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路径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9619
■柴玲玲/山东协和学院

一、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内涵分析

(一)“人性论”的德育理论基础

在关于人性这个问题,孔子、孟子主张“性善论”,《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关于“性善论”的诠释。他们认为人生下来都是向善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但是如果有人逼着你做坏事你也会变坏,因此,他们也同样指出了后天的环境、道德教育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孔孟持不同观点的荀子主张“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在荀子看来,人天生就是恶的,所谓的圣人都是通过后天的教育结果。综合上述观点,虽然孔孟和荀子在人是否善恶方面意见向佐,但最终他们都强调人性具有可塑性,君子、圣人都离不来后天的教育,这就为德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落”,为了让大部分平民都能接受教育,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教育观念源于他的“性本善”思想,孔子认为,人生下来是无差别的,是后天的环境造成了人千差万别,因此,孔子特别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对象上,孔子认为所有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打破等级、地域的限定,只要想在自身的修养上有所追求的人都应该接受很好的教育。在教育功能上,孔子认为“有教无类”的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出大量定国安邦的人才,更重要的是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最终为“德治”政治服务。

(三)塑造“理想人格”

孔子眼中的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大致涵义是:孔子认为,君子有九种用心思考的事,一是看的明确,听得清楚,脸色要温和,容貌要谦虚恭敬,言语要忠厚陈恳,做事要认真,有疑惑要求救,生气的时候要想到后果,遇见有利益可取时要想想是否合乎义理。

  孟子的理想人格是“大丈夫”,孟子曾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荀子推崇“隆礼重法”的理想人格范式,并根据守礼的程度将理想人格划分为圣人、君子、士人,追求“圣人”理想人格作为人生最终目标。三个代表人物都强调加强自身内在道德素养的培养和人格的自我完善。

二、先秦儒家德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一)取得的成效

高校一直将立德树人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为此,各大高校不断壮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使得更多的人投入到增强传统文化宣传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同时,高校特别重视组建团队专门研究儒家经典,探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另外,各大高校团组织、党组织也及其重视这个工作,开拓了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儒家思想的渠道,提升了学生的人文情怀。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参与其中,专著、期刊如雨后春笋,呈现朝气蓬勃之像。

(二)存在的问题

1、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德育素养有待提高

  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重要的角色地位,同时,他们还要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工作,工作负担承重。从他们自身的德育素质来看,有些缺乏学生工作经验,有些缺乏系统德育培训,都难于解决学生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因此,要求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完成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大学生自身文化积淀薄弱

  大学生所接受的传统道德理论知识都是被动式、带有功利式的,这些都是学生为获得学分,成为评优评奖的重要跳板,很难真正沉淀下来思考问题,将知识内化。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学生依然我行我素,自公共场合随地吐痰、大声喧哗,道德实践变成了虚无之事。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塑性差

  在新时代高校中,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塑造。除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等等,更应重视对校园文化氛围的渲染。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学习知识的表面,应加强对知识内化、运用上。

三、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很强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首先,教师要不断修身。先秦圣人们都特别注重自身人格的修养,以自身贵重的人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以身作则,作为思政课教师,个人道德修养应摆在第一位,做到知行合一、言出必行,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其次,教师要有人格魅力。孟子说:“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要做到良师益友需要不断的磨练。日常生活学习中,特别在与学生沟通中,言语要温和,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以理服人,更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情育人。最后,教师应持终生学习理念。先秦儒家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外来文化的不断侵蚀,对待一些问题表现冷漠,对待一些事情表现过于偏激,这就对我们思政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有效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如何就一些敏感热点问题进行良性的引导。就目前而言,随着学术界关于儒家德育思想的研究,可以看出古代无论是德育、礼育源远流长,其内在原因在哪?值得我们深思。因此,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先秦儒家思想是值得我们思政教师深挖其本质内涵,将其运用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是未来思政课程的出路。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儒家德育文化的传承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大学生应主动加入到学习儒家经典著作中来。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加之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意志不坚定。先秦儒家倡导的思想在发展演变中,始终强调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资利益的重要性。传统的义利之辨、理欲之辩,其核心和本质是公私之辩。“公义胜私欲”是其根本要求,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义、见利思义、见义勇为。这些理念的传承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十分必要,儒家德育思想的传承,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自身修养的提高,同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自信,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另外,经典阅读也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加强校园儒家德育文化建设

除了阅读先秦经典著作,高校大学生普遍思维活跃、创造性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高校应定期举办一些德育文化活动,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对儒家经典内化,加深对儒家经典文化的认知。为此,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当面进行着手:首先,开展丰富的文化育人品牌项目,利用特定的节日举办儒家德育文艺汇演、德育文化主题演讲比赛、诗歌朗诵等。在活动中提升对儒家德育思想的再认识,潜移默化中起到修身的作用。其次,发挥社团作用,鼓励相关社团开展相应活动。高校中社团作为沟通生生之间最重要的桥梁,在校园文化氛围的创建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基于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各社团可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儒家经典著作开展系列活动,旨在创建氛围,提升大学生对于儒家德育思想的思考。最后,依托地方特色,增强大学生对乡土特色文化的了解,培养大家的家国情怀。中化文化源远流长,地区文化各异,高校可以根据地处地区,依托地方特色,将儒家德育与乡土文化融合在一起,增强大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为家乡建设贡力量的责任感。

  为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引路人,思政教师应注重自我修身、加强教师人格魅力、保持终身学习心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整体素质。作为学生而言,应主动参与到德育教育中,在日常生活中,继承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在高校中,通过开展系列活动,营造文化氛围。通过教师、个人、学校三方通力合作,才能不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并赋予其时代内涵,思政教育最终达成“立德树人”的目的,高校不断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