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长江三鲜

时间:2023/11/9 作者: 太湖 热度: 25048
韩开春

  长江三鲜

  韩开春

鲥鱼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是杜甫的诗句。好雨如此,好鱼也是这样。我想说的是鲥鱼,这个 “鲥”字用的好,明白告诉我们这是条与时间联系得非常紧密的鱼,不然也不能把这个名字给它。从它这个名字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种鱼的特点:非常守时。每年初夏的某个时候,它都会从大海中溯流而上,入长江产卵,孵出的幼鱼秋后再返回大海,年年如此,从不爽约,有如候鸟,这个 “鲥”字用在它的身上名副其实。守时讲信用,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品质,如果换作个人,那么这个人肯定也是个有素质讲诚信的好公民。

  就像提到白鱼的名字总会让人想起梁山好汉浪里白条张顺一样,这个鲥鱼也会让人联想起梁山上的另一条好汉,他的名字叫李俊,说起来,他还算是张顺的上司,梁山泊水军八员头领中排名第一,坐第二十六把交椅,三十六天罡星中的天寿星,绰号混江龙。

  这大概是因为鲥鱼也有个外号叫做混江龙的缘故吧,与这梁山水军大头领的绰号不谋而合,巧的是,它在长江三鲜中也排名第一,号称“鱼中之王”,与李俊在梁山水军中的位置相当。

  能与梁山水军大头领共享一个绰号,这本身就注定了鲥鱼是与众不同的,肯定有过人之处,不说别的,单说它用来攻击对手的装备就独树一帜。通常情况下,鱼类用来进攻或者防卫的武器,首选的当然应该是锋利的牙齿,如黄尖、黑鱼之类;其次应该是鱼鳍上的尖刺,有的为了强化效果,还要在尖刺上弄上点微毒,这方面的代表如黄颡鱼、季花鱼等;还有的在身上带了电,如电鳗、电鳐等;而鲥鱼的武器却让你意想不到,是长在它腹部下的一排菱形鱼鳞,非常锋利,在它快速游动的时候,这些鳞片就变成了一把锋利的刃,可以轻而易举地划破对手的皮肉,虽然不一定能有锋利的牙齿那样管用,但常常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鲥鱼的性情暴躁,游速极快,若有其他鱼类不小心或者故意碰了它一下,它必奋起反抗,用腹部锋利的鳞片划伤来犯者,看起来好像就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想想也是,人家是混江龙,可不能给这个名号抹黑。但任何事情往往都会有两面,具体到这鲥鱼身上也是如此,若是遇到了渔网等物——这就是它的克星,它会一下子变得很乖,好像突然间换了个人,本来只需轻轻往后一退,就可保全性命,但它却只会头顶渔网,一动不动,甘愿束手就擒。为什么会这样?它是害怕在自己后退的时候,不小心擦掉鱼鳞。对自己鳞片的珍惜,可谓达到极致,宁愿丢命也不丢鱼鳞。因为这个缘故,大文豪苏东坡送了它个外号,叫做 “惜鳞鱼”。这个名字给它,可真是再恰当不过。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试验,用一根细细长长的丝线穿过一条一尺多长的鲥鱼背上的一个鳞片,然后把它放入水中,本能的逃生欲望使它在刚放下水的瞬间使劲往前窜,但它能够跑出的最远的距离也就只是丝线的长度,在丝线绷紧的那一瞬间它停止了前进的脚步。即使最多只需损失一个鳞片,就可以轻而易举获得自由,它也还是选择了放弃,在鳞片与生命之间,它选择了保住鳞片。

  这似乎是个极不明智的选择,即使鱼儿没有人类那样的智慧,不懂得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仅仅凭着本能,它也应该选择逃脱,何况,获得自由的代价是那么地小,小到仅仅只需要损失一片鱼鳞,换作其他任何一条鱼,都不会这样做。

  但鲥鱼这样选择了,而且选择的无怨无悔。

  是鲥鱼真的这么笨吗?是它真的不知道只需丢掉一片鳞片就可获得自由吗?如果你了解了其中的缘由,你会对它肃然起敬。

  它之所以宁愿丢掉性命都不肯损伤一片鳞片,是因为那鳞片下储藏了脂肪,而这脂肪是为了孕育后代所用。

  原来,发育成熟的鲥鱼在它从大海溯流而上回到长江以后,就会在合适的江水浅滩中完成交配,然后,亲鱼就不再进食,此后的生命完全都靠鱼鳞下的脂肪来维持。在交配之前,亲鱼会大量进食,在鱼鳞下积存大量脂肪,有了这些脂肪,它们才能孕育腹中的新生命。失去了鱼鳞,脂肪就会流失,脂肪流失了,它腹中的鱼籽就会因为营养不良而不能成熟。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它宁愿丢掉生命都不愿意损伤鳞片,全然想不到,自己命都没了,就算保全了鳞片又有何用?

