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由固原市文联副主席杨风军主持。分研讨和培训两部分。7月21日上午,来自区内外的编辑和评论家对固原市近年涌现出的青年作家高丽君、李敏、殷高和王武军的散文、小说、诗歌、文学评论作品进行了“把脉”点评。当天下午,《十月》杂志副主编赵兰振和《散文选刊》副主编乔叶分别对小说创作和散文创作中应注意的几个环节进行了专业讲解,并与西海固骨干作家进行了互动交流。7月22日,与会的编辑、评论家在蒙蒙烟雨中参观了古萧关、秦长城和中国作家固原创作生活基地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激励:温情的讲话
一场文学的盛宴就此开场。
研讨会上,固原市人大副主任米超代表固原市委、人大、政府、政协致欢迎辞。这是一个饱含文化元素和人文关怀的致辞。盛夏的七月,在凉爽宜人的美丽山城——固原,米超副主任向与会的各位嘉宾和作家、诗人、评论家介绍了固原悠久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以及西海固文学发展现状和着力打造“红色六盘、绿色固原、避暑胜地”的固原文化品牌,并对西海固作家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他说:固原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在建设“一带一路”进程中有着特殊的历史、人文优势,依托这一优势,加快推进“文化固原”建设,着力打造“西海固文学”品牌,已变得刻不容缓……从“西海固作家群”和“西海固文学”的形成、发展和崛起的进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有更多的文学青年在用心书写着这片热土,他们锲而不舍、薪火相传、勇于担当的创作精神,使“西海固文学”在全区乃至全国产生了持续影响,为建设文化固原提供了精神动力。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的西海固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就是要为大家搭建一个听取各位专家指导、促进学习交流的平台,把西海固文学、西海固的青年作家放置于宁夏乃至全国文学的大背景下去认识,找寻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希望通过这次文学研讨会,通过对本土青年作家作品的分析研讨,总结经验,寻找差距,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创新突破,为在全区全国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而不懈努力,为固原的改革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自治区文联副主席、《朔方》主编哈若蕙听了固原市文联郭宁副主席关于西海固文学发展情况汇报,以及四位青年作家创作情况汇报和与会作家、诗人、评论家对其作品点评之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把西海固文学、西海固作家放在全区和全国文学的大背景下进行比较,虽然西海固文学、西海固作家在宁夏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但要克服自身的局限,放宽视野,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挖掘内涵,不断打磨自己的文字,提升创作技巧,打破地域局限性,实现作家自身的超越和文学创作的新突破。哈若蕙主席的讲话,摒弃了习惯性的“官话”“套话”和“文本话”,把自己融入到作品研讨会的氛围中,结合四位青年作家的作品,深入文本、择段诵读、引经据典、比较分析,充分肯定了他们各自创作中的优点,指出了作品中的不足。尤其是声情并茂地朗诵了王武军诗集《经年的时光》中的《风从四月吹过》这首诗:“六盘山以南,是我的老家/四月的风还有点寒意/羞涩的桃花在瓦亭梁上/拽住我的眼睛。一列火车/缓慢地爬过半山腰//安静而慈悲的阳光/沐浴着万物。在一个/很久没有回到村庄的人心里/四月的风吹过。我的疼痛/从一颗树开始,与土地相拥//此刻,无言的静默/是最好的交融/干裂的风,让我/呼吸着树的呼吸/倾听着草的呢喃//走进四月/积聚心中的重负/被萧关的风/悄然卸下”。诵毕,她动情地说,这就是诗。是一个诗人从家乡的六盘山出发,沐浴着慈悲的阳光,在四月的风里,呼吸着树的呼吸,倾听着草的呢喃;他的疼痛从一颗树开始,与土地相拥。作为一个作家和诗人,就是要写出不同于别人的内心情感和生活体验,有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
感受:内心的独白
这次西海固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重点是对近年来固原市两届“华艺杯”新锐作家奖获得者高丽君、李敏、殷高和王武军的散文、小说、诗歌、文学评论作品进行研讨。虽然每个人只有5分钟的创作情况汇报,他们却用精炼的语言、内心的独白,道出了一个作家、诗人的亲身体验和执着地创作追求。
高丽君在自己的创作谈中说:作为一个年轻的写作者,除了激动,更多的是惶惑。我是从2008年才开始写东西。最初写的都是教育论文,目的很单纯,发论文评职称。真正的写作,是源于中国现代教育网的一次“网校大赛”,学校要争“100强”,我作为“窗口”被推了出去。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就认真地读,努力地写。历时三个月,拿到了全国第8名。
