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星光照耀生活的道路
文学,多么美妙的一个字眼。
文学的道路上,又是那样地写满了艰辛与寂寞。
西吉的土地上,这些年来,走出了一批创作业绩不俗的作家诗人,郭文斌、火仲舫、火会亮、了一容、单永珍、马金莲……还有很多的人,与文学相伴,记录着、述说着、感叹着,为我们展示着西北一隅黄土地上人们的心灵情怀,回汉百姓的幸福与痛苦,欢笑与泪水,丰盈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选择了文字,也是选择了一条欢欣与痛苦交织着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上,有了文学星光的照耀,使得我们在艰难的生存中坚守着人类日渐稀缺的理想,使得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有了花儿一般的芳香,使得我们在世俗的生活中内心努力变得宽阔。
西吉,西部吉祥之地,多少文人墨客为你动容。生于斯,28岁时,我从葫芦河畔来到了清水河边,也只是从西吉来到了固原,此刻,回想走上文学道路的星星点点,我的记忆里却涌动着深情。
连环画
西吉玉桥乡下堡子村,我的老家,后来撤乡并镇,玉桥乡并入兴隆镇,现属于兴隆镇下堡子村。这里是葫芦河下游的川道地区,自然条件较好。少年时代,农村的孩子成长经历大致一样,割草拾柴,放牛放羊,我乐此不疲干着这些,体现了一个农家少年对生活的责任,至少是为父母分担了一些家庭的担子。放牧归来时常常背着一背篼青草,乏得要死,但在洗过手脸,吃了晚饭之后,有一件事情让我感受着愉悦,有着期盼。那就是打开父亲的一个木头箱子,将里面的连环画一本本拿出来,摆在炕头,又一本本翻阅。这些是彩色封面的连环画,有《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山乡巨变》,还有《闪闪的红星》《两个小八路》等,这些连环画向我打开了一扇扇神奇的窗口,让我的脑海里印上了牛羊柴草之外的一些画面,文学就以这种方式撞开了我的心灵。这里要说一说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叫古志兴,是个农民,没上过一天学,但他不知使用了什么办法,能写字,能看书,还会做木工活,曾担任过生产队会计,跟着玉桥的大阿訇学习经文,当过开学阿訇,后来年纪大了辞学回家。我至今没有同父亲探讨过他是如何掌握这些能力的,但从这些经历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喜爱书本善于学习的人,那些连环画就是他的收藏。
我非常喜欢翻看那些连环画,将那些连环画看的满面沧桑。我们的村子距离西吉县城约有40公里路,却距甘肃省静宁县城只有15公里,我们村子里的人跟集跟的就是静宁县的集。上小学时的暑假,我也常常骑着自行车去静宁跟集,目的只有一个,去买连环画。还有,我用家里的白馍向邻村的同学换连环画,用外祖父给的零钱向班里的同学买连环画,很快就将那个木箱装满了。这是我少年时期的全部财富。
1984年9月,我去固原上学之前,将那一箱子连环画赠给了我弟弟古龙,他那时也是个连环画爱好者。后来,过了些年,那箱子连环画不知所终。
那是我最早的文学启蒙。
预科班
预科班全称是固原师专民族预科班,专门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在固原师专当时有许多学生社团,其中之一是北斗文学社,社刊名叫《山城》。刚入校,文学社招收新人,我被吸纳了,还被委任为秘书长。
秘书长的工作其实就是通知各类活动,举办诗歌朗诵会,全校征文比赛,观看某部电影后写篇影评。刚入校的新生,对于这些事情总是充满了热情,对于未来也多了一份幻想。于是,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了一大摞书堆在床头,晚上睡觉前总要读那么几页,突然有一天,上课时看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总是两行,去看医生,医生说,须配近视眼镜了。
