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硬汉”海明威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上旬 热度: 13410
林晓君

  摘要:海明威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创作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塑造了无数的脍炙人口的形象,尤其是他笔下的“硬汉”更加深入人心。半个多世纪以来,各国的评论家们从未停止过对他的作品和作家本人的评论。熟悉他的作品和他生平的读者不难发现作家本人和他塑造的“硬汉”形象的相似之处。本文从海明威的生平经历入手,剖析他是怎样的一个“硬汉”。

  关键词:“硬汉”;海明威

  提起海明威,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给我们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硬汉”形象。其实,他不但在他的作品中,同时也用他的一生诠释了“硬汉”的含义。有人用“现代英雄神话”来概括海明威传奇的一生。他青年时痴迷于拳击而永远地伤害了自己的一只眼睛。两次参加世界大战,一次西班牙内战(1937~1939),中国的抗日战争(1941),获得过十字军勋章,银质奖章,勇敢奖章和铜星奖章。他因膝盖被打碎而开过12次刀,取出237块碎弹片;他擅长钓鱼,曾钓过7米多长的大鱼;他喜欢冒险,斗牛、打猎样样在行,去非洲打猎时飞机失事,成为生前能读到自己讣告的极少数作家之一;他塑造了一系列打不垮的硬汉英雄,自己却用心爱的双管猎枪打飞了下巴自杀。这就是海明威的人生和个性。美国的著名的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海明威已经变成了一个神话,一个美国英雄主义的永恒的形象,或悲哀地说是美国英雄主义的一个幻象。

  海明威给我们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作品中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海明威会创造出这样的作品、这样的人物形象呢?这与海明威的生活经历是密切相关的。任何的作品都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了解了海明威的生活,我们会更深刻地了解海明威的作品。

  海明威是1899年7月21日在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附近的橡树园出生的,有一位姐姐,两个妹妹和两个弟弟。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医生,母亲酷爱音乐,很想把海明威培养成音乐家,但海明威对音乐毫无兴趣。他的兴趣爱好随他的父亲,喜欢户外运动。他的父亲行医之余喜欢钓鱼和打猎,他把自己的爱好传给了儿子。

  中学毕业后海明威不想上大学,想去欧洲作战,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美国也已经对德国宣战了。但由于中学时迷恋拳击而左眼受伤,没能通过体检。上战场的梦想破灭后,海明威到了《堪萨斯城星报》当见习记者。正是在這六个月的见习记者期间,海明威受到了写作的正规文字训练。该报要求记者“写短句”,“用陈述句,叙述要有趣味”,“不用陈旧的形容词”,“要用生动有力的英语”,如用俚语。还要求记者写通讯 “正面说”,“不用反面说”。这些要求对海明威后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风有一定的影响。他自己也曾经说过,“这些就是我在写作方面学到的最好的准则。我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些东西。”

  在《星报》工作期间,海明威始终没有忘记欧洲战场。后来终于有机会向红十字会申请去欧洲战场当救护车司机,获得批准。1918年的5月海明威在纽约港乘船赴欧。他被分配到意大利的前线。1918年7月,18岁的海明威真正地踏上了战场。海明威不满足于这样,主动申请到红十字会的送餐的任务——为正在前线作战的士兵们送饭。一次送饭的过程中被奥地利的大炮打中膝盖,尽管身负重伤,仍旧把一名伤员背上救护车,正是因为他的勇敢的表现,他被授予了十字军勋章。受伤后海明威去米兰养伤。伤好之后又到前线,又染上了黄疸病,不得不再次住院治疗。

  回国之后,海明威感到非常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他不能理解。当初去欧洲作战,他怀有着拯救国家、拯救世界、拯救全人类的理想。在战争中他没有体会到什么光荣,正像海明威后来所说的,“我可没见道什么神圣的东西,光荣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光荣,至于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杀场,不同的是把肉拿来埋掉罢了。” 对战争他已经失望了,回到国内,他就更失望。到处是灯红酒绿,歌舞生平,人们都在尽情地享受生活,到处都是追逐金钱的人们,金钱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唯一目标。海明威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理想。

  为了糊口,他在芝加哥的一家杂志社当编辑,每星期赚40美元,他很不快乐,时常为自己的未来焦虑。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海明威结识了他的第一位妻子——哈德莱,并于1920年9月3日结婚,哈德莱年长他9岁。在此期间海明威时不时地给《多伦多星报》投稿,但主要的生活来源是哈德莱的积蓄。

  正是在这段时间,海明威结识了作家舍伍德·安德森。舍伍德·安德森指点海明威阅读马克·吐温和惠特曼,阅读美国新潮杂志,阅读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并建议他到巴黎去学习写作。海明威夫妇听从了舍伍德·安德森的忠告,于1921年赴法国。海明威与《多抡多星报》订下契约,定期地报道欧洲的形式和生活状况,这样他就开始了边当记者边学习创作的海外生活。