我第一本书《让心灵摇曳如风》20万字,选自写了四年多的博客。由学校出资出版,配发给高中学生作为辅助教材。第二本书《在低处 在云端》,只是想给自己一个交代,去回顾,去展望,去思考,去体味。从最初追求内心关照、唯美意境、华丽语言,到正视现实、回归本真质朴;从云端到低处,从诗意浓浓到烟火尘埃,让我触摸到了丝织品和棉织品不同的质感和温热。
殷高在自己的创作谈中说:我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固原日报》创刊不久,发表了我的三首散文诗。中专学校毕业后,又在《固原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叫《一路相思》小品文,但是此后的二十年因为生活的变故,就再也没有写作。直到2010年,《六盘山》杂志要出原州区作家作品小辑,在朋友们的一再鼓动下,我就把自己一个叫《脸面》的习作投了出去,没想到得到编辑老师的肯定。之后,陆续创作了《馒头馅》《白雨》《天眼》等短篇小说。自己虽然写得少,也写得不好,但我会一直坚持写下去,直到生命结束。
王武军在自己的创作谈中说:文学之于我缘来已久。我最早接触的是“伤痕文学”,后来受西海固文学的影响,在西海固母系家园中,现实的疼痛和呐喊,不仅唤醒了我内心的温情和善良,而且洗涤着我日渐平庸的灵魂。从“伤痕文学”和西海固文学中我感悟到:文学作品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都具有疼痛感和唤醒功能;文学创作要表达的不外乎是一种历史的诉求、人文的诉求、审美的诉求和精神的诉求。正如我在《疼痛与唤醒》评论集中所说的那样:“每一个从苦难中过来的人都知道,只有痛定思痛,才能有所改变,才能从西海固坚硬的生活中凿开一条通往富裕和幸福的道路。”他还说:诗歌是我内心的火山,在沉默中燃烧。这是我的诗观,也是我为诗、为文、为人的准则。诗歌使我感到生活有温情、工作有热情、创作有激情;诗歌使我在社会中修身立命、在自然中陶冶情操、在文字中锻造灵魂;诗歌使我低调做人、安静写作、诗意生活。我不祈求自己的行程能够痛苦地止步,只希望在文学的烛照中一路前行。
李敏在自己的创作谈中说:我想用这些文字来呈现惯常生活中的真实、善意、美丽、爱和感动。这对于我,对于自己周围的人和事,能够建立一种温暖的记忆;我想用这些文字来呈现我所见到的那些来自个体生命的卑微、低贱、隐忍、奋争、守望、伤害以及疼痛,我想让人们从中能感受到生命的欢腾和悲凉。
受益:深度的点评
7月21日上午的研讨会上,宁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著名评论家郎伟,宁夏社科院文化所副所长、著名评论家牛学智,《朔方》副主编、作家张学东,宁夏诗歌学会副会长、诗人、评论家张铎,《共产党人》杂志社编辑、诗人杨建虎,自治区作家协会秘书长闫宏伟等人,分别对西海固四位青年作家作品进行了面对面的点评。
郎伟在评论中说:正是在梳理了新时期以来宁夏文学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经验之后,我们才可能对今天的四位“西海固”作家的创作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我们发现,乡土性依然构成了四位作家创作的最基本的底色。无论是殷高对于城市化浪潮当中乡土社会人生的真实书写,还是王武军对乡村风情的执着歌唱,高丽君、李敏对于童年视野中的乡村人事的叙述,实际上都弥漫着浓浓的“土气息”、“泥滋味”。这种浓郁的乡土气味,是“西海固”文学对于宁夏文学基本底色的最为重要的支撑。其二,四位作家的创作也同样呈现出与现实生活同步的创作特点。殷高小说对于空巢化乡村和动荡的农民内心的描摹,王武军对于乡村古老的生活方式的留恋,两位年轻的女作家对于西北内陆深处乡镇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和心理情感的传神写照,充分表明:“西海固”文学是一种“接地气”的文学,也是一种敢于揭示社会人生真相的文学。
实惠:精彩的讲座
在7月21日下午的培训会上,赵兰振副主编结合西海固作家创作现状,有针对性地指出,在小说创作中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即为什么写作?写什么?怎么写?他说,每个人都要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写作?写作不是为了发表,也不是为了获奖,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记录个人的体验和生命的存在。写什么?当然是写你熟悉的生活,写你独特的体验。这一点西海固作家就做得比较好,都在努力挖掘西海固特有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体验,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资料库。只有打开自己的世界,把局部的东西不断放大,才能成功。怎么样才能写好?小说不能没有故事,但小说不能只有故事。小说的核心是要写真实,真实是小说的灵魂。一个一流的作家可以把假的写成真的,一个二流作家可能把真的写成假的。当然,小说是有技巧的,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小说是用语言创造的一个真实的艺术世界,因此,在小说创作中要慎用方言,尤其是西海固作家,方言太多,就让人摸不着头脑,受众的范围就小了;殊不知,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要让绝大多数人能够读懂,你的作品才能够打出去。