戴上眼镜,狂热地写起了诗歌,那时认为,诗歌体裁自由,便于抒情,篇幅又短,又好操作,刊物上登着什么样的诗,就仿照着写,全凭一种感觉。还真有几首登在《山城》上了,更加雄心勃勃地给《朔方》《六盘山》这些文学刊物上投稿,几个月过去了,却连一首也没有登出来。心情就不爽了,逐渐沉重起来,写诗的激情在减退。文学让人苦恼了,让人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读书在继续,读书的乐趣,消弥了那些粗浅的诗歌未能发表的痛苦。这个时候,读到了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陕北黄土地上,刘巧珍和高加林的故事将我深深震撼。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那首插曲《上河里鸭子下河里鹅》,更使我激情澎湃,有余音绕梁的感觉,似乎也悟出了文学的魅力在于独特,在于发现,在于真挚的情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打动了自己,才能打动读者,流传久远的文学,必是深刻揭示了生活的真谛。以此认识为基础,后来我写作了一批以“桥镇”为背景表现回族生活的小说。
预科班结业前夕,北斗文学社通知秋季的《山城》要编发一期反映教师生活的专号,要求准备稿件。那个暑假,坐在老家的土炕上,我在作文本上写出了小说习作《麦黄时节》。父亲坐在一边看着,没有发表任何评论,只是乐呵呵的样子。将小说邮寄给《山城》编辑后,整个暑假,我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割麦、拉麦、碾场,直到地尽场光,秋天来了,我要去 ?固原师专中文系学习了。
中文系
固原师专上世纪八十年代有8个教授,其中5个就在中文系。我在中文系学习的3年间,系主任先后是慕岳先生、米正中先生,老师中有杨子仪先生、袁伯诚先生、南距容先生、国玉经先生,以及王学亮、张光全、钟正平先生等,可谓群星闪耀,阵容强大,老师们钻研学术,带头创作,使校园里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的风气浓厚。校长丁文庆先生在《人民文学》等国家级刊物发表过诗作,学生们很是仰慕,经过刻苦努力,中文系毕业的王漫曦、陈彭生、兰茂林、马存贤等逐渐成为了宁夏文坛小说创作的中坚力量,一大批乡土气息浓厚的中短篇小说引起了文坛的关注。我呢,那篇《麦黄时节》登在了社刊上,但极少有人谈起,我也不想再看第二遍了。文学的氛围正好,不时听见有校友在刊物上发表小说了,发表诗歌了,大家去阅览室找刊物,总是找不见。我也不着急一定要写个什么东西出来,也没有一个什么东西在脑海里翻腾着,逼迫着我非写出来不可,每天只是上课、吃饭、睡觉,还有,下午只要没课,我们就去足球场上疯跑,跑得汗洗全身。我小时候体质弱,三天两头感冒发烧,现在,经过这样的跑动,感觉身上有了力量,原来的细胳膊细腿一下子变得壮实了。再还有,晚自习时总在阅览室,读的是张贤亮、王蒙、铁凝、王安忆、阿城等人的小说,如《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虚掩的土屋小院》《麦秸垛》《棉花垛》《小鲍庄》《棋王》《孩子王》等,这些不同寻常的文学佳构,让我沉浸其中,让我充分体味了阅读的乐趣。有时候想想,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活,上课、踢球、读文学名著,多么浪漫,多么美好,就这样过去吧,写作是有丰富阅历与独特感悟的作家们的事,他们写出来,我阅读,我快乐,不也很好吗?