  这又是一条有母爱的鱼,虽然做法可能并不可取,但它这种对于子女的爱足以感动天地。

  能感动天地的有时却不一定能感动得了人,相反,人们还会利用它这守时讲诚信的良好品质和对子女无私的爱,让它最终成了盘中餐口中食。

  人们在它溯流而上的路上早早布下了天罗地网,利用它惜鳞的特性让它乖乖就擒。

  这都是因为它的美味,鲥鱼因自身的美味断送了自己。人们把它叫做 “鱼中之王”,并不是说它打斗的本领在鱼中最强,关于这个,它实在算不得强者,虽然腹下鱼鳞如刀般锋利,也混得个 “混江龙”的美名,但也只能小打小闹,欺负欺负小鱼小虾可以,真正打斗起来,且不说比不了黄尖、黑鱼等顶尖高手,即使如鲈鱼、鳜鱼之辈,估计它都不是对手。叫它“鱼中之王”是说它的味道和营养在鱼类中堪称第一,这个应该毫无疑义,它是不单在长江三鲜中排在了第一位,即使放在全水域的中国四大名鱼中,长江鲥鱼也是占了一席之地的。

  个中缘由其实上面已经讲到,最为肥美的鲥鱼应该就是刚刚完成了交配的母鱼,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它才叫惜鳞鱼,试想,等到它最终完成了抚育后代的任务,它还有必要为了小小的一片鳞片而甘愿放弃自己的生命吗?

  鲥鱼最好的吃法是清蒸,据说不能去鳞。味道有多好,我不知道,因为我没吃过,但从一些传说或者记载来看,应该是不错的,毕竟“鱼中之王”也不是随便乱叫的。

  说到鲥鱼的肥美就不能不说严子陵,这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严子陵钓台至今仍是富春江上一处有名的景点。这个人是东汉汉光武帝刘秀的老同学,浙江人,刘秀当了皇帝以后,就派人把他请到洛阳,想给他个官做做,让他过过人上人的官瘾。但让刘皇帝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一好意却被老同学拒绝了,理由是做官没有在富春江边垂钓惬意有乐趣,洛阳也没有清蒸鲥鱼的美味,不习惯,你要是真为我好,还是放我回去吧。话既然说到这个份上了,皇帝若是再要挽留就显得有点不近人情了,也就只好由他。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鲥鱼在富春江上又被叫做 “子陵鱼”。

  为了好吃的居然连官都不做了,这固然反映了古人的洒脱,却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鲥鱼的魅力确实惊人,这让我想起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两个传说实在有异曲同工的妙处。

  张爱玲也是喜欢吃鲥鱼的,但是她很讨厌鲥鱼的刺多,这个她在 《红楼梦魇》中有明确表示:“一恨鲥鱼刺多,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有人想出了个法子,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鲥鱼用大头针钉在木质锅盖的反面,在蒸笼里放上盘子等着,盖上锅盖隔水蒸,等鲥鱼蒸熟后鱼肉自然落入盘中,锅盖上会留下一条完整的鱼的骨架。不过这个方法也有局限,适用于小鱼,对大鱼不适合。

  现在野生的鲥鱼据说已经绝迹了,即使有,价钱也贵得要命,而且多数时候是有价无市,你有钱也买不到。2008年的时候,《现代快报》登过一则新闻,说是绝迹十多年的长江鲥鱼出现在了南京的水产市场上,仅仅一个小时,就被人以每斤2200元的天价买走,6条鱼卖了3万多元。不过,后来据水产专家在看完照片后说:这是假的。

  乖乖,不要说是假的,就是真的这个价格我也吃不起,两千多元钱一斤,这还是鱼吗?

