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题材影视一直的是影视文学中十分重要的门类。建国初期,硝烟尚未散去,战争印记依然在目,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数次艰苦卓绝的大战,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受住了战火考验,成长为一支威武雄狮,战士亦被誉为“人民子弟兵”“最可爱的人”。描写战争、歌颂英雄,成了那个时代文学的主旋律。新兴的影视(主要是电影)艺术将战争场面和英雄人物陆续搬上银幕,形象地再现了那个曾经的峥嵘岁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影视文学的发展和传媒科技的进步,涌现出了《血战台儿庄》《伏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出《平津战役》《大转折》伏进军》《席卷大西南》《解放大西北》《南线大追歼》《大战宁沪杭》等一批优秀的战争大片;同时,电视艺术发展迅速,出现了《敌营十八年》《高山下的花环》《长征》等影响广泛的电视连续剧。这些作品多方面地适应了广大读者(观众)的审美心理,也为自身发展赢得了很大空间。决胜千里的领袖、视死如归的英雄和扣人心弦的情节,以及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深深地感染了观众,成为人们影视审美活动的首选。
金戈铁马形成传统的审美心里积淀,军事题材影视文学独领风骚数十年。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军事题材影视文学早已不是一枝独秀,和平年代的持续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更是让军事题材影视陷入无可避免的困境。新世纪以来,尤其如此。
首先,战争远去,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军事不再是人们牵挂的重心,军队也在市场经济喧嚣中滑向边缘。在这和平号劲吹、战争硝烟不在的时代,军事题材影视剧似乎也逐渐失去了描写的对象:没有了战争,战士风采无从展现;没有了战争,英雄失去了舞台。和平年代虽然没有让将军解甲归田,但与宦海沉浮、情场激荡、“商战惨烈的现实相比,军营相对平静;涉及军旅内容的电影电视只能被迫内转——关注军人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舞台背景虽是军营,但描写的却是经济大潮对军人生活和情感的冲击和影响,或者将镜头伸向军人退伍或转业的人生之旅。尽管向观众展现了别样的军营和迥异的军人风采,却失去了唯有战争才能带来的那种审美快感。更让人悲凉的是,历史上那支威武雄狮似乎也已经远去,时代军人似乎仅仅作为好人好事、道德楷模的代名词,他们只能在道德战场上进行自我较量。没有了硝烟的战争确实让军事题材影视文学失色不少。
诚然,作家们也可以走向历史,去寻找上个世纪战争的遗迹。但硝烟已经远去,英雄也变得模糊不清。如何让已经成为历史想象的战争在观众中产生共鸣,这是军事题材影视剧的一大难题。于是,情节的重复、模式的雷同等弊病纷至沓来。《激情燃烧的岁月》唤醒了人们对战火时代的回忆,满足了人们对军事题材影视文学的审美期待,于是《军歌嘹亮》《历史的天空》《我的太阳》等剧目接踵而至。这些作品自然均有可取之处,但以同样的方式解构历史的思路却无法让观众收获满意的新鲜。
新世纪的军事题材影视文学的确面临“写什么”“怎么写”的巨大困境——新的时代没有战事无从诉说,旧的时代已远去新鲜不再。
其次,军旅作家、编剧更新换代,新老交替。军旅作家曾经人数众多,声势浩大,在文文坛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然而,进入新世纪,面对各种诱惑和冲击,军旅作家人数锐减。“自新时期以来,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之初的‘两代作家在三条战线作战,还是上世纪90年代之初的‘农家军歌,总体都呈现一种‘集团冲锋的态势,人数众多,声势浩大,不能不令文坛为之侧目。然而,进入新世纪以后,军旅文学渐趋边缘化,只有少数执著的坚韧者在‘商海横流中彰显出英雄本色,有如‘孤岛一样。”整个文学大环境如此,影视文学也是同样。老作家挂笔封山,新作家尚未及时崭露头角,军旅作家队伍青黄不接。
尽管新世纪十几年来也涌现出一些“新生代”作家、编剧,但这些作家大都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最多算是一批军事发烧友。他们对军队、战争或许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但毕竟没有接触过战场——如同一位没有经受战火洗礼的战士,缺少生死离别的体验和感悟,对战争的感觉不真切。这种缺失对他们的创作不能不说是一种限制——他们常常陷入无从写起、穷于表现的危机。