可是,有时候,我想写个什么了。中文系二年级的时候,北斗文学社举办了一次征文比赛,我用一个中午写了一篇小说《痴五》,征文评奖揭晓的时候,这篇小说获得了一等奖。现在看来,那篇小说只是写一个独自拉扯孩子的男人的生活际遇,苦涩的日子里有一丝对于明天的期盼。获奖的原因?自己感觉语言尚好。文友说可以在刊物上发一下,我就将小说拿上去找地区文联《六盘山》小说编辑陈彭生,陈认真看了,认为心理描写还不充分,谈了修改意见。我静静地听着,感觉心中有了底。《痴五》中的“痴五”是有原型的,我完全可以将他写得再扎实一些。于是,这天下午,我就坐在学校操场跑道旁的一块草地上,又在原稿上增添了千把字内容。1987年2期《六盘山》发表了《痴五》,我没有怎么高兴起来。之前,银川市文联刊物《新月》1987年1期发表了我的小说《雨夜》,一个刻意渲染的悲情故事,我也没有高兴起来。
时隔不久,我开始写一篇叫《窑庄》的小说时,这次将自己写高兴了。这篇小说写几乎与世隔绝的山民守着祖上传下来的几孔窑洞,守着一眼山泉,不愿也不想走出山门,走入外面的世界。一场百年未遇的山洪到来,几乎将这里摧毁,山民们才在这种自然力量的逼迫下,一个搀扶着一个,走出古老的山庄,走向新的生活。记得那晚班里在打扫卫生,教室里尘土飞扬,我坐在最后排的课桌上写小说,全然不顾,似乎顺着情节直往下写,似乎找到了一种语言,写得很顺畅。我将这篇小说又送到了《六盘山》编辑部。
1987年4期《六盘山》是“回族文学专号”,《窑庄》发在了头条位置。中文系毕业前夕,我又如愿在宁夏文联刊物《朔方》发表了一篇叫《我是女子》的小说,而且也是头条。这篇利用几个午休时间写出来的小说,写了几个山村女孩子的命运轨迹,经《朔方》小说编辑李春俊先生润色,发表在1988年6期《朔方》,正是我毕业的那月。这是一件让我至今心怀感恩的事情。
兴隆中学
毕业后分配到兴隆中学任高一语文教师,初上讲台,意气奋发中透着紧张,心怀忐忑中又有一股信念,不能误人子弟,也不敢误人子弟。因此上,备教案、查资料、改作业、批作文似乎成了生活的全部,逐渐将文学置之脑后,工作一学期后,又很快结婚成家,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写作基本上停顿了下来。一年间,除在《新疆回族文学》发表过一篇小说外,再无收获。
直到高中同窗火会亮自宁夏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兴隆中学后,文学重又回归了我的生活。课余饭后,我们在一起打篮球,踢足球,聊文学,交换阅读各自订的《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民族文学》这些刊物,利用假期骑着自行车去西吉东部山区的白崖乡、火石寨乡搜集民间故事。觉着能写个什么东西了,火会亮就将他的办公室里两张桌子并起来,我们面对面各坐一张,埋头写作。有时候停下来,念一段给对方听,博得哈哈一笑。
这是一段难忘的岁月。火会亮曾在文章中描述过那种“我们各据一桌,有时可以从早晨写到天黑,又从天黑写到天亮”的场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郭文斌曾给北京的作家们介绍过我们痴心于文学的状态。这段时期,会亮写出了读者称颂一时的小说《挂匾》《醉社火》《罗曼沟》。我也写出了自己较为满意的《斋月和斋月以后的故事》《冬季的日头》《麦捆》等短篇小说。《斋月和斋月以后的故事》后来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1992年短篇小说选》,在自治区、固原市文艺作品评奖中获了奖。这些年来,陆续入编《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作品选·回族卷》《宁夏文学作品精选》等十余种文学选本。《冬季的日头》《麦捆》也分别入选过一些文学选本,也在一些评论家关于西海固文学的评论文章中谈到,这促使我深深思考这几篇作品引起关注的原因,具有民族特色个性鲜明的文学作品,在读者眼中永远有一席之地。
这些作品的发表,也使西吉县委宣传部的领导注意到了,时任部长海正生、副部长火仲舫向组织推荐,把我调到了宣传部门,之后,我又在《固原日报》由周三刊向周五刊扩展的良机中,顺利进入了固原报社工作,这一干就是二十年,始终与文字为伍,与文学结伴而行。
