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你不喜欢的每一天不是你的

时间:2023/11/9 作者: 雪花 热度: 17414
陆小鹿

  周末,读王小波,在他的一篇《我为什么要写作》里,读到一个词“减熵”,挺有意思。

  有人问一个登山家为什么要去登山——谁都知道登山是一件既危险又没有实际好处的事,而且还会导致肌肉疼痛,但偏偏还有人要去登山。王小波把这个现象叫作减熵现象。他说,通常人总是喜欢趋利避害,热力学上把自发现象叫作熵增现象,所以反其道而行之肯定减熵。

  他拿自己当例子。他本身学的是理工科,以他的情形完全可以去经商赚大钱,可是他却放弃了这些机会而选择写作。他写小说,在当时的年代,不但挣不了钱,有时还要倒贴一些,他说自己这样立志写作就是个减熵过程。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傻瓜才会这么干。

  可问题是,根本没有人拿着枪杆子顶在傻瓜们的后脑勺逼着他们这么干,选择减熵过程的他们几乎100%是自愿自发的。为什么会有人心甘情愿去这样做呢?我想,大概只有一个词可以拿来解释,那就是“自得其乐”。

  想起我的前同事美亚,她是一家跨国公司中国区的营运总监,在超5A写字楼里上班,拿着过百万的年薪,是个人见人羡的金领。年初,听闻她跳槽了。没多久,在朋友圈里收到她发来的链接,简直大跌眼镜不敢相信,她居然约了几个朋友,租了间办公室,开了家时尚职业培训中心。

  这年头,外面培训机构多如牛毛,一个新机构如何冲破竞争吸引生源?以我的判断,美亚肯定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入不敷出,未来到底会发展成怎样不敢说,但美亚似乎并不为此焦虑,看她发在朋友圈里的照片依然神采奕奕、信心满满。也许,这就是“痛并快乐着”,只有当事人才能享受和体会到的减熵过程?

  我的同学舒宁也是。这个中学时代跑800米永远不及格的娇气女生,如今却成了跑步女将。每个周末清晨,我们还躲在被窝里享福时,舒宁已经奔跑在路上,风雨无阻。我们工作一天下班归来,通常选择在电脑电视手机前休息打发时光,可舒宁吃完饭又出去奔跑了。

  她参加马拉松比赛,把膝盖跑出了积水。她去找医生朋友治疗腿伤时,朋友忍不住数落她:“你这是何苦呀?”我有时候也怀疑舒宁是不是在自虐,请了事假扣了工资花了大钱买了装备去戈壁徒步,几天不洗澡,把自己跑得没了个人形。但我不得不承认也有羡慕舒宁的时候,就是每次看到她在朋友圈里晒跑步图片,看她脖子上又挂上新的马拉松奖牌,我就羡慕她怎么可以笑得那么明媚,那么爽朗,那么青春而有活力。

  2015年,闾丘露薇,这个在新闻界做得风生水起的媒体人毅然决定告别做了整整二十年的职业,而选择重新回到校园去当一名清贫的全职女学生。

  她在离开凤凰卫视的告别感言里有一段话是这么写的:“如果和工作相比,回到课堂,面对考试,交作业,写论文,这是我觉得应付起来有些困难的事情,甚至有些担心自己的能力,但是也正是这样,更坚定自己踏出这一步的决心,因为一切都是那样的不理所当然。”不用想,这肯定也是减熵过程。闾丘露薇放弃的是荣光的职业、远扬的名声、可观的收入和驾轻就熟的工作胜任力,换来的是生活的改变、求知的压力、经济的赤贫和未知的挑战。这两者之间孰得孰失,似乎一目了然。但往内里去想,闾丘露薇一定有她自己的快乐和意义所在,这是旁观者无法评价也无须妄加评论的。

  费尔南多·佩索阿曾经写过一首诗,题目叫《你不喜欢的每一天不是你的》,里面有句话特别值得深思:“你不喜欢的每一天不是你的,你仅仅度过了它,无论你过着什么样的没有喜悦的生活,你都没有生活。”

  想想自己,一年365天,究竟有多少天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又有多少天仅仅是度过了它们?而美亚、舒宁、闾丘露薇虽然反其道而行之,但换来的每一天都是自己喜欢的,那才是真的富有啊!

  (摘自《莫愁·天下男人》2016年第6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