  好在据说现在鲥鱼已经可以人工养殖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即使没有前人那样的口福,能够吃到真正的野生鲥鱼,人工养殖的还是可以吃到的,味道虽然差了点,但总比没有强,可以聊解对于此鱼的羡慕之情。

河豚

河豚其实是应该写作河鲀的。

  豚的本意是猪,河豚本来应该是指的生活在河里的一种长相有点像猪的哺乳动物而不是鱼,如已经濒临灭绝的白鳍豚就是其中一种,河鲀才是鱼。哺乳动物和鱼类最大的区别表现在生殖和呼吸两个方面,哺乳动物胎生用肺呼吸,鱼类卵生用鳃呼吸。跟河豚这种哺乳动物类似的如生活在海里的叫海豚,生活在江里的叫江豚。

  既然提到江豚,就多说两句。我老家人是把它叫做江猪的,这也进一步证明 “豚”就是“猪”。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江猪这个名字,并且听说它还会吃人,大人常用这个来吓唬我们小孩子,特别是在嚎啕大哭又一时半会哄不好的情况下。在长江大桥还没建成那会,人们要从江这边到江那边去,唯一的途径就是坐渡船,船到江心的时候常常能看到成群结队的江猪在船前追逐嬉闹,如果这个时候船上有小孩啼哭,江猪就会环绕在船边不肯离去,非要等船上的人把小孩子扔到江里才会离开,如若不然就会掀起狂风大浪把船拱翻,一船的人都会遭殃丧命。长大以后,我才知道江猪并不如大人们说的那样可怕,它确实有时候会在船前成群结队出现,或与船相伴前行或追逐嬉闹,但那并不是要吃人,而是它有在大风暴雨即将来临之前浮出水面戏耍的习性。从这方面来说,它的出现其实是要救人,相当于天气预报,渔民们每每看到 “江猪拜风”——它在追逐嬉闹时脊背一拱一拱地像是在祷告,就知道大风或者暴雨就要来临了,就会迅速落帆入港,以防不测。

  话有点扯远了,还说河豚。在现实生活中,从古到今,人们提到河豚,大多并不是指的那种像白鳍豚一样的哺乳动物,而是指的实际上应该写作河鲀的那种鱼。这里面多少有点以讹传讹的意思,但既然大家都这么叫这么用了,指向的又都是同一种动物,不会出现什么误会,也就将错就错了。河豚成了这种鱼的通用的名字,反倒是它的正名 “河鲀”像是个不受人待见的赝品,本该光明正大却变得躲躲闪闪,除了专门研究它的专家学者,大多数人恐怕连听都没听说过。像河豚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绝无仅有,我至少还能举出一个来,比如 “熊猫”就比 “猫熊”更为大众所熟知,而实际上,猫熊才是它应该叫的名字。不过这样也好,有熊猫相伴,河豚也就显得不那么寂寞了。

  河豚的长相很好玩,甚至可以用得上 “可爱”这个词。在它还没生气的时候,正常情况下,它就像是个蝌蚪的放大版,头圆、口小、尾巴细,会游泳,但速度不快,它的这个模样常常让我想起小时候听过的那个 《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觉得如果当时它在场,小蝌蚪们一定毫不犹豫地会把它当成自己的亲妈。生气或者遇到危险时的河豚就更好玩了,肚子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膨胀许多倍,这个时候整个河豚看上去就像只充满了气的气球,圆溜溜的十分可爱,同时嘴里还会发出唧唧唧唧的叫声,听上去还真有点像小猪哼,从正面看,这个时候的河豚也像是一头可爱的卡通猪或者玩具猪,如果从这个层面来说,把它叫做河豚也还真的不算完全错。有的种类的河豚身体表面还生满了密集的小刺,鼓满了气后就变成了一只小刺球,像是陆上的一只刺猬。把身体鼓成一个球这是它用来防身的手段,一般情况下,面对这样一只身体突然放大好多倍的家伙,胆小的掠食者都会被吓得赶紧逃之夭夭,以为遇到了一种什么更厉害的怪物,即便遇到不怕它的侵略者,一般来说,对于这么一种气球样的东西,也会感到像是老虎吃刺猬——无从下口。所以,河豚还有个更加形象的名字,叫做 “气鼓鱼”或者 “气泡鱼”。

  不过它这一对付想把它当做一顿美餐的水中敌人看起来很有用的本领实际上也是它的死穴,在遇到人类为它准备的渔网时就变成了致命的弱点。鲥鱼遇到渔网因为怕弄伤鱼鳞不敢动弹而成为俘虏,河豚被渔网卡住时的表现则完全不同,它会很生气,一下子就把自己鼓成个圆球,心想我才不像鲥鱼那么呆,我要把你胀破。谁知渔网并没它想象的那么脆弱,它的这一举动不但没把渔网给胀破,反倒暴露了自己的行踪,这肚子一鼓不要紧,本来沉在水下渔民还看不到,这下好,完全就把自己暴露于水面,等于告诉渔民:我在这里,快来拿我。

