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钢枪与胡琴

时间:2023/11/9 作者: 前卫文学 热度: 17109
姚凤霄

  

  穿过时光的云层,凝视那些令人追念的斑驳岁月,许多的历史人物、历史器物、历史场域,赫然摆在面前。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血迹斑斑的伤痕,不忍又不得不直视。抗战八年,战火纷飞,山河凋敝,满目疮痍。屈辱和创伤,随着时光流逝,慢慢模糊粗糙,不再那么深刻清晰。还有那些尖利的痛感,也逐渐掩埋在不断堆积加厚的尘埃里。在茫然四顾之后,冲破眼前诸多遮蔽的幕布,严肃地对待前人曾经的光荣和梦想,严肃地对待抗战的历史。作为后来人,你,我,他,都应该永远铭记历史,尊重历史,坦然承接历史的痛感和教益。回眸家国往事,尊崇信仰的力量,再次聆听震撼人心的歌声,把英雄志士、革命先烈供奉在心头,高举在头顶,虔诚地祈祷和平并为之呐喊。

  心灵的痛感

  我们在现实和历史之间穿越,走在时间的遗址上,在曾回响过将士铿锵足音和厮杀呐喊的山东大地上追寻。抗战故地的人和物已经空泛流离,不见了刀光剑影,远去了枪炮轰鸣。抗战往事漂浮的碎片,肃然集结于各大红色革命纪念馆之中,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湖西革命烈士纪念馆,地雷战纪念馆……眼见历史纷繁,故人旧事,战火硝烟,声、光、影、物及文字,博大浩瀚。战争中死去的无辜平民和英雄先烈,他们累积的屈辱,如浪潮般涌来,叠加,撞击,淹没,压得我们直不起腰,喘不过气。无数亡灵在天上、地下、城市、乡村飘移游荡,向我们围拢而来,他们在不停地诉说,在哭泣,在流血,在呐喊,一种彻骨的痛感直击我们的心灵。这种痛感不断被唤起,被慢慢提取,被不断放大。痛感里有坚硬如钢,柔肠寸断,有为尊严、为国家、为人民危难之时的挺身而出,有义无反顾地选择死亡墓碑的万劫不复。这种痛感是黑暗里亮起一盏耀眼的灯火,丰盈着历史的真实和文字的不朽,照亮后世,也照亮人性的高贵与神圣。

  和平时期的人们没有经过战争的窘迫和生死考验,昏昏噩噩的日子过了一天又一天。在解构主义的今天,一些嘻哈的解构派将神圣和严肃,放到娱乐的平台上放肆地拆装,做成一些搞笑的段子,有损国之体面、士之气节,通过互联网传播,没有敬畏,没有尊崇,让人心寒。拜金和物欲的横流,自我自私的狭隘,沾染了舶来思潮留下的遗迹和伤痕。亭台楼阁里的生活终究是一座无形的囚笼,不接地气,不明物语,阉割掉了我们的“心灵痛感”。抗战故地寻访,采风几日,听讲解,看实物,我仿若化身为戎装荷枪英勇的战士,化身为大爱无疆的红嫂,一次次在现实和历史的时光隧道中进出,内心不断被苍茫悲怆、滞重喑哑、英勇壮烈的氛围所覆盖、所激励,多次被抗战英雄、沂蒙红嫂、有名抑或无名将士的事迹感动,眼眶蓄满热泪。心灵的痛感实实在在地拉回到本位。这是我们和平时期的人们应该继承和拥有的,有了这种痛感,我们就打通了人与历史的链接、人与国家的链接、人与灵魂的链接。不管一身戎装,还是一身时装,握枪或握笔,都在心灵的痛感里“临在”,活在当下的每时每刻。

  走进一座座革命纪念馆,进入抗战的一个个历史场域,我看到了一支隐去了身躯的庞大部队,他们依旧在冲锋、在流血、在呐喊,战火纷飞里,魂魄聚集,凝结成坚不可摧的群山大海。他们英勇地活,悲壮地死;爱恨情仇,饥渴悲喜,最终化为断肠的千古寂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许世友、李宗仁、刘鸣銮、刘式矩、曹玉海、闫廷俊、台儿庄守军57勇士敢死队、孙明瑞、明德英、王换于、李桂芳、于化虎等等,一个个伟大或者平凡的人,更有数不清的无名英雄,他们隆重地活过一次,也隆重地死过一次,他们的魂灵也被后人隆重地供奉敬仰着。一件件武器,一个个器物,大刀长矛、歪把子机枪、三八大盖、重机枪、弹药箱、地雷、烈士血书、作战地图、报纸、方桌、带补丁的军上衣、运军粮的麻袋、子弹、旧皮带、马灯、刘少奇和陈毅坐过的椅子、公文包、纺车、独轮车、织布机、布满弹痕的墙壁、台儿庄火车站、锣鼓、手风琴、竹板、门板、支前推车、八路军的胡琴……每件器物后面都站立着一个人或一群人,都有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都有存世许多年而不消逝的机缘和神秘,它们外形平凡却独享神性。它们用亿万颗粒粒分明的圆点组成不同镜像,向后世人诉述展示,任由时光溜走,依旧保存原有的阳光、月光、风霜雨雪的信息和纹理,静静地存在,静静地阐释70年前的战争,70年后的和平,以及诸多死亡后化为尘埃的轮回和重生。无论人和物,它们在我们心灵的痛感里,占领无限存在的一隅。人世间的生长和草木间的弥生,吸饱冬日的寒苦,喷发夏日的温情,轻飏在大地和云朵之上,繁衍成一首七律诗。我这样写:

