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解读中国绘画艺术的“当代性”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争鸣 热度: 18376
周杨

  当代艺术经过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不同阶段的发展、沿袭和整合,用近百年的历史积淀,再次验证了受时代精神左右的艺术现象的变革规律。其表现形式通过有序化的改变主体观念,追求构筑理性、进步、风格化的演变过程,逐渐形成了艺术文化“当代性”的表象特征。当“后现代艺术之父”杜尚把机械复制的产品——男性小便器作为艺术作品,并命名为《泉》(1917年)的那一刻起,西方世界从古希腊开始到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的传统美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其实质是颠覆了在传统美学的框架下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方式和标准,用更加直接、全新的艺术样式去阐释和消除现代艺术唯美的形式主义的主体观念,以及对精神文化活动的话语进行价值体系的重构。

  从后现代艺术的后期到当下,这一时间段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当代艺术。“当代”除了指普遍意义的时间,更多的则是在精神需求上表现一个时间过程的概念,是与现实社会多种现象之间的语境关系。因此,当代艺术具有时代精神含量和现实意义的双重性质。正如“我们这里讨论的‘当代性就是在现代与后现代的语境下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和形而下的现实关注,是对当代社会变化发展的一种经验与理性的人文价值的当下意义的哲学思考”。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观念艺术成为西方当代艺术的主流表现形式,“思想的艺术”使观者以“在场”的方式产生共鸣,以此来强化其阐释的艺术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这些作品不但没有脱离人的精神需求和社会需求的范畴,而且更多的是通过观念作为前提引导,使观者能够在艺术作品的启迪下,更加注重对人与社会关系及生存空间的思考。

  在以观念艺术为主流的艺术全球化语境中,中国的绘画艺术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文化大革命”特殊的历史时期,再从“85思潮”到改革开放后的大规模外来文化侵入,直至目前的艺术表现形式多元化的现状,都是与艺术家顺应时代的观念转变密不可分的,这种变化着的心灵世界也使得中国的绘画艺术产生了跨越时代的进步。从1978年开始到80年代中期,中国的油画艺术虽然从表面上告别了一直统治着中国油画领域语言单一的标准化模式,在形式语言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但是这种多元化的实质是直接抄袭西方经典艺术作品的样式和形式的结果。也正是这些对西方艺术作品的样式以及语言形式的误读和抄袭,不仅没有解决艺术家们观念转型的问题,而且使众多艺术家出现了更加困惑、不自信的创作状态。20世纪90年代,新生代的年轻艺术家用怪诞的方式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了嘲讽,并从微观的角度关注当下社会的真实现状。有些作品则利用“政治波普”的艺术样式批判着“文革”时期的社会问题,对那一历史时期普遍存在的盲从的精神状态、人格独立性缺失等方面进行阐释,用调侃、戏谑的方式对过往历史进行反省和批判。对这类作品,有批评者认为,这“不是真正的政治艺术,有的只是为了获得利益而对政治题材的某种利用”。

  形式语言与观念的组合及嫁接是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家所追寻的方向,如何把握嫁接的“度”?不能单纯、茫然地为了嫁接而嫁接,而是要从艺术家社会责任的角度,深层次地去思考人及其生存空间等诸多问题,进而创造出新的视觉艺术样式的作品,去实现自己的创造价值和成就价值。不可否认,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艺术文化的引领,世界艺术的发展更需要中国当代艺术的参与。但任何事物都存在非必然的、非纯粹的结果,在中西方艺术精神相互碰撞的作用下极有可能催化出一种特殊的艺术文化现象。

  目前,在中国的当代绘画艺术境遇中依然缺乏“当代性”“艺术性”的经验遗存,并没有真正在主观意识上树立一个完善的艺术价值认知体系,具体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拿来”的形式语言问题