我的写作,仍然是断断续续进行着,体现着我一贯的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在城里的高楼上坐得焦燥了,我会十分怀念那个地方,时常在梦中,我会回到兴隆中学。仿佛是下午的操场上,阳光温暖明亮,教学楼上的喇叭里播放着欢快的曲子,学生们在操场上嬉闹,而我们,双手抱臂站在一起,目光平静地注视远方。
远方,并不遥远,大约是我们每天要去走走的街道。街道上走着西山里来赶集的农民,打量着商铺里的货物,盘算着自己的光阴;一位眼睛黑黑的有着长长的眼睫毛的回族少女,目光欣喜地在熙攘的人流中看见了自己喜欢的那个少年;正午时分,清真寺方向传来了清脆而又节奏感很强的梆子声;远路来的汽车,在小镇饭馆门前一阵刹车声;河岸上平展展的庄稼地里,风吹麦浪闪金光……
文学,紧紧地依偎着生活,才有了生命的体温,有了人世间的喧响。就像生活总有酸甜苦辣一样,文学在让我品尝了酸涩之后,以清洁的星光照耀着我的人生旅途,让我倍加真切地感受着生命的芬芳、充实、丰沛。一篇文学作品的完成,让我有理由对生活多了一份期待,让我感到甜蜜美好的日子就在明天。
文化巷
居住在一座小城里,周末,我会去文化巷走走。
巷子深深的,两边是高楼,高楼下面是两排柳树。春天的时候,柳枝绽绿,微风轻拂,树梢一荡一荡的,时不时挨着了人的肩膀,似乎要挠你的痒痒,不由的人要咧开嘴笑笑了。
早些年,这条巷子的尽头有一所大学。一些下午,学生们胸戴校徽,穿着西装,有些戴着眼镜,三三两两文质彬彬地从巷子里走出去,到电影院去看电影,到小西湖里去划船,或者去登城东的东岳山,在山上开诗歌朗诵会,都是富有诗意的周末生活。也有大学教授穿着布鞋买菜回来,提着菜篮子,在巷子里安静地慢慢地走。那时的巷子里在春天有丁香花的香味,香味淡淡的,却似乎四处飘散着,你嗅一下,花香直往你的心里去。爱好诗歌的学生们心里触动了一下,觉得有了灵感,觉得应该写首诗,表达这种情愫。真的有一种蠢蠢欲动的东西在心中升腾,心里感觉甜蜜美好,有些憧憬,有些期待,又有些迷茫。是的,有一位叫戴望舒的,曾作了一首《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幽怨的姑娘。
就是这种感觉。学生们无数次朗诵过的诗句。
走过有淡淡丁香花的巷子时,没有雨丝飘下来,自然也无法撑起油纸伞,但心中的萌动,却似青草一样地发芽了。
我也曾在这巷子里孤独地走来走去,终究没有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我在这条巷子的一个书店里,买到了自己最早的一批书籍,《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选》《两汉文学作品选》《唐代文学作品选》《宋代文学作品选》等,价格平均下来每本不足一元人民币。还有三五家书店,可以一家一家踱进去,站在书架前,抽出喜欢的一本,读上十几分钟,再抽出一本。常常,周末的一个上午或者一个下午就这样过去了。我从这所学校毕业后,从这条巷子走出去,在乡下中学教书五年后,又回到了这个小城工作,居住了下来。仿佛一眨眼的时间,二十年过去了。
我对文化巷怀有深深的情感。
后来,我就读过的学校搬到了城市的新区,这个巷子里从此不见了那些青葱的学子,老师们也是深居简出,轻易不能照面。可是,我居住的地方却与巷子只隔了一条街道,一有空闲,我总想去那里走走。
现在的巷子,已与我印象中的全然不同。巷子的两侧,各自排开两长溜摊子,有卖油圈锅盔的,卖水果蔬菜的,卖糖炒栗子的,卖花生葵花籽的,卖古董玉器的(不知真的假的),一个接一个的。除此以外,就是各类面馆和包子铺,蒸气从窗口扑面而来。我在起初的不适应之后逐渐习惯了,这没有什么不好,摊贩们热情洋溢,高声叫卖,顾客们各取所需,每个摊点都在进行着交易。附近的居民们吃的喝的,有时一天的生活所需就由这些摊点供应了。一条喧闹的生意繁忙的巷子,没有什么不好,大家都为着各自的生活。但是,我的心里实在有一点遗憾,一点惆怅,仿佛遇见了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自己也是眉宇紧锁,神情不悦。说的意思是,这个叫文化巷的巷子里,那些摆放着各类书籍,可以让人消磨许多时光的书店没有了,一个个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且慢,也不是一个都没有了,还有一家开着的,全部是考试用书,一本文学书籍都没有。那些散发着墨香的书店,连同那巷子里淡淡的花香,一同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
