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除了可以按“当下”这个时间界定外,另一种本质意义的界定是指艺术作品是否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是否具有质疑现实、警醒世人的先锋性。就后一种定义而言,当代艺术的先锋性注定了它与大多数人审美需求的错位,它必定走在大多数人的审美需求之前,否则其先锋性质就无从谈起。由于这个逻辑,在当代艺术的欣赏群体中,大众阶层的审美需求由此被阻隔。但大众阶层对艺术需求的合理性可谓是不证自明,因为艺术承担着在世俗生活中的精神救赎功能。在当代艺术的先锋性与大众审美需求间进行调和,是当代艺术家的一个难题。
历数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动物主题的创作,齐白石的河虾野趣横生、徐悲鸿的奔马昂首飞腾、黄胄的毛驴勤快憨厚,那些形象成为了画家独有的情感表现符号,生动并动人。今日林跃藏獒系列油画,运用传统写实手法,大胆选用藏獒作为绘画主体,用大尺幅肖像画的形式来描绘藏獒,将其劲悍、矫健、威严、坚韧而又与人亲善、忠诚的本性在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画家笔下的藏獒神态各异,生动异常,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7年12月林跃藏獒油画受邀参加巴黎大皇宫国际艺术沙龙“艺术首都”展,在2008年4月成都春沙展中,林跃创作的藏獒头像格外引人注目,被订购一空。
要创造出一个独特的绘画符号,不仅要求画家有多年亲身经历,在绘画语言上不重复他人,更要在符号指向的精神、意义层面有深邃的历史感与当代性,这个符号才能与观众产生共鸣。林跃自大学开始每年到藏区写生,接触多了,他发现生活在高原的人根本离不开藏獒,藏獒无比的坚贞、忠诚和勇猛让他震撼。有一年,瓦切乡的狼群特别猖狂,一连吃掉了三头大牦牛,连人都怕狼了。藏獒在雪夜中舍命跟狼群搏斗,遍体鳞伤,以自己的勇猛和不计牺牲生命的撕咬击退了狼群的入侵,后来这只藏獒被安葬在主人的牧场附近。像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而一般藏獒在老去,生命即将结束时,会选择离开主人,去无人的地方默默等待与天地的合一,不跟主人添任何麻烦。林跃跟藏獒成了好朋友,从此藏獒走进林跃的灵魂深处,走进他的艺术视野。他放弃了其他创作题材,专供藏獒油画创作,创作出了表现藏獒个体的《风雪藏獒》、《守护》、《守候》、《旷野》、《奔跑的速度》和人与獒共处的《阿玛的伙伴》、《班玛寰鹫的坐骑》等一系列作品。
对林跃藏獒题材油画的价值,过去不少的评论者通常从技法或者流派入手对之进行技法层面的评价,而我认为林跃藏獒油画体现出来鲜明的当代性,其质疑现实、警醒世人的先锋性是林跃绘画更深层次的艺术价值。当代艺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思想的先锋性,并非仅是技法的前沿,太多的技巧玩弄一度成为当代艺术的代名词,时隔多年,人们逐渐意识到切关现代人精神问题的发问,或者说问题意识的合理显现,才是当代艺术最本质的特征。林跃藏獒系列油画正体现了艺术家对当今消费社会与媒介社会的深刻反思,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
画家将藏獒作为上天赐予他洗浴灵魂的一剂甘药,他以一种不可遏止的情感绘出藏獒在春夏秋冬、晨昏昼夜等不同场景的神情、动态,这些景象早已烙印在画家脑海中,看林跃的藏獒题材绘画,既写实又率性和写意。画家笔下的藏獒,不仅传递了他对藏獒的感情,也引起了世人的共鸣。内心孤独的现代人,有谁敢言追求永恒,尤其是情感的永恒,人的善变与藏獒的忠诚形成的鲜明对比,彰显了画家对人类纯真、善良、美好情感的呼唤,传递出当代艺术家圈子中久违了的宏大却深切的人文关怀。尤其在眼下的消费社会中,我们可以购买精神产品来满足个体愿望,但商品交换逻辑无处不在,当一切事物都可以和其他东西交换的逻辑通行于各领域时,一切事物便有着被物化和货币价值平均化的可能,人也就有可能成为物一样的事物,即“类物”。“商品的逻辑得到了普及,如今不仅仅支配着劳动进程和物质产品,而且支配着整个文化、性欲、人际关系,以致个体的幻象和冲动。”(1)林跃的藏獒系列油画,是艺术家对人类“类物”危险的发出的一个警示。藏獒对主人的忠诚,对职责的坚守,对入侵者的顽强抵抗,成为画家讴歌藏獒的三大理由。林跃藏獒题材的油画,揭起了人们对守候等人类不可交换的纯真精神的深切渴求,这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审美现代性的反思性,体现了艺术在对现实弊病反思中而进行的对人类精神的救赎。所谓审美现代性的反思性,主要体现在艺术家及其艺术品对现代社会的否定辩证法上,艺术以承担抵制交换原则的侵蚀和抗拒物化的功能,作为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对现代社会的不公正和黑暗起到振聋发耽的警醒作用,是审美现代性的内容之一(2)。在现实世界中,一切事物都是可以取代的,而艺术代表了不能被物化和货币价值平均化的人的精神价值。可交换性是同一性模式在现代社会的体现,如果艺术要从现实强加给它的同一性模式中解放出来,那么它就通过展示和现实相像的不可交换的形象来抗拒可替代性。艺术对现实生活不可交换之物的表现与肯定,如藏獒身上的三大品格、画家笔下独一无二的藏獒形象、画家内心世界的体味等,均属于不可交换之物的概念,它们的真实存在便是对把一切事物变成可交换的同一性模式的批判。
