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道德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扮演着教化的角色,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和价值观导向作用。伦理道德建设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进步的必不可少的助推器。乡村伦理道德建设作为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范畴,一直是我国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道德是人的道德、人类社会的道德,只有强化了人的伦理道德教育,才有助于新时代乡村的道德建设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进而构建起新型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同时,加强新时代乡村伦理道德建设并不是随意的、盲目的,它必须与我国的整体国情相适应,必须符合新时代乡村发展的现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的伦理道德建设之路。
一、伦理道德的理论概述
(一)伦理与道德
(1)伦理。伦理一词起源于古希腊文,原义是风俗、习俗、性格等。“伦”、“理”两字在我国古代很早的适合就出现了,经过历史的发展,“伦”、“理”两字合用意为人伦之理。也就是说,伦理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2)道德。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意为风俗、习惯、性格等,后来又指社会生活的道德风尚和人们的道德个性。“道”、“德”两字在我国古籍上最初为两个单独的概念,而后荀子将“道”、“德”合并为一个概念,意思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质、道德境界和调节人与人之关系间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二)伦理道德的功能
道德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一致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变化,人类社会的历史条件也在不断变化,道德的发展也展现了其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特征,但其功能是具有稳定性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调节功能。调节功能是道德最为重要的功能,它是指通过评价、沟通等多种调节手段,引导人们逐步走向自律,以达到协调和维护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能力。道德调节可以作为法律调节的补充,弥补法律调节的短板,进而促进社会秩序的长治久安。
(2)教育功能。道德可以通过命令、指导、示范等方式和途径,引导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重新塑造人们的道德观,把外在的道德知识变为内在的道德修养,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3)激励功能。道德具有激发人们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人们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功能。
二、新时代加强乡村伦理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伦理道德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当伦理道德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时,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它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新时代,只有加强乡村伦理道德建设,才能构建新型的乡村伦理道德体系,引导村民树立勤俭、诚信、拼搏等优秀道德品质,弘扬新时代乡村文明新风尚,逐步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的必然要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良好的乡村伦理道德氛围,有利于引导人民群众向善向美、弘扬正能量。加强乡村伦理道德建设,可以引导人们去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美好生活。通过加强新时代乡村伦理道德建设,有助于全国人们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以高昂的、积极的精神态度去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定的信念和共同的思想基础。(三)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中华民族向来重视伦理道德的建设,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伦理道德体系,筑起了一座延绵不断的精神长城,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然屹立不倒的精神给养。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面。在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很大。因而,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就是继续深化和加强乡村伦理道德建设,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秉持正确的自然观、理性对待社会,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关系之间的和谐相处。三、新时代乡村伦理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我国在多方面、多领域都处于改革的深水区,面临着复杂多样的新问题。尤其在经济实力薄弱的乡村,其伦理道德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财富伦理异化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使当下乡村人民的财富观发生了异化。市场经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给人民追求财富的行为方式、思想态度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再加上农村和城市的贫富差距日渐明显,乡村人民对财富的追求不断充满盲目性,兴起以金钱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使原有的财富道德观发生异化。比如,一些人的消费水平显著高于个人的实际收入水平,是典型的非理性行为和异化消费行为;还有一些人为谋求不错的、丰厚的经济收入,选择了一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二)环境伦理道德的忽略
一方面,我国农村的管理机制尚不完善,行政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过多关注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环境的长远利益,进而弱化了村民的环境伦理道德;另一方面,我国社会正处于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对以往存在的众多环境问题正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阶段,对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有效的监察体系和管理举措,没有进一步充分调动全国乡村对生态环境的绝对重视,有待于建构完整的、系统的环境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四、新时代实现乡村伦理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
乡村伦理道德建设是乡村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乡村精神脱贫的重要举措。针对目前我国乡村伦理道德所存在是的问题,我们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有效举措:(一)加快乡村经济发展,为乡村伦理道德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造。加强乡村经济发展,拓宽村民收入的途径和方式,增强乡村整体经济实力,使村民的物质生活得到绝对化夫的保障,进而引导农民逐步提高个人的综合道德素质,为新时代乡村伦理道德建设放奠定物质基础。(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伦理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营造良好的乡村伦理道德文化氛围,需要从个人教育和整体村社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重视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的培育,提高村民个人的思想觉悟、思维方式和眼界。通过宣传教育、法律约束、制度监督等方式去逐步改变农民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道德素养。同时,更要重视乡村新生力量的青少年的教育和乡村师资力量的建设,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和健全制度等方式去保障青少年都接受到良好素质教育的权利,为改善乡村整体伦理道德和文化的建设做出长远的铺垫。另一方面,完善乡村基础文化设施,为村民提供良好的、固定的、健全的文化场所,以改善村民之间、邻里之间不断生疏的现状。同时,村里也可以定期举行丰富的文化活动,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模范人物的事迹,教化和引导村民树立新型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观,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围。(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乡村伦理道德建设提供思想指导
只有加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生活良好风气的形成做好方向指标,才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公民自觉提高自身的伦理道德素养。乡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薄弱区,必须加大宣传道德伦理知识的力度,加强在全社会、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向标,逐步在全社会营造起重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良好氛围,促进乡村伦理道德建设。(四)健全乡村法律体系,为乡村伦理道德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伦理道德的规范需要经历一个由他律走向自律、由外在的要求转化为主体自身的意志约束的过程。通过乡村法律体系对个体行为的强制性约束,可以弥补道德教育的不足,促进个体自觉学习和接受新时代伦理道德的新思想,督促村民主动去了解国家法制,主动适应新时代的伦理道德思想的要求。(五)培养优秀乡村干部,为乡村伦理道德建设提供典型模范
农村基层干部是推行国家政策在乡村有效实施和引导村民自觉履行国家政策的中间桥梁。基层乡村自治组织的战斗力取决于是否拥有德才兼备的乡村干部。在乡村伦理道德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培养一批批优秀的、能起到带头模范的乡村干部,带领村民自觉学习新时代的伦理道德思想,为乡村伦理道德的建设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总之,伦理道德建设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基础,是凝聚力量、集中办大事的关键。新时代,加强乡村伦理道德建设,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支柱。加强乡村伦理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性的任务,需要一代代的中国人认真去完成每一次的接棒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