第三,其他影视题材的冲击。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各类剧种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品,尤其是武侠剧、言情剧、历史古装剧均获得了迅速发展。《还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访记》《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和《流星花园》等作品以其轻松、搞笑、时尚为旨趣,深受观众的青睐。与此同时,整个文化市场导向和观众审美需求明显向娱乐化、商业化倾斜。军事题材影视文学既要弘扬主流文化,又要适应市场需要,迎合观众的审美心理,真是步履维艰,鲜有作为。从历届全军电视剧评出的参评作品数目来看(长篇):1987年(第一届)参评电视连续剧仅一部《闪光的年华》,只有五集;1989年(第二届)又是只有一部连续剧《重返沂蒙山》,四集;到2000年之前,电视连续剧多则3部,少则1部。从1987年全军军事题材电视剧评奖开始至1999年,较有影响的长篇电视剧仅有二十多部(集)。对比其他题材影视剧,军事题材的数目显得极为尴尬。而这些影视作品无论是收视率还是市场占有量,都无法和其他诸如武侠、言情、历史、悬疑等影视作品相抗衡。
新世纪以来,这种压力与日俱增,竞争的严峻程度更胜往昔。不仅要面临国内其它影视题材的挑战,更要面对外国优秀作品的冲击。好莱坞大片、日韩影视所带来的新理念和非同寻常的视觉感受,让军事题材影视剧屡遭劲敌重创,屡显败势。据来自国产电影市场的相关数据统计,2002年至2011年,国内共生产132部军事题材电影,平均年度产量为13.2部,2011年甚至达到创纪录的38部。制作数量有所上升,似乎值得欣慰,但这个数字在全部影片制作量中显得十分寒酸。且能够在全国主流影院规模上映并取得i00万元以上票房的影片数量很少。统计十年数据来看,76%的军事电影在制作完成后,由于自身质量不高而缺乏竞争力,无法进入电影市场,只能在小范围放映。年度产量达到38部的2011年,能够规模上映的影片也只有6部,仅占当年军事影片的16%!endprint
新世纪军事题材影视剧已经深陷重围,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若要生存发展,必须突围。
首先,要有题材上的突破。军队的“边缘化”并非无戏可写,尤在新世纪,军营又恢复了往日的审美魅力,战士平时干什么?他们怎么训练?如何演习?高科技的军事技术如何运用?新世纪军人的风采有哪些新变?这些不但是军事发烧友热衷的话题,同样也是普通观众的好奇心所在,尤其是那些用高科技武器装备的特战队、特种兵更是人们心向往之的地方。
于是,《DA师》《我是特种兵》系列、《火蓝刀锋》等作品大获成功。其重要原因在于揭开我军特种部队的神秘面纱,满足了观众对军事题材影视剧的审美心理。在电视剧《我是特种兵》中,这些百里挑一的战士从资格选拔战开始,经受着超越常规的训练和测试,后来又在与蝎子等恐怖分子实战中逐渐走向成熟。作品将一线作战部队神秘的训练场景充分展现:各种高科技装备,新的训练方式,极具变数的实战演习等,让观众大饱眼福。《火蓝刀锋》塑造的战士则与国际接轨,参加马尔斯大赛,中国军人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聪明才智胜出,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单兵实力和团体配合。这些影视作品充分展现了现代军事训练和作战模式,颠覆了军营军训的传统,刷新了现代军人形象,满足了观众对现代军人的好奇心,极具审美魅力。在中央电视台八套播出的《火蓝刀锋》,全剧平均收视率为2.08%,收视份额为6.24%;单集最高收视率为3.31%,收视份额为10.5%。其收视率创央视八套电视剧年度最高。
新世纪以来,军队的职能重心有所转变,军人不仅要肩负起保家卫国、抗洪抗震等大型救援工作,更是社会安全的钢铁卫士。打击恐怖分子已经成为新世纪各国军队的重要职能之一。我们的电视剧必须有所体现。在新的作战模式下,尽管没有了集团军作战的宏大场面,没有庞大的规模和恢弘的气势,但反恐英雄们那高超的技战术、超人的智慧、坚强的意志、冷静的分析以及那紧张刺激的场面依然吸引着观众,感染着读者。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疯狂而毫无人性的恐怖分子,他们临危不惧,勇敢机智,历经艰险,同样铸造了时代丰碑和伟大军魂。这些影视作品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同样获得观众的认可。《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毫无悬念地成为当年国庆期间卫视频道的收视冠军。
