情结“如果得不到妥善结局,就会导致神经病症与精神变态”[2]。并且,在性启蒙时期,他的父亲与某位夫人旅行去了,因此“没人听我诉苦,也没人给我指点。”[3]5这也对他人格的健康发展有负面影响。

  其次,在亨伯特还是一个男孩的时候,他与同龄女孩阿娜贝尔“痛苦难忍地相爱了”[4]6。然而在四个月后,阿娜贝尔死于伤寒,从那时开始,亨伯特对恋爱伴侣的幻想定格在了发育尚未完全的少女身上。他把阿娜贝尔和洛丽塔的形象重叠起来,他相信, “洛丽塔是阿娜贝尔的继续”[5]8。正如弗莱德森·鲍尔森所说,洛丽塔与亨伯特的关系在前者看来不过是一场游戏;而对于后者来说,他的心理问题可能在于他“还停留在童年时代的游戏里”。[6]

  二、亨伯特的人格结构分析

  本我(id)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在《洛丽塔》中,亨伯特对洛丽塔的性渴望和性幻想随处可见。例如这个描写与洛丽塔嬉戏打闹的场景,就细致地展现了亨伯特“本我”的喷张: “我小心翼翼地增加着魔幻般的摩挲……在两条横过我膝盖的灼热玉腿与无以言传的隐蔽的膨胀之间摩挲……”[7]55

  在亨伯特的人格结构中,超我(superego)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他虽然在众人面前维持着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但实际上他既没有宗教信仰,也不将普遍的社会道德视为行为准则。我們看到,《洛丽塔》中充溢着许多的自我谴责的文字。在这一点上,他是极度矛盾的。

  关于自我(ego),弗洛伊德这样论述,它 “服侍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润。”[8]亨伯特的自我使他看起来与常人无异,但外部世界和现实原则让他不得不将自己内心的欲望隐藏起来,因此他常常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

  在亨伯特这个矛盾复合体中,本我与自我常常做着激烈的角逐。例如在他欲加害于夏洛特这一情节,本我与自我就展开了一场斗争。他在脑海中构造了一个谋杀计划,并用意识流的表达将其展现出来:“我要做的只是重新跳进去,做一次深呼吸,然后抓住她的脚踝,迅速带着我俘虏的尸身潜下去……”[9]84但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的自我占了上风。

  再如在“着魔的猎人”旅馆里,亨伯特与洛丽塔共处一室,作者以细腻之至的笔触描绘了亨伯特欲望的喧嚣:“我朝我晶莹的爱人移去,每次觉得她动了或正要动的时候便停下来,退回去。”[10]130最终洛丽塔对他有意无意的诱惑使得他如愿以偿地占有了她。超我消匿了,自我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于是他沉沦在对洛丽塔的爱欲之中无法自拔。

  另外,看似声名显赫的剧作家奎尔蒂,其实是一个恶魔。可以说,奎尔蒂(Guilty)即是本我层面上的另一个亨伯特。试看亨伯特意图杀死奎尔蒂的段落:“我们抱在一起,在地板上滚得天翻地覆,象两个无助的大孩子。……我们又压住了我。他们又压住了他。我们压住了我们自己。”[11]308而guilty,在英文中即“有罪的”,这暗示着他是亨伯特人格中罪恶的一面。

  从某种程度上说,洛丽塔即是亨伯特人格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呈现着他的爱和欲望。正如在《洛丽塔》开头的那句经典之辞:“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12]3正是这三个音符,使亨伯特在本我之中沉沦、在自我之上躁动、在超我的边缘徘徊,最终谱出了这支爱与欲的人性悲歌。

  参考文献:

  [1][3][4][5][7][9][10][11][12][美]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M].译林出版社,2000:4,5,6,8,55,84,130,308,3.

  [2]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27.

  [6][美]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金绍禹译.《堂吉诃德》讲稿[M].上海三联书店,2007:8.

  [8][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析讲[M].安徽丈艺出版社,1987:86.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