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庄子对于自我内在的认知观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上旬 热度: 13312
王佳丽

  摘要: 古往今来,人类进行反思的对象是自我,是在时间的长河中进行生命体验的过程。所谓自我,是身体与心灵的统一,其中身体只是一种空间意义上的存在,是一个载体,心灵记录的正是所谓的“我”成长的時间过程。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我是谁?”这个问题,企图对人的自我精神取向进行分析,也是从人的内心寻找人格个性的根本途径。那么如何自我认识,实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精神境界呢?对于庄子所谓的这些自我内在的认知观念,本文将从庄子提出的“无为”与“无己”两个方面做以解读与分析。

  关键词:庄子;自我;认知;无为;无己

  在希腊神庙的的箴言柱上,第一条写的就是“认识你自己”。每个人对自我的认知总是模糊的,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人们在“我是…”后面加入不同的定义,刚开始会比较简单,但是写到第十个以后就越来越困难了。心理学家约瑟夫和哈利研究出的“约哈利窗”就很好的解释了这一问题。自己的信息一共可以分为四个部分:A是公开部分,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B是盲点部分,别人知道,自己也不知道;C是隐私部分,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D是潜能部分,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早在几千年前的庄子便用吊诡的方式对“我是谁”这个问题进行了发问,企图对人的自我精神取向进行分析,也是从人的内心寻找人格个性的根本途径。《庄子·齐物论》的结尾庄子写了一个美丽的寓言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段神奇的想象象征了庄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看待世界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说到底都是自我的眼光和态度。内在心理取向是和外在现实世界的呈现手段相互联系并紧密相关的。识物纵然困难,但知己更是不易。

  对于“我是谁”这样自我审视、自我回答的问题自然不能用一般的名称、性别、种族、文化或者其它的社会关系范畴来进行人格的界定。这些属性只是用来从外部界定他人,无法从内部把握自己,这也就是人会迷失自我的重要原因。“我是谁”这个问题是要将在内心深处自我对生平的审视和反思唤醒起来。所谓自我,是身体与心灵的统一,其中身体只是一种空间意义上的存在,是一个载体,心灵记录的是我成长的时间过程。人类进行反思的对象是自我,是在时间的长河中进行生命体验的过程。“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庄子所谓的“诚心”所指的是一种较为完善的人格构成方式,它决定了人类个体在对待新的生活环境时的反映和态度。但大多数人的诚心都是未反省的自我,常以自我为中心,这就成为认清自我的最大障碍。如何自我认知,实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精神境界呢?庄子提出了两种方法:无为和无己。

  一、无为——无有为有

  庄子所谓的“无为”是指一切遵循自然本身的规律,一切顺应自然的发展变化,保持一切事物的本来特性,保持个性的本真,反对人工雕琢,反对任何破坏自然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

  庄子认为,“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相反是“为”的一种理想化的独特方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处理社会问题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如《在宥》:“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一开篇就指出了任何崇尚人为和人工的行为都会导致天下人“淫其性”而“迁其德”,所以“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就该“莫若无为”。圣人总是能怀着一种无功利、不造作的无心动寂的心态去面对天下。

  其次,庄子崇尚“天道自然无为”,反对人性异化,反对任何人为的痕迹。如《至乐》:“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誙誙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可见,在庄子眼中,应该以“虚淡无为”为至实之乐。不追逐、不私欲、不功利、不强求的“无为”才是真正的快乐,不应为世俗所带来的痛苦与不幸而左右,所谓“至乐”就是以无乐为乐,以无誉为誉。“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无为”是实现 “至乐”境界的条件和基础,而最终所追求实现的是一种与天道自然相和谐的“至乐”境界。

  二、无己

  庄子认为要实现自我认知,最重要的就是达到心灵上的虚静状态,通过“不近富贵;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来达到一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己”境界,需要达到“坐忘”与“心斋”的境界。

  (一)坐忘

  何谓坐忘?《庄子·大宗师》中借由仲尼和颜回的对话为我们解释了“坐忘”之意:“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即要将自我的形体忘却,将自我的聪明丢弃,将自己智慧、才能、形体等的约束统统摆脱掉,达到与大道相融通的境界,就是庄子所谓“坐忘”。这种境界是对人的个性的全面充分的认识。

  (二)心斋

  何谓“心斋”呢?《庄子·人间世》中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是心灵整体指向自我内心从而实现一种绝对自由的无待状态。然而实现这一状态还需以达到“坐忘”为前提条件。

  想要实现与天道为一就须先达到“心斋”的境界,想要保持心灵的虚静通透就须实现彻底忘我的“坐忘”境界。只有这样的个体才能作“逍遥游”,才可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庄子这里的“游”,是他所追求的一种绝对自由境界中的无待之游,人的心灵状态与自然万物和谐相融相通的一种审美之境。

  综上所述,构成庄子对于自我内在的认知观分为三个层面:“自然”,对应“无为”的精神活动;“自觉“,对应“心斋”与“坐忘”的精神状态;“自由”,对应“无己”的精神之境。庄子所追寻的自由以个体内在心灵世界的解放为中心点,并以理想人格的境界为追求。

  注释: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齐物论》,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06页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齐物论》,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56页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在宥》,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33页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在宥》,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38页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至乐》,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542~543页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大宗师》,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57~259页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人间世》,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37页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逍遥游》,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8页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天下》,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962页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应帝王》,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68页

  参考文献:

  [1](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中华书局,2013.

  [2]聂石樵.楚辞新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朱立元.美学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6.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