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玉米和红薯为何没能拯救大明王朝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海经·故事版 热度: 19929
阎京生

  根据方志记载,明朝万历、

  天启年间,陕西、河南、广西、福建、云南各地已经普遍种植玉米和红薯。而生活在隆庆年间的徐渭更是咏过马铃薯“似芋而此差松甘”。明朝晚期,许多有识之士大力推广种植这两种高产作物,比如徐光启就为推广红薯種植而总结了“甘薯十三胜”进行宣传,也在其《农政全书》中最早称呼了“玉米”。

  虽然玉米和红薯至迟在隆庆、万历年间便已进入中国,但它们也没能在崇祯大灾中拯救大明。主要原因是这两种作物的食用口感不如大米和面粉,特别是红薯食用之后有胀气、泛酸等不良反应,因此百姓的种植积极性不高。

  在选种育种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粮食作物的“产量高”与“口感好”这两个特征就像跷跷板的两头,很难两者兼顾。而到崇祯年间,全球进入小冰期,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种植玉米和红薯,从时间上来说已经来不及了。

  到崇祯十四年(1641),旱灾席卷明朝15省(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中的12个,仅广东、福建、云南没有旱灾的记录。从形势上来看,此时北方各省的旱灾已持续10年以上,陕西的极旱已经持续了近15年,这些地方的大量饥民已经变为流民或参加起义军,而且外有清军不断犯境。即使明朝中央政府有心,也已不具备在这些受灾省份推广种植红薯和玉米的条件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