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那片菊海(外一篇)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上旬 热度: 12147
来勇勤

  那片菊花的海洋在我眼前浮现了多年。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一个初秋,我急切地赶赴花城,探望病重的父亲,同行的还有弟弟和父亲单位的老干部处处长。走出机场,穿越市区,一路都是铺天盖地的菊花。那肃穆的色彩和醒脑的气息,正迎合了我当时的心境。

   不久前刚在冰城火车站辞别父母。父亲一生敬业,在职时从未出外休过假。离休后,因肺气肿病加重,才不得不在入冬前到广东从化疗养。由于路途遥远,走时大家劝他乘飞机或软卧,但他不肯,坚持坐普卧,为的是给单位节约经费。

   走进广州陆军南方医院的病房,父亲躺在病床上,微微睁开眼睛,看着我们,眼角溢出泪水。在数千里之外,在病痛之中,亲人相逢,父亲的心情该是极复杂的。母亲见了我们也十分高兴,疲惫的脸上满是笑意。这虽是一处双人间的士兵病房,但也很宽敞明亮。在疗养院发病后,父亲被送来,他坚持住价格最低的病房。

   打开窗户,院子里的菊香一阵阵飘入病房,父亲很喜欢这花香。经过几天的紧张救治,父亲的身体明显好转,开始有力气说些话了。特别是与临床那个精瘦的爱说怪话的年轻病号,常有善意的简单论辩,但最终都是父亲气力不足,说服不了人家,只得自嘲地苦笑一下,闭目养神。代沟难以逾越,对于这一点父亲是理解的。他年轻时就投身党所领导的抗日救亡爱国学生运动,思想一直是开明的,包括对后辈,在思想交流中从不勉强。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陪母亲从医院出发,乘长途巴士去从化疗养院取东西。这座温泉疗养院建在山间大片荔枝林里,林子周边种满菊花,花香和果香交融在一起,沁人心脾。父母住的房间就在荔枝树下那一座座散落的方形石头房子中的一间。

   他们带来的物品不多,只是一些换季衣物和洗漱用具,放置得井井有条,未改军人的习性。父亲的服装鞋帽以及旅行袋都很陈旧了,多是已褪色或磨损,并反复修补过的。他虽是个节俭的人,但也是个有品位的人,他的这些物品原本都是品质较好的,他买东西很认品牌,就比如这一件布衣或一双布鞋,他认为品牌的东西耐用,总体是节约的。

   桌边那个老旧的金属小长方盒,是一套日本早年产的刮脸刀,那还是抗战胜利那年,父亲从延安来东北,在路上买的。因物美价廉,他便同时买了两个。走到目的地,他送给在一起工作的同事一个。前几年,那位已做了某省省委书记的老同事来看望他,发现他还在使用这个刮脸刀,很是激动,说自己那个也仍在使用,并在出访日本时,被日方要求高价回购或置换,他不为所动。战友的情谊和历史的标记是无价的。

   抽屉里那支笔头已磨秃的派克金笔,是父亲在建国初期买的。当时很喜欢,一起买了两支,这支一直使用到现在,另一支在我考上大学那年送给了我。望着这支笔,就想起父亲那一丝不苟的笔迹,那是那种中国传统文人的字体,刚正圆润。父亲的文字多是不赶时兴的,但很隽永,很真切,因此有着长久的生命力。

   我和母亲去疗养院食堂结账。食堂墙上挂着当日菜谱,荤素搭配。听母亲说,父亲常买素菜。我心里很酸楚。父亲一生无论公私场合,饮食都是简单的。在公务活动中,他常常谢绝宴请而去吃一碗面条。在家里,他只是艰苦自己,总是希望能让亲人们生活得好些。

   那天,父亲单位的几位同事到花城出差,顺道来医院探望。那时同事之间探病,既没有慰问品,也没有慰问金。记忆最深的是父亲和他们谈起节俭的话题时,动情地说,自己这一辈子,无论管公家的钱还是管自家的钱,一样舍不得浪费。

   我的父母都出生在富裕家庭。父亲从建国开始,曾历任四个地厅级单位的主官。他们的节俭并不单纯是由于物质匮乏的节俭,而是一种另有境界的节俭。纵观古今,高尚人士多是崇尚俭朴的。这是对自身劳动血汗的珍惜,也是对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的敬畏。特别是把简陋留给自己,把丰盈让给别人,更具人生品格。在工作岗位时,父亲很少使用公车,也曾推掉分配好房子的机会。除却衣食住行,他的节俭更体现在他大半生所致力的黑龙江的营林事业上。在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的同时,他倡导和践行勤俭办林业的思想。千里完达,万里兴安,都留下他艰苦创业的故事。