  巍巍泰岱界天奇,浩浩征人万里师。

  铁马横连烽火落,金戈斜压墨云驰。

  武兵剑削摩肩立,瀚海船巡入望移。

  七秩峥嵘风未远,强军固国正当时。

  歌声穿越七十年

  岁月相继,不断不绝,众多的喧响成为永恒,不凡的生命在雷鸣般的呐喊里震天撼地。

  “同胞们,向前走,别后退,同胞被屠杀,土地被强占,我们再也不能忍受。中国的土地一寸也不能失守,用我们的血和肉,去拼掉敌人的头,牺牲已到最后关头。”

  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里《牺牲已到最后关头》这首歌,呈现在眼前时,歌词与旋律,震荡起蛰伏多年的灵魂,激发出遥远的想象。我的脑海里旋即呈现出台儿庄守军57勇士一个个雕像般坚毅的脸,他们对给每人30块大洋的师长池峰城说:“我们打仗是确保我们的子孙不做日本帝国主义的奴隶,命都不要了,要钱干什么!”一群铁血男儿的铿锵话语,激励感动着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一种敬仰和感恩如一股巨大的能量灌注头顶,涌遍全身。就在此时,我变身为一名敢死队的战士,手握钢枪,怒目圆睁。日本强盗在南京抢掠奸淫屠杀的血腥,已经蔓延到眼前,30万同胞死亡的血肉堆积成一座赤色盖顶的高山倾倒而来,同胞们死前或死后的呐喊呜咽,令我肝肠寸断,更令我怒气冲天!不能坐以待毙,不能袖手旁观,冲锋!向前!子弹如雨尖叫着掠过耳畔,炮声轰鸣的不远处火光冲天,我的血肉之躯就是铜墙铁壁,子弹和大炮从我身体穿过,我也不会后退半步,我在家国在,我在城池在,我死也做烽火台。枪筒已经发烫,子弹已经打完,刺刀霍霍打开,鬼子的丑恶嘴脸清晰可见,拼呀,杀呀,杀!飞跃脚下的堑壕,子弹击中臂膀,伤口血流如注,铮铮铁骨的男儿无所畏惧,战而不死是英雄,战死疆场做烈士,中国的疆土一寸不能失守!近身肉搏战中,我握紧钢枪,刺刀闪亮,飞身向前,拼命大吼:杀!endprint

  “台儿庄大战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这次战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改变了国际视听,消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讲解员沉静的声音把我从云端拉回现实,我定定神,好久才缓过一口气。

  面对纪念馆里一把老旧的胡琴,我的耳边响起苍凉的歌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在低沉悲愤的歌声里,一群因战争流浪远乡的逃难人,背靠着阴影,面朝阳光,他们心中聚集着无数苦难和无助,也绷紧着希望和梦想。歌声里,冷静忧愤地诉说日本鬼子强占东三省,歌声中有万千风物的呐喊,有土地亲情的召唤,也有蕴含民族大义无尽的力量直击心底。沉静的背后是血脉贲张,歌声通天,音乐通神。时间对道义和良善是公正的,可能迟到,但从不缺席。握紧拳头的中华儿女,有旺盛生命力的导引,追求家国安宁的能力汹涌奔来,被侵略、被压迫越深,就会有更加激烈的反抗和奋战。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军民团结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大刀进行曲》响起时,一股居高临下的杀伐之气从天倾泻,大豪迈、大忠勇的呐喊唱彻天穹,如雷贯耳。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无数将士挺身而出,手握大刀,勇猛无比,一腔沸腾的热血如火花飞溅,寒刀闪闪,切瓜砍菜一般的快感,带着保家卫国的正义的血性和品行,驰骋疆场。在明知情势不可为之时,以死报国的响当当的硬汉,刀光剑影的血战里“冲啊!”“杀!”的怒吼,如同战斗的号角,催人奋进,撼人心魄!