其次,塑造军人新形象。长期以来,影视文学中的军人一直是最可爱的人,他们善良、勇敢、遵守纪律,道德上没有瑕疵。无论是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年代,军人和军队的形象几乎就是道德典范的化身。然而,在这种道德律令的约束下,军人形象千篇一律,缺少个性。有文章指出,“如果一味地把道德偶像的十字架强加于他们,不仅淡化了他们的职业特色与追求,而且事实也已经一再证明,那些标语口号式的人物与故事,老生常谈式的说教与神话,因其本身非人性的虚妄和与现实的悖反,大抵只能招致观众的漠视与讪笑,某种程度上甚至构成了对军人的丑化与贬低,这种南辕北辙式的传播效果显然不是创作者和媒体本身的初衷。”∞军人须有军人的气质。单纯的道德完美并不能将部队打造成一支威武之师,也无法赢得观众的认可。军队须有威严霸气,军人必须是铁骨铮铮的硬汉。《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是个功勋卓著的常胜将军。他性格粗鲁,刚愎自用,一辈子在与妻子、儿子的争吵中度过。人们喜欢他,是因为他具有军人气质和形象。《亮剑》里的李云龙则充满江湖气,为了救被日本鬼子掳走的妻子秀芹,他私自动用一个团的兵力攻打平安县城,严重违反军事纪律。人们崇敬他,因为他是个汉子。《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则是一个傻气十足的农家孩子。他没有崇高的信仰,甚至没有远大的追求,《火蓝刀锋》里的蒋小鱼在训练中出尽洋相,《我是特种兵》里的王艳兵入伍前甚至是个“街头混混”“问题青年”。这些性格侧面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军人性格和形象。但在这些各具特色的人物身上都流淌着战士的血液,他们对国家忠诚,视荣耀为生命,勇敢顽强,既是共和国的好兵,也是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第三,科技打造,青春偶像等时尚元素的运用。现代影视离不开科技,更需要时尚。新世纪军事题材影视文学没理由固步自封。科技建军一直是我军的基本战略思路,不表现我军的高科技武器,就不足以反映新世纪的人民军队。那些炫酷的武器、顶尖的科技,观众早已心向往之。《鹰隼大队》是空军建军60周年献礼节目。歼-10战斗机、苏-30轰炸机、J-8电子战机、空警机、电子干扰机、侦察机、运输机、空中加油机这些尖端武器在电视剧中一一展现。《旗舰》则在碧海蓝天下展示出我海军部队顶尖配备,强大的海军陆战队、新型舰艇、导弹、鱼雷等武器装备悉数亮相。除此之外,99式主战坦克、052C型“中华神盾”导弹驱逐舰、094晋级核潜艇、东风31A洲际弹道导弹、95式自动步枪等经典武器也在影视中逐一炫示,不仅让军事迷们大呼过瘾,普通观众也深感震撼。
在新世纪军事题材影视文学中,偶像明星已经屡见不鲜。比如《幸福像花儿一样》很好地融入了现代、青春、偶像等时尚元素。整部剧作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偶像明星的加盟更给作品增光添彩不少。其实,战士原本就是青春的象征,那绿色的军装、强壮的身体,还有那昂扬向上的气质都是青春偶像的代名词。阳刚战士何晨光、机灵敏捷的蒋小鱼都已经成为新世纪的军人偶像。即便是有些傻气的许三多也展示着当代军人的某种风采和精神。他从男孩变成男人,从列兵变成英雄的故事原本就是一出青春励志剧。
中国梦,强军梦。军事题材作品(包括影视文学)不仅是民族国家文学艺术的重要内容,也是强军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军事题材影视文学能否突围成功,事关军人形象和部队荣誉,不容小觑。
新世纪以来,军事题材影视文学的确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至少从某些数字上看是光鲜可傲的。2000年中央电视台相继播出了六部军事题材长篇电视剧,总集数是103集,占央视一台黄金时段电视剧播出总量的三分之一还多。此后数年,军事题材电视剧居高不下,2006年超过400集,2007年甚至超过20部,700余集,形成了军事题材电视剧10年走红的大好局面。其中《亮剑》从2005年开播到现在仍魅力无减,有的电视台已经播放了30多遍!。endprint
影视长红,收视率飙升,这似乎表明军事题材影视剧已经尽扫低迷,走出低谷。但能否说已经突围成功,走向繁荣呢?我认为下这样的论断还为时尚早。
