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在纯粹的文学中度过一生是什么样的?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读书 热度: 13339
思郁

  我脑中首先出现的一个形象是约翰·威廉笔下的《斯通纳》。斯通纳,一生献身于学院,没有什么经典著作存世,死后的名字只出现捐献给图书馆手稿的纪念献词中。度过这样的一生,几乎可以断定,去世之后,已经没有几个人记住这个名字。因为他不是名作家,没有代表作,不是名教授,没有任何名垂青史的学术专著,也不是一名好老师,没有学生会对其感恩戴德,一次次感谢他醍醐灌顶似的教授文学的方式。这大概就是从事文学需要接受的现状。

  伊朗裔美国女作家阿扎尔·纳菲西也可看作是一种典型。一生投身于文学批评,成为一名教授。我在想,如果她不是一名来自伊朗的流亡者,她的著作会受到同样的热议和关注吗?她会不会是另一个默默无闻的斯通纳?当然,著作本身也是如此,如果她不是来自伊朗的流亡者,如果她不是写作了《在德黑兰读<洛丽塔>》用文学的方式抗争专制,她解读文学的方式是否有所不同。在她讲述家族往事的自传《我所缄默的事》中,她提到过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她早已是伊朗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但是日复一日地写作文学批评很很容易就陷入到一种学院化的批评模式中,日益地疏离现实,丧失生活的激情,成为越老越小的文化生产圈子的认同产物。

  这个时候,她开始意识到光做一个文学批评家还不够,她渴望新的创作,渴望从小阅读到的波斯文学和伊朗文学重新焕发生命力,“我在当代小說和诗歌中,寻找我们面对和逃避现实的线索,了解我们如何用文字记述我们的经历,不是为了揭露自己而是为了隐藏自己。从当时到现在,我一直确信,通过研读当代的伊朗小说,我可以认识了解到政治和社会的真相。”这是写作《在德黑兰读<洛丽塔>》的精神源头,她把文学批评的解读与讲述她的现实故事缠绕在了一起,就仿佛那些遥远的时间和地点中发生的虚构的故事成为现实事件发生的宏大背景,我们在小说中看到了想象中的我们是什么样子,我们在现实中抽离出一刻钟神游万仞,把自己幻想成一个虚构的角色,可以脱离肉体的羁绊,翱翔于无边无际的时空中。这就是热爱文学的方式,成为文学中的一部分。

  要知道文学史上靠写作成名的作看似家数不胜数,但相对于漫长的历史中被淹没的无名的写作者,他们的数量也就是每本教科书中反复提及的几百位。更反讽是,很多经典作家,在每个时代中都有不同的境遇,有的只有名字常被人提及,但已经无人阅读,有的是昙花一现,在某个时代中大放异彩,但在后世中再无人提及。那些永恒的经典作家,每个时代都被反复重读,重新焕发生命力的作家和作品,少之又少。

  因为任何经典,如果没有人阅读和解读,他们的生命只能封存在记忆的图书馆里,只有通过这样在不同的时代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我们才能发现这些角色又复活过来,成为我们的陪伴对象。这是文学批评存在的目的,即要征服存在于经典所属的时代与我们时代的疏远与距离。只有通过文学批评的解读才能克服这种距离,使自己与经典的时代合而为一,才能够使意义为自己所有,使陌生成为熟悉,使他者属于我们。阅读文学就是理解不同的他者,透过理解他者而收获自己的成长。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斯通纳和纳菲西这样投身于文学的传道者角色。尤其是斯通纳,他看似是一个文学失败者的缩影,但恰好是这种失败的人生,让我感受到了他对文学的真正热爱。当然,你也许有疑问,难道我们时代,不正是一个崇拜成功者的时代吗?为什么还能从这样一个失败者身上发现文学的魅力?我记得我阅读《斯通纳》的时候,十分惊讶于威廉·威廉斯为这样一个文学小人物立传。这样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院派人物,一生做过最惊天动地的伟业不是写出了多么经典的著作,而是给一个旁听的学生不及格的分数,还为此不惜得罪自己的同行和领导。从任何一方面看,他的人生都是失败的,无论是事业、婚姻和家庭,甚至婚外情都是失败的——当他的爱情来了,他退缩了。但是我们唯一不能否认的是,斯通纳主动选择了自己的文学生涯,并为此付出了一生的热情和努力,他对文学的热爱体现在从他自我意识觉醒的那一刹那,放弃了自己在农学院的学习,投身于文学的那一刻,他的巨大热情表现在只花了一年时间就学会了拉丁文和希腊文。

  斯通纳刚成为教师开始教授文学的的时候,有段话说明了在他身上文学发生的影响和变化:“当他的思想关注到思想的主题,当他与他所学过的文学的力量互博,并试着理解它的本质时,他意识到自己身上发生了一种永远的改变;当他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将目光从自己转向容纳着他的世界,他因而知道,他所读的弥尔顿的诗歌、培根的散文,或者本?琼森的戏剧虽都是以世界为题,但都反过来改变了世界,而它们改变了世界,是因为它们独立于世界。”

  我在阅读纳菲西《想象共和国》中,注意到了她也引用了《斯通纳》中的这段话,用她的话说,这是不朽的句子。我并不把这个简单的形容视作恭维,因为这里所谓“不朽”,任何一个真正的阅读者都深信不疑。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我们所读的书籍是虚构的,但是书籍中的人物所代表的形象,所传递的情感,所代表的力量却都是真实无比的。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