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初歌词中的女性意象有突破也有局限,突破在于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局限在于意象的塑造是在“双重性别”视角下的创作,男性词人对女性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依旧成为他们“精神家园”的一部分。
关键词:歌词;女性意象;双重性别
民初歌词中新意有女性意象与清末在家国主题和情爱主题中表现女性意象有所区别,女性意象逐渐的从家国主题中隐退,“她们”开始回归家庭、以闺阁庭院为场景的儿女情长成为了主要的题材。在意象的塑造上出现与传统女性类似的人物,但是这种类似,与男性的“过客”“幽人”意象一样,是在“多声”主题下的人物刻画,在整体的稳定感中透露出两种以上的女性的声音或者情绪。民初的能够反映女性意象的主题为家庭主题与情爱主题,情爱主题中的女性意象浮现方式比较复杂,有一部分歌词从正面刻画女性的闺阁相思,并把相思、感逝、无措的情绪交杂在一起,几种不同的情绪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并行不悖的语言与乐曲中获得了更为饱满的人物意象。令一部分则运用了间接的笔法,以景物代人物,极端含蓄的表达除了 “知性”化女性意象。含蓄的表情法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不可调和的“多声”意味,不能直言,只能曲言以立意,这既是歌词的技巧也是词人矛盾心声的表达方式。
民初的歌词创作主体依旧是男性,歌词依旧存在着“双重性别”带来的特殊视角。与民初的男性化的“过客”“幽人”相比较,女性意象在“意”的表达与已经与羁旅行役、登临咏怀等主题有部分交叉,相同部分是在情爱主题中女性抒情主人公也抒发了一种虚无的感受,爱与青春是女性的“家园意识”的主要内容,但是情郎离散与青春的迅速的消逝不断的拆解女性“家园意识”,最终歌词也反映了女性抒情主人公的一种彷徨、虚无的人生感受和一种“无方向”感的执着。不同的是女性的精神追求与“过客”“幽人”精神追求的不同之处,过客是具有荒诞性的追求、诗、酒、曲、色、梦、家都是暂时的精神归宿,女性意象则不然,她们开始回归家庭,成为了“过客”精神回归的一部分,她们是《美人筝》《闺怨》中的“美丽”柔顺的女性,她们的歌声、柔情是“过客”们暂时的灵魂驿站。“幽人” 的那种远离尘世,与世殊异,吾与天为徒的决绝和眷恋没有出现,男性视角下的女性意象总是在象牙上雕刻的精致图案,在有所突破的同时也时刻显示出不可超越的局限。
一、情爱主题中的“自我”与“爱”
在情爱主题歌词侧重则在求爱—失爱—生命意识的结构中表达出多声的意象。以《美人筝》为例讲解这一主题的内涵。
《美人筝》(1915 轶池词)C调,咏物词。附点的推动下,圆滑线使得情思连绵不断的涌出。美人筝全词如下[1]:
底事含情如许 独向春风蹈舞。
卿卿可是息夫人 把兰言吐
昂起云外头 不落人间语
最恋一举出红尘 飞到天处空
披得天衣无缝 学作颠鸾倒凤
凭他平步上青云 总赖人家送
惯弄摇曳姿 不怕嫌疑讽
阿侬束缚却难堪 长被晴思控
把空中飞动的美人风筝想象成为息夫人,息夫人是春秋时的一位美丽的女性,她的一生具有传奇色彩,她以沉默的方式拒绝追求者、她有自己的思想,具有古代女性少有的女性独立意识。这样的女性形象是民初女性的“人间”性的体验,她即是那怀有国仇家恨的女子,也是能吐“兰言”的绝色情人,她是飞天的仙人,也是摇曳生姿的恋人,“她”不怕嫌疑讽,也不畏惧世人的眼光,却终究是被“晴思”所困。她是人与仙的混合体,具有独立的女性姿态,这与清末的代表着革命与热血的罗兰夫人相比较,息夫人是的意象更饱满。
二、家国主题中的“人间”意象
国家大义已经不能成为主要女性行为的对象,在悼亡词中,她们对爱人的追思成为了精神的家园在《感逝》(1915醒獨词)歌词以一位女性抒情主人公的角度去抒发对死去爱人的悼念之情,在这哀思中还夹杂着青春已逝、容颜已老的主题,末尾一句“最难堪,返魂无术,空自断魂肠”[2]体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命运的一种无奈的控诉。与清末执意要送情郎去北京、天津、美国的女性意象不同,她开始对立足于自己的感受去抒发情绪,“她”的爱人应该是一位为了国家大义而捐躯赴国难的英雄,“他”留世间的是万古的“流芳”,留给“我”的却是“遗挂”于室,满目凄凉。“我”是英雄的爱人,却不能守住那“安仁”乐道之心,“穷泉永隔,寝興辗转”“泣下湿衣裳”是真实的感受。歌词中还有《木兰辞》(1914),这首旧曲新唱的歌词,变E调,按制谱人白宗魏的标注,曲词分为三段体。与民初的“神”性化的女性意象相比较,木兰这一意象具有的更多的“女性”化色彩,在家国大义的面前,她首先体现的是作为“女儿”的义务,她所叹息的事情是父亲不得不以老迈的身体去行役。歌词的重点在最后一段: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3]
这样的真实的心理感受具有了与清末女性意象“神性”不同的“人间”性。这种人间性女性意象是在国之大爱与私人情爱之间、在“唯安仁乐道”的传统伦理与“空自断肠”的自我体验中塑造出来的具有“多声”的意味。
综述上所述,民初歌词中的意象在突破的同时具有着局限,这样的艺术形象与时代语境、双重性别视角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轶池. 美人筝[J].小说新报,1915(7):2.
[2]醒独。感逝[J].小说新报,1915:2
[3]白综魏.木兰辞[J].京师教育报,1914(6):71.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