进入新世纪以来,后现代主义的某些元素明显影响到影视作品,致使军事题材影视剧质量下降,品位走低。解构崇高和瓦解历史似乎成为诸多影视作品创作的新理念,违背历史真实、抹黑现代军营者屡见不鲜。而在制作中过分强调视觉效果、大量注入血腥、暴力等元素似乎成为时尚。有些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甚至由大众化滑向媚俗,绞尽脑汁刻意取悦观众;为了迎合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某些电视剧创作不惜对剧情进行庸俗化、娱乐化处理。《林海雪原》中杨子荣居然有了一个初恋情人,《红色娘子军》竞被制作成偶像剧,《铁道游击队》的队员更是如同武林高手,不断出现惊险刺激的打斗场面。这些影视作品尽管也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带有某些新意,但却不是真正的突围方向。它们虽然不是原创作品,所展现的也非现代军人形象,但改编者媚俗化的删减添加所凸显的却是当下军事题材影视剧突围的误区,且带有普适性,值得警惕。
不可否认,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已经获得了初步成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没有从理论上指出军事题材影视文学正确的突围方向和发展空间,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屡有重蹈覆辙、陷入复制、雷同、跟风等陷阱的现象。有些作品不仅不是在突围,而是沦为“失守一失去操守。某些作品单纯强调收视率,不惜歪曲历史、亵渎神圣、解构崇高、糟蹋艺术,甚至还出现了插科打诨、招笑逗乐的“雷剧”“神剧”。这些作品将严肃的历史和惨烈的战争化为笑谈,使高雅的艺术沦为滑稽。更值得警惕的是,有些理论导向也积极宣扬军事题材影视文学的娱乐化、消费化,甚至低俗化、恶俗化。这些误区、误导故不足取,但就此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军事题材影视剧究竟如何突围?是单纯追求收视率,走向娱乐化?还是打造成一场场暴力狂欢,走向媚俗?显然,如此“突围”,即便偶尔获得高的收视率也算不得真正佳作,更不能展现人民军队的精神面貌。
笔者认为,新世纪的军事题材影视文学必然要和时代接轨,表现时代军人的风采,在紧张刺激、感人至深的剧情中反映时代精神,彰显刚性审美风范。
军人,应该威武雄壮;军队,应是虎狼之师。新世纪人民军队要有攻必克、战必胜的精神。在当前国际大环境下,人民军队既不能单纯成为道德典范,不断宣讲克制忍让的绵羊性格,更不应该是感情缠绵,纠结于多角恋爱的奶油小生。观众看惯了、也看厌了韩国偶像剧的缠绵悱恻、日本家庭剧的长篇累牍和内地宫廷剧的勾心斗角,其审美需求和期待视野必然倾向热血阳刚。那昂扬向上、青春奋斗、将热血挥洒在共和国旗帜上的战士必然成为追捧的对象。这种刚性文化才是军事题材影视剧的优势所在,也是突围的方向。我们的影视文学必须体现时代军人的阳刚气质和铁血精神!
《亮剑》正是依靠那群充满阳刚之气的战士感染了观众。那真正打动人心的并不是对历史的玩笑式消解或者无底线的解构,而是骑兵连那一次次顽强的冲锋,独立团那一张张不屈的面孔,还有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魂。李云龙豪情万丈地宣言:“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样的军人精神才是激起观众共鸣振奋的核心所在。这些钢铁武装、强大斗魂,难道不是人民军队的真实写照吗?何晨光、蒋小鱼那些性格迥异的战士,骨子里同样有着必胜和忠诚的信念。无论敌人多么凶残狡诈,为了军人的荣誉、为了祖国人民也要不惜一切战胜对手,这难道不应该是现代职业军人的精神追求吗?这难道不正是广大观众所热切期待的吗?观众的审美期待就是军事题材影视剧突围的方向,也是军事题材影视文学发展繁荣的审美市场。事实上,“李云龙们”身上所洋溢的阳刚气质才是感染读者的精髓,才是我们这时代所呼唤的精神。
这是钢铁般的逻辑:世俗文化弥漫、主体精神低迷的时代,恰恰是召唤崇高、急需刚性精神的时代,正像中国历史上缺少英雄侠士,而中国文学史上英雄叙事、侠义精神却连绵不息,汇成波涛汹涌的审美激流,激荡着国人的审美心田,也造就了中国读者的审美市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的,往往希望在审美活动中获得满足。《亮剑》等作品的成功,不仅炫示了普适性的审美奥秘,而且昭示了军事题材影视文学大有发展空间的突破口。
(责任编辑:孟春蕊)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