  这种喜欢生气的家伙脾气暴躁得很,很凶悍,经常会因打斗而咬伤鱼鳍。别看它嘴小,而且嘴巴里并没有一颗一颗看上去很锋利的牙齿,但你千万不要被它的表象所迷惑,以为它怎么不了你,其实它那连成一块的牙板更厉害,边缘像剃刀一样锋利,上下牙板相合,就如一把老虎钳,轻轻一磕,就可以轻易地咬碎坚硬的贝壳,更别说你那一根手指头了,如果你胆敢把指头伸进它嘴里逗它玩,保管叫你这根指头连皮带肉带骨头如肉包子打狗那样有去无回。钓鱼的人最怕遇到它,遇到它只好自认倒霉,不要说鱼饵,就连鱼钩你也不要想收回。

  虽然河豚在长相上甚至在防卫的手段上这么有特点,但是这些特点并不足以支撑它成为名动海内外的名鱼之一,真正让它享有盛名的是它鲜美的味道,以及和它这鲜美味道如影随形的剧毒。

  河豚到底有多毒?唐人陈藏器在他的 《本草拾遗》中这样说它:“入口烂舌,入腹烂肠,无药可解”,而其毒性发作时,会引起腹痛恶心、呕吐,麻痹末梢神经和中枢神经,严重的还会四肢麻痹,甚至全身瘫痪,言语不清,吸收困难,全身青紫,如果抢救不及,会很快死亡。因此,有位日本饭店主人便称这种死亡为“恐怖的死亡”,一旦中毒,“虽然你的神智非常清楚,手脚却已麻木无知,不能站立。你可以思考,但无法开口,无法动弹,而且不久就无法呼吸了。”

  尽管如此,经不住河豚美味诱惑的还大有人在。它到底有多鲜美?长江三鲜中,如果只论鲜,它可排在鲥鱼与刀鱼之前。古往今来,有太多的文字描述过,诸如 “食得一口河豚肉,从此不闻天下鱼”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但在我看来,没有一句比得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那句大白话,所有的描述在这句话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在一次大快朵颐大啖了一顿河豚后,这个标准的大吃货打着饱嗝说:“也值得一死!”。有一回,他甚至让不杀生的和尚请他吃了一顿河豚,留下了那首至今脍炙人口的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其他任何一种鱼能像河豚这样能让食客在吃它的时候充满悲壮感,大有壮士赴死一去不返的凛然风范。是不是真的吃货,用河豚试一下子就知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甚至充当了考验胆量的试金石。

  有人就在这场考验中败下阵来,最著名的可能要数到梅尧臣,此人说起来也是个大美食家,他非常喜欢吃用楚糟糟制的淮白鱼,但是在吃不吃河豚这个问题上他是个坚定的反对者。他就认为为了享用一道美食,竟要冒生命危险,这有点不值得。为此,他留下了一首让他后来名满天下的戒河豚诗,诗的名字叫 《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是写给他的好友范仲淹的,全诗如下: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

  庖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

  持问南方人,党护复矜夸。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

  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退之来潮阳,始惮餐笼蛇。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虾蟆。二物虽可憎,性命无舛差。

  斯味曾不比,中藏祸无涯。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

  我不知道后来到底有多少人听了梅诗人的话因此戒了河豚,但我知道苏东坡就是因为读了他这首诗才知道河豚味道鲜美的,从这点来说,成就东坡居士 “拼死吃河豚”美名的也有他的一份功劳,不知道梅氏知道以后会作何感想,历史上没作记载我也不好瞎猜,但心情一定不会大好这是肯定的。

  河豚的美味让多少真正的吃货前赴后继、欲罢不能,它就像是一朵盛开的鲜艳的罂粟花,美丽与邪恶同在,诱惑与危险并存。

刀鱼

“不时不食”是一句老话,最早出现在 《论语》中,是孔老夫子说的,他在 《论语·乡党第十》中,一连说了十几个 “不食”,其中就包括这个 “不时不食”,意思是说吃东西要应时令、按季节,到什么时候就吃什么东西,不能乱。这话放在现在说好像有点不大符合实情,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棚、温室的兴起,各种反季节的食物随时可见,你想吃什么随时都能弄到,想冬天吃到过去夏天才会有的西瓜,在现在这个时候早就不是什么难事,似乎时令对于食物来说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但是我还是觉得尊重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不时不食”应时而食可能更好,无论是从口味还是从健康的角度,都是这样。