  海明威的成长同样离不开巴黎的艺术熏陶。当时巴黎是世界艺术的大都会,各种新潮的艺术流派的实验场。海明威在学艺期间,受两位前辈的影响较大。一位是格特鲁德·斯泰因,另一位是埃兹拉·庞德。《太阳照常升起》,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1927年海明威与哈德莱离婚,同年海明威与他的第二任妻子时尚杂志编辑鲍琳结婚。婚后海明威的心情很不好,他后悔自己的婚姻变故,却自己无能为力。他也时常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因为他不停地生病,事故也不断。嗓子发炎,肾脏疾病,眼病和肺炎。手臂,头,眼球,手指,下巴都在事故中受过伤。由于生病,有一段时间不能写作,于是他就担心自己的写作能力是否会退化。他正在构思一篇小说,描写他在一战中的经历(即《永别了,武器》)。为了找到灵感,海明威夫妇回到了美国。

  1928年,海明威的父亲用自己心爱的双筒猎枪自杀。他患有极其严重的糖尿病和精神抑郁症。

  1929年《永别了,武器》发表,受到了读者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都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海明威的创作提供了极好的素材。而正是这两部作品确立了海明威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的地位。endprint

  为什么海明威会写出这样的两部作品呢?这就是他的生活经历使然。他为了光荣,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参军,作战。但战争留给他的只是失望伤害。他也正是战后幻灭的青年中的一员。

  在接下来的数年间的时间都花费在写作、打猎、斗牛和钓鱼上。他不断地挑战自己脑力和体力的极限,并一次次地获得成功。1936年海明威前往西班牙内战做战地记者。《丧钟为谁而鸣》就是描写西班牙内战的小说。期间与女战地记者玛莎相爱。1939年海明威与第二任妻子离婚,1940年与玛莎结婚。但海明威和玛莎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玛莎与鲍琳不同,后者心甘情愿地躲在丈夫的身后,是一位贤妻良母。而玛莎是一位职业女性,经常出外采访,海明威时常是自己一人在家,因此他对这样的婚姻很不满意。他们的婚姻持续了4年。

  1946年海明威与玛利结婚。婚后海明威为自己婚姻生活的失败而痛苦,开始酗酒,紧接着他的第二位妻子、他的妈妈、他的出版商也是他的好友相继去世,使他倍受打击。他时常陷入沉思,思考自己的生活。

  虽然苦恼着,病痛着,海明威一直不停地在写作,但读者和评论家们对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反映平平。直到1953年《老人与海》为他赢得了普利策奖,又在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当时海明威已是疾病缠身,無法到瑞士去领奖,而诺贝尔委员会派人亲自到海明威的住处为其授奖。

  《老人与海》体现了海明威写作的最高境界。小说全文只两万多字,但艺术含量很高。故事很简单: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84天没有打到鱼,第85天出海有一条很大的马林鱼上钩,经过艰苦的搏斗,总算捕到了,但在返航途中被鲨鱼袭击,靠岸时,这条大鱼只剩下一根长长的白骨。

  联系海明威20年代末以来的创作,《老人与海》可以说是他众多“硬汉”形象的概括和升华,表现出一种打不败的精神。海明威笔下那些拳击手、斗牛士、战士,面临强大的敌手,明知必败无疑,也要拼死搏斗到底。《老人与海》在淡化背景、超越时空限制下突出老人的“硬汉”精神,说明孤单的个人在同外界强大势力的斗争中,逃避不了失败的命运,但是他必须勇敢地面对敌对势力,不能认输,即使失败了,也要保持优胜者的风度。老渔夫在同鲨鱼拼杀时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这句话经常被人引用,成了海明威式英雄主义的名言。

  在他的第四次婚姻期间,海明威总是事故不断,一次车祸、两次飞机失事对他早已不再强壮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头脑也已经不再敏锐,经常靠酒精来治疗痛苦,他的记忆力受到极大的影响。他发现自己不能再思考、再写作了。他的妻子玛利也发现他日渐衰老,身体上和脑力上。写一张明信片要花费他一天的时间,有人与他交谈,他的反应极其的木讷。他不得不接受电疗,但丝毫不见好转。

  1961年的7月2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穿着睡衣的海明威拿出了自己心爱的猎枪,把枪口含在嘴里,扣动了扳机。一代文学巨匠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我们眼中的海明威是那个喜欢钓鱼、打猎、斗牛等各种运动的自信的、有无穷的能力的(脑力和体力)的人,他总是他坚强、勇敢的一面示人。但内心深处,他是害羞的、不自信的,并时常感到无助。

  一战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给他光荣和自豪,相反留给他的是累累的伤痕。他不忠实于自己的任何一次婚姻,不停地与其他的女人传出绯闻。他娶到了一位和他一样优秀的战记者,可他却发现自己不想要这样的妻子。

  当最终满身的病痛折磨着他,使他不能再写作,不能再坚强地面对生活时,他选择了他父亲的死法:开枪自杀。他用他的精彩的一生诠释了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海明威已经去世几十年了,但他留给我们的财富取之不尽。他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个不朽的神话,展现给我们一个真正的“硬汉”,使我们陶醉其中。他的作品不但曾经感动过我们,而且会继续地影响我们。

  参考文献:

  [1] Baker, Carlos. Ernest Hemingway: A Life Story.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69.

  [2] Comley, Nancy R., and Robert Scholes. Hemingways Gender: Rereading the Hemingway Tex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4.

  [3] Hemingway, Ernest. A Farewell to Arm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2.

  [4 Hemingway, Ernest.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4.

  [5] Spiller, Robert E.. The Cycl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6.

  [6]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7] 邱平壤.海明威研究在中国[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