哦,我曾经那么迷恋的老巷子。
回到家里,坐在沙发上,我又想开了似的不再愁闷,嘴角浮起了一丝对自己的嘲笑。有了书店又能怎么样呢?我现在常常也去书店,但我已经和许多逛书店的城里人一样了,往往是急匆匆地走进去,在开放的书架前,拿起这本翻一翻,拿起那本翻一翻,看看简介,看看价格,然后,放下书,推开门,又匆匆走进大街上的人流里了。
人民广场
这一天,我坐在了老固原一中对面的人民广场。
这是五月中旬的一个周末,广场上正在举办房车展。
广场的中心,被各类漂亮的轿车占领了,各个汽车生产厂家的旗帜在广场的上空随风飘扬。广场的四周,是搭起来的蓝色帐篷,帐篷前面的展板上,展示着各种户型的楼盘。售楼小姐们化了淡妆,身着制服,面带微笑看着在附近溜达的市民,看上去精神饱满意气风发,表现出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市民在不远处向售楼的蓝色帐篷张望,暂时还没有勇气走近。
广场的重要位置上停放着车子,次要位置是销售房子的所在,我只好在广场最边缘围着青草的石板上坐下来。
在五月上旬的这一段时间里,太阳忽隐忽现,现出来的时候,也不够炽热,但是这一天,光线热烈地照耀下来,让我感受到了夏天的气氛。我想晒晒太阳。
我刚坐下来,就有一个学生模样的孩子,快步向我走来,微笑着,甚至有些不好意思地将一张大大的宣传单递给我,在我耳边快快地说着什么,周围有些嘈杂,说的什么不很清楚,但传单上的内容是一目了然,是房产广告。广告设计的很专业,楼盘的外型、主入口景观、小区绿地、喷泉、户型剖面图,你想了解的都为你清楚地显示着。传单的另一面,是价钱的事情,从首付到交钱时间的迟早,有各种区别,在活动期间购房更有许多优惠,很细致。传单是用铜版纸印刷的,质感很好,很精致。商家的用心,在这一瞬间让我有些感慨,让我想有所行动,为这样用心做事的人掏出腰包里的钱。的确谁都不容易。但在认真仔细地回忆了我的存折上的数目之后,我又重新淡定下来。
我只是认真地阅读着铜版纸上的内容。在用一个微笑将发传单的孩子送走之后,将那张质地很好的传单垫在了屁股下面,那些金碧辉煌的高楼被我坐在屁股下面,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至少,是感觉不到石板的潮湿了。
在我愉快地拿了第一张传单后,那些散布在广场上,眼睛打量着需要及时给谁送上一张传单的男孩子女孩子,纷纷向我走过来,微笑着将一张张传单递给我,有些还热情地向你介绍起来。我也是微笑着将这些传单一一收下。一会儿时间,拿在手里的传单足有一本杂志那么厚了。发传单的那些孩子,有些是大学毕业后,刚刚步入职场,还稚气未脱,有些是还在上大学的孩子,作为志愿者,参加社会实践的。我的大儿子也刚刚步入职场,走向社会,小儿子还正在大学学习。这些发传单的孩子一个个从我面前走过,腼腆地对我笑一笑,将一个个背影留给我,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孩子。我将那些传单一一阅读。
这时候,人民广场西侧的舞台上,音乐忽然响起,在主持人的一番话语之后,歌声传来。歌声中那熟悉的歌词一下让我兴奋起来,那是小沈阳演唱的《我的好兄弟》,是我非常喜欢的歌曲。我一下站起来,向着那边走去。
偌大的舞台上,一侧站着几位穿着演出服装,显得时尚漂亮的姑娘,她们大概要表演下一个节目,静静地等待着。舞台的中央,只有一个瘦瘦的男孩,穿一身黑西服,手握话筒,目视远方,声音有些嘶哑地在唱:
在你辉煌的时刻
让我为你唱首歌
我的好兄弟
心里有苦你对我说
前方大路一起走
哪怕是河也一起过
苦点累点
又能算什么
在你需要我的时候
我来陪你一起度过
我的好兄弟
心里有苦你对我说
人生难得起起落落
还是要坚强地生活
哭过笑过
至少你还有我
朋友的情谊比天还高比地还辽阔
那些岁月我们一定会记得
……
在五月的阳光里,在人声喧哗的广场上,突然地,我的眼泪,没有出息地夺眶而出。
太阳热热地照在身上,在人流穿梭的广场上,心中很安静,那些喧嚣的声音,仿佛在一个遥远的地方。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