  老派的江南人大约是最讲究 “不时不食”的,就连吃鱼都有个时间表,春季是菜花鲈、刀鱼、鲥鱼、河豚、鳜鱼,夏季是白鱼、鳊鱼、鳗鱼,秋季是草鱼和鲫鱼,冬季是鲢鱼、青鱼。

  现在这个传统是不是还在被老一代江南人的子孙继承着我不太清楚,但是我觉得如果仅仅是针对长江三鲜来说,可能你想不继承都没法,除非你吃到嘴里的不是正宗的野生的长江三鲜而是养殖的。

  野生的鲥鱼、河豚、刀鱼都是洄游鱼,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在海里长大,想要繁衍后代的时候才回到淡水里去产卵,然后再返回大海。它们在长江中出现的时间都若昙花绽放,一闪即逝。所以吃到它们不易,特别是在它们最美味的时间吃到更不易。我以为长江三鲜的珍贵除了它们本身的味道确实鲜美无比之外,还有得之不易这个方面的原因,惟其不易,才显得更为珍贵吧。

  鲥鱼现在在长江中已经基本绝迹,想吃到它已经不是你能不能买得起的问题,可能更需要的是一种缘分。河豚虽然味道鲜美,却又不是一般人都能有这个口福的,要想享受到它的美味,首先你得有一种为了美味甘愿赴死的决心,需要的更多的是一种勇气,这个是前提,如果你既惜命又想享美味,那么只好免开尊口,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样算下来,唯一剩下的似乎只有刀鱼了。

  顾名思义,刀鱼应该是一种因形得名的鱼,它跟鲥鱼因准时赴约而得名不同,也跟白鱼因颜色得名不一样。

  说到白鱼,其实它也是一种与 “刀”有不解之缘的鱼,有人就把它叫做 “银刀”。刀是有许多种的,且不说因用途的不同,它可以分为用作工具的比如镰刀、柴刀、菜刀、裁纸刀等等许多种,即便是专指武器,它也因大小、形状的不同分为许多种,诸如什么大刀、小刀、长刀、短刀、偃月刀、鬼头刀、九耳八环刀等等,不一而足。所以,虽然名字里都有 “刀”这个字,白鱼的这把 “银刀”和刀鱼的这把“刀”还是有区别的。它们的区别主要是表现在形状上,相对来说,大多数的白鱼的个体要比刀鱼大,白鱼因头尾都上翘,看上去很像是一把腰刀,可以用来冲锋陷阵。而刀鱼因身体相对较小,鳞细白如银光闪烁,长度跟筷子差不多,一寸多宽,口大、尾巴渐细,体型狭长扁平,更像是一把极其锋利的短刀,一把单锋匕首,锋刃就是它的臀鳍,自腹部开始一直延伸至尾鳍,尾巴是刀尖。这把刀用来冲锋陷阵可能稍微有点嫌小,但用来防身却绰绰有余,更可以作为偷袭的武器,比如荆轲刺秦王时卷在地图里的那把匕首或者专诸刺王僚时藏在鱼肚里的那柄鱼肠剑或者古龙笔下那把名动江湖的小李飞刀。

  武术圈里有句行话,叫做 “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这主要说的是兵器,长有长的好处,短也有短的妙处,用在这鱼身上好像也一样,腰刀白鱼固然可以凭它的美味瞬间俘获人心,跻身中国四大名鱼的行列,这短匕刀鱼同样也能在猝不及防间刺中食客的味蕾,让你在偶遇它一次以后便如中了毒瘾般欲罢不能,长江三鲜之一的美名实在也不是浪得。

  跟白鱼一样,刀鱼也属于上水鱼,喜欢在水面的上层活动,虽然本身的个头并不大,三两以上的就算 “大刀”了,却依然会捕食比它体型更小的鱼类,吃活食似乎也是这类味道鲜美的名鱼的共同特点,无论是白鱼还是鲥鱼、刀鱼,都是这样。它在水面上的游速极快,如飞梭,更像是一叶从古龙笔下小李探花李寻欢手中发出的飞刀。宋代人大约对它体会最深,连造船都要仿照它的模样,宋史中就有 “治刀鱼船以备海寇”的记载,看好的就是它的快。