  在当代艺术作品中不乏出现一种现象,创作者的头脑被固定的艺术样式填满,

  在艺术创作时盲从的追求某个大师的构图和色彩,抑或模仿其代表性的符号和标志。这种“拿来”主义的绘画模式一旦成为惯性思维后,便会在心灵深处根深蒂固,从而形成了大量的二手作品。即使在有些作品中技术表现得娴熟精湛,但也仅仅让观者在其作品中看到了精良的绘画技巧,很难满足其精神需求和更多的艺术共鸣。由此可见,艺术的语言如果被约束于一个封闭狭小的空间内,艺术创作的脚步就会像重归象牙塔一般行进缓慢且举步艰难。因此,与技术的不断纠缠限制了个人作品中最根本、最原始的表达意境,个体间独有的艺术表达形式也终将被冻结,直至消逝。

  (二)西方艺术品经纪人的需求导向问题

  随着艺术品在“全球化”语境中的链接,中国艺术家正在努力地使“中国化”的艺术作品步入链接网络,同时,艺术的商品化使一部分创作者陷入了迎合西方艺术品经纪人需求导向的漩涡。一直以来,西方的艺术品市场对表现中国历史伤痕的艺术作品表现出了极高的需求欲望,艺术创作者满足了自身批判现实的快感,同时又获得了艺术评论者和媒体的“国际化赞誉”,因此,致使部分艺术家在艺术和经纪人之间选择了后者。事实上,西方艺术品经纪人操控下的伤痕艺术是不可能成为唯一支撑“本土化”中国当代艺术现象的力量,更不可能表现出中国时代精神的全貌。中国当代的绘画艺术需要更多地关注当下的社会环境及生活状态,而不是一味地回嚼过往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及人文走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出与“本土化”相关的、具有时代意义的、能够融入全球化语境中的艺术作品。

  (三)功利欲望膨胀的问题

  艺术品是消费社会下的文化产物,艺术作品的价格逐渐成为评价艺术价值的

  一种标准。市场对艺术品的需求造成了艺术创作者审美认知的失重,急于被艺术市场认可的思想影响了艺术家在绘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绘画的初衷被逐渐忽略,创作者的内心不再纯粹清澈。被现实环境干扰后的艺术家则难以免俗,无暇顾及对艺术的探索及对艺术问题的思考,而是竭尽全力地在制造着艺术商品化的新纪录。因此,没有虔诚的心态和前卫的艺术观念做支撑的商品化作品很难被称为真正的艺术作品,更难经得起历史的推敲。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是中国绘画艺术“当代性”缺乏的症结所在。回顾改革开放后的绘画历史,从西方当代艺术思潮涌入中国至今,艺术家们通过30余年的辛勤耕耘和努力探索,使中国当代绘画艺术从单纯的学习和借鉴的初级阶段向如何构建具有“本土化”特征的艺术文化形象、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对接和生存以及艺术家的社会责任等问题的方向逐渐过渡。尽管在行进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艰难,但值得肯定的是在国际化的语境中已经占有了不可忽视的艺术地位。目前,中国当代绘画艺术所存在的问题是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也是为了促成艺术“本土化”所产生的一系列自然动力。既要发扬艺术全球化中提倡的“观念性”,又要兼顾固已有的“中国化”的时代特征,其间需要艺术创作者拥有极高的艺术修养及坚定的艺术意志,不但要把握自身艺术作品的精神情感,更要对观者起到艺术价值观提升的引导性,并与大众群体、艺术评论集群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在世界文化语境中,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表现无疑受到了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和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又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土化”属性的整体性的文化诉求和表达方式。吸收有效的观点与方法,建立完整的审美认知及健全的美学评论构架,“中国美学要不断地吸收美学的最新成果,在一个对话和互动的语境之中发展自身;另一方面,中国美学必须扎根于中国审美与艺术实践之中,从中形成自身的艺术理论”。同时,关注中国当下时代的文化问题、社会问题,使得中国化的当代绘画艺术在发展和进步中最大化地展现中国的人文精神及哲学思想,在全球化视野中创造出具有艺术及文化价值意义的当代艺术作品。

  (责任编辑:张涛)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