  在和平年代,慷慨悲壮的血性喷涌,为名誉、为国家正义引刀就戮的大丈夫的硬气,越来越稀少寡淡。一首《大刀进行曲》,将我们渴慕战斗的精神给予最大程度的释放。抗战歌曲特有的凝聚苦难与力量的雄浑风格,也像是挥舞的大刀,锋利无比,激发着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

  抗战中的众多激昂歌声之中,也留存芸芸众生朴实的生活和人与人相互关爱的温软气息,留存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尊崇,留存了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在党和人民血肉相连的一段段记忆的回望中,我们从中接过了整个世界的城池和食物。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心向共产党,红心迎朝阳。炉中火,放红光,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谊长。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为人民,求解放,重返前方。”优美缓慢的曲调,饱含深情的歌声,从深山树丛中传出来,从革命老区红嫂的心里唱出来。战士伤口的鲜血殷殷,沂蒙红嫂情深谊长。她们那柔软而慈怜的母性光辉,温软如棉,热诚似火,温暖和抚爱热血男儿,抚慰战士们身心的疼痛和创伤。

  沂蒙红嫂纪念馆里,一曲沂蒙颂和无数沂蒙小调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随着乐谱轻轻哼唱,感动从内心溢出来。歌声里,沂蒙红嫂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画面深入人心,军民鱼水情深。男子的雄武,在汩汩流淌的温情里,在布衫奶香气息和鸡汤香浓的味道里修复苏醒,再次焕发生命的光彩。

  我站在沂蒙红嫂纪念馆外的一棵石榴树下,恍惚中,思接战时的天地场域,我变身为朴实温良的沂蒙女人,沂蒙女人潮汐般涌动心事,不管靠近还是疏远,不管孤独还是破碎,都在革命队伍里,都在对共产党无限的热爱和信仰里。沂南县马牧池乡的一处石头房子里,我正在做军鞋,万千母爱融化在飞针走线里。我把最后的一个儿子送到队伍里,最后一口粮做了军粮,把最后一片布做了军装。离家不远的房子里,罗荣桓、徐向前、朱瑞正在开会,在这里成立了八路军第一纵队……我曾到红色堡垒户王换于家里,帮助她照顾抚养42名革命后代,还一同抢救过奄奄一息的革命伤员白铁华……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高粱那个红来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场。咱们的共产党哎——领导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沂蒙山的民歌,带着沂蒙山的历史和文化,带着浓浓的“山东味”,亲切自然地走进人的心里。闪念之中,我随着这首优美的《沂蒙山小调》,走出时光通道。

  提到众多的抗战歌曲,不能不说《抗敌歌》《游击队之歌》《在太行山上》《歌八百壮士》《保卫黄河》《永远跟党走》《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义勇军进行曲》等等。抗战的岁月里,一首首歌曲在战场,在后方,在山野,在会场唱响、应和,此起彼伏,歌声伴随着整个抗战史。与敌斗争的战场在哪里,哪里就有震撼人心、鼓舞士气的歌声。率真,坚强,义无反顾,不可阻挡。抗战中那些汹涌奔腾的声音是一种无法抵挡的力量,灌注到山川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里,温暖激励困顿寒苦中幽暗的心灵,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唤起民众,宏阔的声音是能够担负起沉重和大悲悯的。歌词与音乐凝为一体,许多历史的叙述、战争的语言,在众多豪放的嗓音里喷发,唱得人人热血沸腾,唱得人神同体,感天动地。抗战歌曲节奏跳脱,风格清新激越,流传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激励了全国军民捍卫国土,痛击日寇的斗志。抗战的岁月,有抗战歌声的引领和助威,让经历战争的人们生活滋味悠长。除了困顿和死亡,还有富有生命活力的一朵朵花草在枪筒里摇曳。连绵不绝的歌声里,响彻着无尽的魅力和不死的精神。

  音乐和歌声是有感情、有生命的。抗战歌曲虽然已经跨越70年的时光,但依旧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有一首歌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心声和魂魄的写照,这首歌从抗战一直喧响的今天,无数人的命运被历史声音所挟裹缠绕,每一次情感爆发,都是血肉呼啸、浪涛击打的愤怒和充满希望的吼声,澎湃出音乐神圣的力量。这首歌就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有什么歌能比唱成国歌更伟大的呢?直至今日,我们依旧在唱,喜悦时唱,悲愤时唱,自豪时唱,抗争时唱,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彰显着国家的尊严和荣光。歌声里有怒吼的黄河,有奔腾的长江,歌声飞过长城,越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穿越抗战后70年的时光,十四亿中华儿女波澜壮阔的声音迎面而来:endprint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信仰的力量

