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早年生活印象片考/斯炎伟
[摘要]早年的生活印记是安静自足的王安忆小说创作的重要资源,也是我们解读王安忆及其文本的一个特殊视角。迁居上海、与家人相处、插队安徽五河农村、考入徐州文工团和搭上第五期文学讲习所的末班车,是王安忆早年生活中的几个重要节点,也是其诞生创作经验与艺术方式的关键时期。这些早年日常生活于乎实琐碎之中呈现独特的戏剧性,于淡淡的忧伤中传递细腻的审美意蕴。它们多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艺术地融入了王安忆丰硕的“虚构”之中。
作为“预言”的新世俗传奇
——读王安忆小说《香港的情与爱》/胡红英
[摘要]王安忆的中篇小说《香港的情与爱》将一桩以香港为背景的“钱与色”交易改写为一个颇感人的“情与爱”故事,与张爱玲的小说——经典世俗传奇《倾城之恋》构成了对话,事实上建构了一个新版世俗传奇。这个新世俗传奇完成与发表于奠定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走向的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次年,同时又是发表于1993年《上海文学》率先发起的“人文精神讨论”开端期的作品——初刊于1993年第8期《上海文学》,今天读来颇有其消费主义时代“预言”的意图。
《王安忆研究资料》作品年表勘误/魏华莹
[摘要]山东文艺出版社和天津人民出版社的《王安忆研究资料》是关于当代作家王安忆的研究资料汇编,其中的“作品年表”详细整理了王安忆的创作系年,为当代文学史的史料整理和积累起着奠基性作用,然而“作品年表”也存在一些疏失、讹误与体例的混乱。本文通过考证年表中所整理文章发表的原始期刊、报纸,对照查证其中的讹误之处,并逐条加以正补,使其臻于完备,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史料价值和目录索引功能。
当代文学六十年
[王安忆研究专揖]
主持人:程光炜
主持人语:2005年以来,我们曾经在《当代作家评论》《文艺研究》《南方文坛》等重要杂志上开辟了“重返八十年代”的栏目,对八十年代文学研究的问题、边界和方法做了一些初步性的探讨。这项工作,是当代文学“历史化”的前奏和铺垫。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学在八十年代的兴起,逐渐成为一个相对成熟和高水平的学科方向,根本的原因来自它的“古典文学化”。也就是说,不单把现代文学看做是一种活动的历史,同时也把它看成是一个可以稳定下来的历史现象,按照研究古典文学的方式,对之进行长时期的资料收集和积累,进行大量丰富的具体作家作品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把现代文学变成一种有历史来路、前后传承和看得清楚(吴福辉教授语)的文学史现象。在我们看来,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在进行初步的问题、边界和方法的探讨之后,应该向着“现代文学化”的目标前行。中国当代文学虽然具有自身历史的独特性,但是不可能脱离与现代文学、古典文学的血脉联系而存在。在漫长的历史链条上,当代文学也许只是现代文学、古典文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是无尽止的中国文学历史道路的一个小小的驿站。重建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古典文学之间的历史关联,在学理上逐步完成相对完整的叙述,使当代文学不仅是一个可批评的对象,同时也是一门历史脉络和看得清楚的学问,这一长期、繁琐和细致的研究工作,需要当代文学史同仁的共同努力。
本栏目面向海内外,面向所有关心大中华意义上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者,每期采取由相关学者组稿、并以研究专辑的形式陆续推出。栏目前将署上组稿教授的名字,以示对其辛勤工作的尊重和感谢。显而易见,这种试图将当代文学史研究“学问化”的尝试肯定问题不少,难题不少,敬请各位同行给予指导。
本期推出的是“王安忆研究专辑”。
组稿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程光炜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