《散文选刊》副主编乔叶说,西海固“土厚水深”,是文学上的一块富地,有许多人仰慕。她以西海固青年作家高丽君和李敏的散文为例,和当前国内外散文创作的大背景作比较,强调一个作家要真诚面对自己的本心,作家应该有自己的立场,不要让公众舆论牵着鼻子走。一要直面现实生活,有自己的道德立场,不要写说教式的文摘类抒情散文;二要选好切入点,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比如说写旅游类散文,那么多人都在游、都在看,你从什么角度切入,才能不同于别人,就有难度了。三要有自己的写作“地盘”,就像西海固作家写西海固一样,都是自己“打”下来的。四要有真实中的虚构,在生活中提炼,在提炼中升华,努力展现生活中的大真、大善、大美,不断拓展自己的写作疆域。
在培训的间隙,西海固骨干作家与赵兰振和乔叶进行了面对面地互动交流,就小说和散文创作中如何克服模式化,打破地域性、局限性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两位专家的精彩讲座,给西海固作家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学创作课。
期冀:殷切的希望
7月22日,与会的编辑、评论家行走在西海固大地上,夏日的细雨倾诉着这方厚土所承载的故事,在清凉、翠绿地诱惑下,他们登上古萧关和秦长城,赵兰振、乔叶、余义林等来自远方的客人感受着固原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他们完全浸润在这块古老土地上的神奇文化中……望着满山的绿,迎着凉爽的夏风,他们都不想回去了。有人开玩笑地说,不回去,好呀,留下来,不出半年,我们固原的《六盘山》杂志就成全国的名刊了。
中午,中共固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彭生选从银川开完会赶回固原,为赵兰振、乔叶、余义林、郎伟等尊贵的客人返程饯行。其间,彭常委和几位老师亲切交谈,就西海固文学发展进行了深入谈讨,并向在场人员赠送了他刚刚出版的长篇小说《越秀峰》。
返程途中,几位客人还参观了固原须弥山。
这次盛会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与会编辑、作家、评论家一致认为,“西海固文学”的发展繁荣,来源于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离不开各级组织的关心支持和各类文学活动的开展。西海固作家普遍有着甘于清贫执着文学创作的精神,他们在自觉与不自觉间追求着一种文学的崇高,表达着一种与人类命运相关的心灵共鸣。在他们的笔下,不仅寄托着自己的梦想,更多的是描述西海固人在与环境抗争、与灾难抗争中表现出来的坚韧、乐观、豁达、向上的精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现象。
从目前西海固作家的文学创作以及这次研讨会研讨的四位青年作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西海固作家对西海固传统文学精神的坚守;同时,也看出“西海固文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赵兰振、乔叶、余义林、郎伟等编辑、作家和评论家精准地指出:“西海固文学”既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亦受到作家主观方面的影响,尽管文学创作队伍比较整齐,创作数量较多,作品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着差距。一方面,由于受地域环境的限制,社会经济欠发达,创作信息也相对闭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作家的创作眼界。另一方面,由于受信息、视野、阅读范围的限制,西海固作家固守一隅,缺乏对外界文学信息的有效吸收与接纳,大多数作家没有积极主动地去拓展自己的眼界和艺术视野,因而导致西海固文学题材不够广泛、手法不够新颖,艺术水准也不能很快提高。因此,西海固作家的当务之急是主动拓展自己的眼界和艺术视野,多读经典,将经典的思想和艺术能量转化为自身的创造力,“选材要严、开拓要深(鲁迅语)”,用世界性的眼光来写作,就会不断提高西海固作家的整体创作水平。
虽然这次“西海固青年作家作品研讨暨骨干作家培训会”已经结束,但盛夏的余热还远未散去,浓郁的文学之香浸润着西海固的土地。米超、哈若蕙温情的讲话,西海固作家心灵的独白,各位编辑、评论家的“把脉”点评和精彩讲座,犹在耳边回响。从这次研讨会上,我们看到了自治区文联、作协,固原市委、政府对“西海固文学”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也看到了来自区内外知名编辑、评论家对“西海固文学”的关注和高度评价;感受到了他们对“西海固文学”的发展和西海固作家的殷切希望。这次文学的盛会,为西海固文学的明天预设了一份值得期待的蓝图——文学之花必将在西海固盛开。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