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程小青与《霍桑探案集》

时间:2023/11/9 作者: 最推理 热度: 20067
洛 斯

  想要为程小青先生和他的《霍桑探案集》写下点文字,这个念头已经萌生了很久。当下,许多作者在为发扬本土原创推理作品而辛苦工作,国内的环境也渐渐好起来,这是作者与读者之大幸。

  只是,时常有人提及诸多名家名作,却很少听到程小青的名字。诚然,《霍桑探案集》在众多推理作品中算不得十分优秀,又由于年代和社会背景的限制,在现代读者面前讨不了多少好处。但作为本土原创推理作品的开山之作,它应当被后人所了解。

  ◎关于作者程小青

  程小青(1893.6.21-1976.10.12),又名程青心,上海市人,出身贫苦,念过几年私塾。10余岁到钟表店做学徒,平时喜爱文学书籍。16岁开始写文章,同时补习英语。1915年开始翻译《福尔摩斯探案》;1917年开始着力创作本土侦探小说。1920年至1937年是“霍桑探案”发表的主要阶段,期间他和严独鹤等合编《侦探世界》等专业性杂志。1930年左右,翻译美国侦探小说《斐洛凡士探案》、《陈查理探案》及《柯柯探案》。除此之外,程小青还创作了大量电影剧本,题材涉及侦探案件和古典历史剧。

  ◎《霍桑探案集》简介

  除了翻译国外优秀侦探小说,程小青先生将毕生心血都用来创作《霍桑探案集》。从最初的一篇征文,诞生了“霍桑”这个人物,到后来洋洋洒洒上百篇作品,“霍桑”的形象在当时已经能够深入相当一部分读者的内心。想来,这些故事定是许多人休闲娱乐的必选。

  “霍桑”完全是中国化的。无论是时代背景,人物的性格,还是办案的模式,都打着旧上海的烙印。

  那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年代,谈不上民主与法制,一切都是权势的天下。于是,作者创造了“霍桑”这样一个正义的人物。实事求是,讲求科学、证据和公平。不畏权贵,亦对社会上流行的不良风气极为不满。但优秀的“霍桑”并非完美,也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而他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靠的是顽强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偶尔也会有那么点运气。这样的人物塑造,就显得更加现实,合理。

  当然,故事中的一些固有模式也在所难免。比如,霍桑身边的朋友兼案件的记录人包朗,与霍桑合作的官方侦探等角色的设置。但个人认为,这样的安排不会使故事本身的精彩程度有所减低。毕竟,缜密的逻辑推理和丝丝入扣的情节,才是案件的精髓所在。其他角色的安排尽管有些老套,但也是必不可少的。

  程先生是比较擅于把握细节的,案件中微小的关键处,常常可以使人眼前一亮。但不可否认的是,按照现代的眼光看来,《霍桑探案集》中的案件,大多比较简单。有的案件因加入了历险情节,才增加了惊心动魄的砝码。可是仍然无法达到“令人无法喘息”的地步。这是作者的思维所限。放回到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考虑,也就不足为奇了。

  ◎《霍桑探案集》

  最近的一个版本,是上世纪90年代,由群众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共六册。分别为《舞后的归宿》、《活尸》、《轮下血》、《白衣怪》、《血匕首》、《狐裘女》。现在市面上已不多见。

  ◎《霍桑探案集》之我见

  曾看到有评论者称,程先生是一位模仿多于创造的侦探小说家。我认为这种说法过于言重。

  《霍桑探案集》的确在某些形式上沿用了《福尔摩斯探案》,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先人的优点拿来学习和借鉴,本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尽管框架不新颖,但案件的构思与设计,还是充分显示了程先生睿智的头脑。因此,不能抹杀程先生在案件方面的“创造力”,而案件又是一系列故事的主流。所以,说“模仿多于创造”并不怎样贴切。

  此外,作品的思想性也是众人评论的对象。作品中,霍桑对现世的态度及评价,表现了他对旧的社会制度的不满。他提出了一些问题,但无力扭转,只能摇头叹息。相信这也是作者本人的真实想法。而与许多国外社会派的推理小说相比,作品对社会表象下的根源,剖析得还不够。

  只是,以探索犯罪的社会根源为主的推理小说,大多批判或揭示社会矛盾和黑暗现象。而程先生所处的时代,要批判或改变的,是社会的根本制度。且不谈程先生当时的思想是否具有足够的先进性。就推理小说本身来说,如果加入了这种翻天覆地的变革思想,或许也就会失去其本身的娱乐性及推理性。这对于写作者而言,则是一个选择。

  除此之外,《霍桑探案集》中,大多案件本身的手法不是特别出彩,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侦探文学被当作“旁门左道而非小说之正轨”的时候,程先生付出毕生所有,为侦探小说在国内争得一席立足之地。在当时,亦拥有许多追捧“霍桑”的“霍迷”。

  先辈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套作品,更是一种精神。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