   父亲催促,我先返回冰城。当我再一次穿过花城的市区时,才有兴致欣赏路旁那连绵不绝的菊花。那白色的、黄色的、粉色的、红色的花朵,千姿百态,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似乎把整个城市立体包裹起来。那汹涌的花香,笼罩了世界。这是一届盛大的花城菊花之年。

   几天后接母亲的电话,说父亲转了病房。原来医务人员无意中看到了父亲的离休干部证,上面有行政十级字样,便向上汇报,硬性按规定将他转入条件好的军级干部病房。医院的上级领导还来进行慰问,对他艰苦奋斗的作风表示敬意。一个早已离开军队的老军人,就这样受到了一次军队的深情垂顾。

   时光掩去万千景象,但那片菊海却永在我心。她是我对那座城市和那段往事的最深刻的记忆。因为菊花的淡泊清雅,正像我父母的生活。

  

  兴安深处

   小兴安岭逶迤万里,刚柔并济。那沉郁的松涛和松涛之上舒朗的流云,应是大自然歌者对她激情内敛的吟唱。

   初夏的雨后,我与吴宝三、王宏波两位著名作家,站在坐落于小兴安岭西南麓绥棱林业局的吴宝三文学馆门前。身旁是题写着“山之骄子”行云流水般法书的吴宝三大幅照片,眼前是绿浪滚滚的兴安林海。吴宝三是从林区走上文坛的,几十年里,他以松涛和流云般的文笔,不倦地述说着对大森林的热爱。宏波也是林业出身,同样也是爱写林区的高手。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小兴安岭度过的,笔下呈现的也就多为林区往事。我们身上有着共同的绿色基因。

   放眼望去,洁净的林荫路,欧式的建筑物,古董级的森林小火车,还有这个雅致的文学馆,很是洋气。有人把这里称作是小兴安岭上的欧洲小镇,还真有几分贴切。

   清秀的解说员热情地把大家迎进展厅。应是兴安水土养人,林区女孩形象不输大都市美女。展厅四壁挂满书画名家赠送的字画,书柜放满文学名家的书信手迹和题签的赠书,特别是同时还展出王宏波、邓士君等一些林区重要作家的创作成果。在主展位的玻璃柜里,陈列着宝三所著的二三十部文学著作及获奖证书。这些厚厚的著作中相对最薄的那一本,却最为我注目,封面为兴安群山,书名为《大森林·家园》,作者为吴宝三和我。

   知道宝三的名字很早,但谋面较晚。他的作品都是从生活中来,笔端有着赵树理、老舍、孙犁般的韵味。他虽是著名作家,但对人热情诚恳,我们一见如故。第一次相见,他赠送我两本他的新书,我送他一本我们大学同学的纪念文集,那里面收有我以前在杂志上发表过的几篇散文。几天后,他打来电话,对我的那篇《大森林·父亲》给予赞扬。我已多年搁笔,他鼓励我再写,并热心地将我的新作推荐给国内几家重要文学杂志发表。于是,我便又重续作家梦。他很认真地动员我出一本作品集。我说自己过去的作品种类较杂,单凭哪一类都不足以成书,以后有机会可出合集,并强调要与比我水平高的作家出合集才好。后来经我提议,宝三赞同,便有了这本散文集。书名是他精心拟定的,从我俩散文中各选一名篇,又从两个篇名中各择一词,组合而成。正是有了这本书,我才从内心认定自己是个正牌的作家,以前是自认为“票友”的,尽管我已有近三十年的省作家协会会员的资历。

   小兴安岭的傍晚是壮丽的,夕阳与山巅相接,鲜红与翠绿互染,像是人间仙境。小兴安岭有别于国内其它名山,因为她是崭新的,没有人工斧凿,没有残败破旧。那些山的那些古迹,实际是前人损毁自然的错误,是大山啼血的斑斑伤痕。万顷兴安历经亿万年仍然永葆青春,是我们的先民最无私的遗赠。

   我们徜徉在这小兴安岭上秀美的小镇街头,徜徉在林海绚丽的晚霞中,徜徉在满是安居乐业笑脸的人流里,谈起曾经的林区生活和工作往事,谈起那些艰辛过后才能品味出幸福的时光,很是感慨。我想,大森林养育了我们,我们用笔来赞美她,应是一份真诚的回报。我们的书,我们的心,郑重地存放在这里,正应和了馆内匾额上宝三那句充满诗意的话,不辞长做山里人。我们的每一句有关大森林的诗行,每一篇有关大森林的华章,以至于这座存在于兴安深处的有关大森林的文学馆,都寄托着我们的深情。

  

  责任编辑 ?白荔荔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