  1947年5月12日晚上9点,32位红嫂肩扛着门板,站在冰冷的汶河水里,用柔弱的双肩,为攻打孟良崮的华野九纵的战士们架起一座人桥。战士们不忍过桥,李桂芳喊:“同志们,时间就是胜利,赶快过桥……”战士们的脚步声消失在隆隆炮声中的前方,红嫂们被冻得周身麻木,累得瘫倒在河边。这32位红嫂中有的怀有身孕,有的因此落下终生残疾,不能生育……

  ……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根据地人口420万,120万人支前,20万人参军,10万人为国捐躯;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磨面11716万斤;救护伤病员6万人,掩护抗日工作人员和革命军人9.4万人……

  ……

  听着沂蒙红嫂纪念馆讲解员的诸多事迹和数字介绍,不禁唏嘘、感叹、泪流。我脑海里闪现出两个闪光的大字:信仰!沂蒙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诠释着铁心向党的坚定信念,诠释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信仰!信仰是困境里激活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激励了无数平凡的生命,他们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威力是无穷的。一切苦厄、酸辛苦辣、生离死别,在伟大的信仰面前,都随风而去。有信仰的人是强大的个体,众多有信仰的个体便组成了愈加强大的群体。信仰的力量让军民团结如一人,信仰的感召让百万人推车支前,前赴后继地参军参战,无怨无悔。

  捷克革命思想家哈维尔在《给奥尔嘉的信》中说:“真正的信仰不是由某个惑人的对象引起的迷狂状态,而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状态,一种深刻的‘存在的维度,一种你要么有、要么没有的内在引导——如果有的话,可以将你的整体存在提升到更高的存在的高度。”在人类的精神发育和成长史上,信仰是慰藉人们精神的一团炉火,信仰起到了醒世唤众的重要作用。我认为,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精神文明和信仰境界的重大贡献。我们回首抗战历史,回望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胜利的征程,都能在信仰中找到源头,共产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当时国人的精神图腾。革命烈士和无数共产党员,对信仰的至诚和对党和人民的忠贞,感人至深。夏明翰、赵一曼、杨靖宇、刘胡兰、江竹筠、董存瑞等一个个英雄人物,无数鲜活的事迹,彰显着信仰的力量。

  我们可能做不到对抗战历史有独到的见解和准确把握,但通过寻访和感知,开启了全景式的恢弘视野,对抗战历史中的中国共产党本身,对战争中的人们爱党爱国的崇高感有了一些了解,明白了人民群众精神的解放和生活上的翻身,以及给他们的人生和后代带来的巨大变化。一种历史现场感的明亮,像一首歌中所唱的那样,“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人民群众是那样欢天喜地,那样自觉自愿。正是因为万众向党,众志成城的信仰力量,人民军队才坚不可摧,战无不胜。

  记得著名作家徐贵祥在一个访谈里说:“1985年春天,我作为一名侦察分队干部,第二次到边境执行作战任务,曾经在阵地上看到一副楹联:图私利前线铺满黄金龟儿才去,为祖国阵地遍布地雷老子我来。因为是用草皮贴在猫耳洞边上的,没有横批,我给它加了一个横批:信仰无价。因为能够买动生命的,只有信仰。”是的,有着精神信仰和坚强意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用鲜血和生命捍卫自己的信仰,值得敬佩。一种有信仰的死比平凡的生更伟大。

  共产主义信仰构筑了祖国繁荣发展的坚实根基,也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原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是的,信仰的力量是无往而不胜。我们需要多维度重构国家信仰,延续中华民族的伟大和自信。

  尾 声

  人作为个体,往往活得充满智慧而幸福,但作为群体却常常存有诸多愚蠢,世界大战就是人类这个群体最愚蠢的表现之一。世界大战结束后,人类往往深刻反思。20世纪70年代,时任西德总理的勃兰特在华沙起义纪念碑的台阶上下跪,向死难者忏悔。他的一跪,代表德意志人民向曾经被它们野蛮屠杀的犹太民族道歉,由此得到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尊重。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反人类的贼心不死,虽居弹丸岛屿,却不断搅起事端。日本首相安倍称,只反省,不道歉。从这个角度看,世界上法西斯的幽灵依然存在。我们应该时刻警惕卧榻之侧的侵略魔爪,枕戈待旦。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日,我们为抗战逝去的千百万同胞和将士招魂,安顿他们不屈的灵魂,安顿一代代中国人活着的精神和价值归属。把追思的文字和崇敬之心,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献给当今和未来。

  抗战故地,那些隐去身躯的无辜民众和将士的魂魄请安息。敬仰的花献于逝者,智慧的光深启来者。我们手握抗战的钢枪与胡琴,坐在冷事实上,热呐喊,纪念过去,以示未来,以一种醒悟面对当下,警醒且有备。我们希望和平的钟声永远回荡在地球上空,在无限的时间中,和平共处的人类能够活得从容一点。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