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晴川雪景寄真情

时间:2023/11/9 作者: 前卫文学 热度: 17295
王镛

  

  

  

  人物小传

  萧维永,1946年生于山东临朐,祖籍沂水,毕业于山东大学,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现为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协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中国山水书画院副院长、中华山东东岳书画院副院长、山东当代花鸟画院副院长、山东羲之书画艺术研究院特聘院士、朵云轩(山东)签约画家、荣宝斋上海分店签约画家。

  出版有《萧维永画选》《萧维永国画艺术》《萧维永国画集》等。

  最近,我拜读了山东画家萧维永的山水画作品,欣然作诗一首《题萧维永山水画》:“沂水蒙山寻大美,晴川雪景寄真情。心源造化相融会,笔墨翻新写性灵。”

  中国山水画的终极目的,不是复制山水的形貌,而是营造山水的意境,抒写画家的性灵。北宋画家范宽初学李成未臻佳境,曾感叹:“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范宽卜居终南、太华岩隈林麓之间,“对景造意,不取华饰,写山真骨,自为一家。”可见在“师古人”“师造化”的同时“师心”,才是创造山水意境、抒写画家性灵的关键。黄宾虹主张不仅要“师造化”,而且要“夺造化”。他说:“江山美如画,内美静中参。”“内美”既是自然本身内在的美,也是画家性灵内在的美,画家只有在对如画江山的静观中才能参透“造化”之美与“心源”之美契合的奥妙。而这种“内美”又需要通过画家的笔墨表现出来,因此黄宾虹特别重视笔墨,强调“故必明各家笔墨及皴法,方可写生”。中国画传统的笔墨程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精神、描绘对象和画家情感的变化不断变化、更新。笔墨变化、更新的目的也是为了营造山水的意境、抒写画家的性灵。萧维永熟知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基本理论并付诸实践,陆续创作了“晴川山水”和“雪景山水”两大系列作品。无论晴川山水还是雪景山水,都寄托着画家的真情实感。

  萧维永的晴川山水作品大多表现晴空丽日、群峰巍峨、松林繁茂、飞瀑争流的景象,气势雄浑,境界壮阔,笔墨浓重,色调深厚,带有北派山水风格的显著特征。萧维永的雪景山水作品大多表现山村积雪、银装素裹、玉树琼枝、万籁俱寂的景象,虚实相生,意境清幽,笔墨淹润,黑白分明,也带有北派山水风格的显著特征。如果说萧维永的晴川山水与其他山东画家的北派山水还没有太明显的区别,那么他的雪景山水则更多表现了画家自己独特的审美情感和笔墨语言。陶渊明咏雪的名句“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传神地写出了雪的清虚洁白的形象。而萧维永把他的画室命名为“听雪轩”,似乎要在悄然无声飘落的雪中倾听雪的心语,领悟雪的精神。对雪景山水的偏爱,大概与画家早年在沂蒙山区的贫寒生活体验和坎坷人生经历有关。柳宗元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种荒寒、冷寂、纯净、清幽的意境,特别容易唤起画家审美情感的共鸣。萧维永潜心研究中国雪景山水的传世经典,诸如(传)王维的《雪溪图》、荆浩的《雪景山水图》、范宽的《雪景寒林图》、许道宁的《关山密雪图》、王诜的《渔村小雪图》、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朱端的《寒江独钓图》、戴进的《雪景山水图》等名作,并根据自己写生的素材对传统雪景山水的元素加以灵活运用和变通。他的雪景山水的笔墨语言基本采用借地为雪、轻粉作雪的传统画法,也适当借鉴了西画的明暗光影效果,但与当代东北画家的冰雪山水注重制作画面肌理不同,他更加注重传统笔墨自身的表现能力。除了雪山、雪地、雪树的画法和雪天背景的渲染,他的雪景山水与他的晴川山水笔墨同样浓重苍劲,气势同样雄浑壮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沂蒙儿女热爱家乡和祖国山川的一片真情。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