除了对消费社会人类“类物”危险的警示外,艺术家通过画面突显了荒野中活力充沛的藏獒的奔跑,引发了人们对土壤、对自然、对生命力的深切眷恋。艺术家对生活在偏远的大草原与藏区的神犬的描绘,对自然中生灵的切实抒写,一方面是艺术家个体的精神流露,一方面却又是对媒介时代里,人们通过各种媒介呈现的拟像符号去认知世界的方式的一种质疑。我们生活在一个迅速变化的媒介环境之中,电子媒介的出现成为人类文化传播历史上一次空前的革命,它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甚至改变了文化自身的形态。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3)的观点在理解媒介与世界的联系方面至今闪耀着睿智的光芒,大众媒体信息在质量和效能上大可推究,但它们在总体上包围着我们,主宰着我们的视听,它决定着当代人感知外部世界的方式,人们的“世界感”就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及像藤蔓一样蔓延生长的互联网的出现,构成了当代社会的重要文化景观——媒介社会。现代传媒不是一个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简单工具,它还以工具的反作用力影响着现代人感知世界、感知他者的思维方式,使现代人不仅在身体上由于社会分工、有限的闲暇时间等原因渐渐远离了大自然,更随着电子媒介时代的默默到来,使人在视觉、听觉等感官甚至精神上依赖于通过虚拟的符号感受世界,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分离。中国几千年来讲究的天人合一之与自然亲切的传统基因,在电子媒介时代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危机。在电子媒体出现之前,人们很少考虑到媒体的存在方式,这是因为现代文明从其发端起到20世纪中叶,印刷符号和纸面媒体之间建立了如此牢靠的关系,以至于连最卓绝的思想家们也可能迷惑于其间。电子媒体的兴起使人们警醒,我们不仅被符号所包围,同时也被媒体所围困。林跃笔下的藏獒掀开了隐藏在现代文明洗礼之下的都市人的精神问题,时常感到疲惫却又无法逃离的尴尬状态,对自然的渴望与亲近是那样的不可触及,终其一身的奔波不能换来作为一个人的自由。生活在地球上,尚未内感知母亲的温润,便已经筋疲力尽的我们,看到雪原中的那自由奔跑的獒,怎会不心生向往,那鲜花盛开的草地上执着守候的獒,怎会不撩拨起我们心中对土壤、真实、自然的深深渴望的脆弱神经。
杰出的艺术家表现个体的情感,同时表达出同时代人的问题。藏獒系列油画体现出艺术家对当今消费社会与媒介社会的深刻反思,这使林跃的绘画具有了当代艺术的先锋性品格。而在大众的生活世界中建立起精神的栖居之所,是林跃绘画艺术同样值得肯定的一点。林跃之画,手法写实、写意结合,不作态、不造姿,不故作深沉,可谓老幼皆懂,当代艺术缺乏先锋人物,更缺乏这种极为纯朴的心态,缺乏对大众的审美需求平和对待的大艺术家。许多自诩为搞当代艺术的人,深怕别人认为自己画的画大家都看得懂,就不是艺术家,便故作姿态、玩弄技巧,这样的作品不仅让专家看不懂,更让大众晕头转向。林跃的朴拙,亦如他的油画,充满着无比深厚的真与实。《阿玛的伙伴》简单而质朴地描述了转了一生经筒的阿玛与她的伙伴大黄獒都老了,坐在寺院的廊柱下,阿玛的脸上和大黄獒的毛色上都布满了岁月的沧桑,他们神态安详,令观者对画面人獒间的情感体验既容易进入,又能因人不同而令体味万千变化。《守护》中冰峰之下的黑獒注目回望,警惕着远方的狼群,该画背景采用大笔触、灰色调,映衬出画面主角静如泰山又隐忍待发的力量蓄积,让观者情不自禁的被其威严的眼神与画面的紧张所吸引,慑人心扉。
林跃秉承现实主义画家的人文关怀气质,从商场的纷纭复杂中返回到艺术世界的经历,使他多了对人情冷乱的体味,当他行走在空旷的大草原,他不仅倾听到了来自于远自身的青春感与生命力依旧在延续,从苍茫的大草原中走来的《藏獒系列》,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大自然与生命之间的不可分离和人类对守候精神等不可交换之物的虔诚信仰,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代艺术家在解决大众审美需求与保有深刻的艺术先锋性间所做出的良好范例。
注释:
(1)[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第225页。
(2)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参见《文学评论》2002年第5期,第53页。
(3)McLuhan.M.UnderstandingMedi:The Extensiongs of Man,NewYork:McGrawHill.1965.p18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