  虽然它有独特的辅助呼吸器官,除了鱼鳃呼吸之外,还有个气囊,可以直接呼吸水面上的空气,看上去好像有极其强韧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但这实在是个假象,刀鱼经不起折腾,是个标准的短命鬼——一出水就会死,估计这跟它性情暴躁也有关系,所以要想吃到活的刀鱼实在不易,你人不在船上根本没有这种可能,这一点跟白鱼、鲥鱼等也有得一拼,可以给它的珍贵直接加分。

  从 “春潮迷雾出刀鱼”这句民谚中,可以得知,刀鱼是春季在长江中出现的,是春季最早的时鲜鱼,那么什么时候最好吃呢?又有“刀不过清明、鲥不过端午”的民谣来告诉你,吃鲥鱼要在端午前,吃刀鱼要在清明前。以清明节为分界线,明前明后的刀鱼有本质区别。清明前的刀鱼最鲜、最肥,这一时期是它一生当中最完美的时段,有如人生的十八九岁,此时它的全身银光闪闪,通体呈半透明状,色泽鲜艳,肥厚丰满,鲜美无比,清蒸后连鱼刺鱼骨都柔软如绵,绝不卡喉。而刀鱼是出了名的刺多,比鲥鱼的刺都要多,肉中布满了小毛刺,所以明前刀鱼的好,除了味道之外,吃的时候还省去了许多麻烦,这点也很重要。过了清明的刀鱼身价就要掉许多,不但是味道没有明前的好,肉会变老,变硬,吃到嘴里有柴柴的感觉,这个时候人们叫它 “老刀”,而且连刺也会变硬,此时肉中的小毛刺已经由 “绵”变成了“针”,再想像明前那样吃可就万万不能了,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刀鱼的鱼刺卡进喉咙是很麻烦的,有时你甚至需要去医院做个小小的手术。

  刀鱼的味道到底有多好,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从古至今那么多的人对它那么迷恋,以致趋之若鹜、欲罢不能呢?我觉得可能还是用老饕的话来说最有说服力。这方面的代表人物首推明末清初戏剧家李渔,这个家伙是个标准的吃货,曾有以蟹为命的豪言壮语,看看他对刀鱼怎么说:“食鲥报鲟鳇有厌时,鲚则愈甘,至果腹而不释手。”。这里的“鲚”就是刀鱼,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鲥鱼、鲟鱼、鳇鱼都有吃厌的时候,唯独这刀鱼是越吃越好吃,一直到吃饱都舍不得放手。

  把刀鱼当饭一样吃,对于一个穷酸文人来说,这样的奢侈恐怕只有李渔那个时代才能有,放在今天,不要说当饭,就是想偶尔吃上一条解解馋都很难。这是因为由于诸如环境恶化、酷渔滥捕等各方面的因素,长江刀鱼已经越来越少了,虽不至于像中华鲟、白鳍豚那样经专家认定已经灭绝,像鲥鱼那样已经濒临灭绝的边缘,一个汛期下来也捕捉不到多少。因此它的价格极贵,前几年,三两以上的大刀甚至卖到八千多元一斤,一碟几条清蒸,就高达几万元人民币,这样的奢侈,当然有人能够消费得起,对于那些讲究排场的大款来说,可能根本算不了什么,可是对于像当年李渔那样的穷酸文人或者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个就是天价了,估计只有望望的份了,至于能不能望得到,恐怕还得两说。据说近年来刀鱼的价格掉了许多,只要几百元一斤了,这样的价格,依然离普通百姓的饭桌十分遥远,不过比起以前,已经缩短了很大一段距离,起码,值得期待了。

  长江刀鱼俗称 “江刀”,其实,刀鱼不只江刀一种,还有湖刀、河刀、海刀等等。有人甚至拿湖刀、河刀、海刀来冒充江刀,这个自然不足取,有李鬼假冒李逵的嫌疑,它们的味道也没法跟江刀比,但对普通百姓来说,它们也不失为一种美味,特别是湖刀、河刀里小的那种,我们叫做毛刀鱼的,晒成小鱼干,又称为“干靠子 (音)”,用辣椒炒了吃或者油炸了吃,味道都非常好。日本人对海刀情有独钟,海刀是秋季最好,他们对秋刀鱼的感情颇类我国的“莼鲈之思”。责任编辑/麦阁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