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口语非流利与口语成绩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20177
仲 妍/南京工业大学

一、研究背景

非流利性是自然言语产出的重要特征之一。非流利产出的主要表现形式为非流利停顿、非流利重复、非流利填充语和自我修正(马冬梅,2012)。鉴于非流利在自然言语产出中的重要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非流利的定义及分类,如Fromkin(1993)、Shriberg(1994)、Bell(2000)、马冬梅(2012);(2)二语非流利形式研究,如Wood(2001)研究表明,本族语者与流利二语学习者的停顿大多在句末及分局边界,而非流利学习者大多在句内;陈浩(2013)研究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中出现的填充语类型。在这些研究中,有的揭示了非流利现象与学习者语言水平的关系,如Kormos(2000)研究表明,不同语言水平的学习者在自我修正的频率和类型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缪海燕(2009)研究发现,停顿频率、停顿时长与语言水平成反比。那么非流利现象是否会对口语成绩产生影响?目前的研究中很少涉及这一问题。因此,本文将探讨非流利与口语成绩之间的交互关系,验证口语非流利现象对口语成绩是否具有预测作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被试为40名国内某高校德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高年级学生相较于低年级学生,对语言的掌握情况更好,因此更符合本研究的需要,以完成相应的口语表达任务。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

笔者首先参照歌德B1考试标准对被试学生进行了口语测试。每名学生在开始前随机抽取试题,随后有5分钟准备时间,可以书写提纲。测试中全程录音,测试结束后笔者将录音内容转写成文本,保留口语中的非流利语言形式。本研究收集到的语料音频共119分11秒,转写后的文本共计9147词,44129个字符数(不计空格)。

  由两名德语专业的研究生对口语测试的录音按照B1考试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评分信度经过检验为0.851,可靠性较高。最终口语成绩取平均值。

  笔者根据非流利的定义及分类,从频率、类型两个方面入手,对语料中的非流利现象进行人工检索、标注、统计。统计中所有数据将换算成标准化频率,即每百个有效词中的比例。

三、结果与讨论

结构方程模型是“用来检验观测变量和潜在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韩宝成,2006),它整合了因素分析与路径分析两种统计方法。本研究中存在五个潜在变量:口语成绩、非流利重复、非流利停顿、非流利填充、自我修正。其中口语成绩潜变量包含五个观测变量,分别为完成度、衔接、结构、词汇、语音语调;非流利重复的观测变量为音节重复、单词重复、多词重复;非流利填充的观测变量为准词汇填充、词汇填充、拖音;非流利停顿的观测变量为词汇性停顿、形态性停顿、计划性停顿;自我修正的观测变量为替换、删除、插入。

  首先笔者利用SPSS 26.0软件对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成绩与重复在0.01级别为显著负相关,与自我修正在0.05级别为显著负相关,而与停顿、填充相关度较低。停顿与重复具有显著正相关,重复还与自我修正具有显著正相关,并且填充与自我修正也具有显著正相关。除此之外的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或相关性不强,未达到0.01级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

  为了进一步探讨非流利现象与口语成绩之间的关系,以及非流利对口语成绩的预测力。笔者以非流利各类型作为自变量,口语成绩作为因变量,利用AMOS 23.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导入所有相关数据(本研究的数据中不包含缺失值),使用最大似然估计进行模型运算,并对输出结果做标准化处理。模型运算结束后获取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并对模型进行修正,形成最终的结构模型及路径分析。在此过程中,由于口语成绩到语音语调这一路径显著性较低,且从实际情况来看,几乎所有被试在语音语调这一项都得到了满分,所以笔者删除了这一观测变量。

  经过修正后的模型的评价指标:卡方自由度比CMIN/DF为1.231,小于2;显著性水平P值为0.064,大于0.05;平均概似平方根系数RMSEA为0.077,小于0.08;比较拟合指数CFI为0.923,大于0.90。由于口语实证研究的要求大,难度高,因此本研究没有采用统计意义上的大样本,这可能会对模型的运算以及最后的结果产生影响,没能达到最佳的拟合度,然而综合上述拟合指标及拟合指数来看,该模型拟合度尚可,可以接受。

  研究结果显示,非流利重复对口语成绩产生直接影响,且为负面影响,而非流利停顿、非流利填充、自我修正则对口语成绩不具有显著性的直接影响。非流利重复的频率越低,口语表现越好,相应的口语成绩越高。过多的非流利重复会破坏口语表达的连贯性,输出过多无意义的信息,造成听者的不解或误解,直接导致口语成绩中衔接这一评分过低。音节重复的频率与词汇项的得分密切相关。被试在对产出的单词不熟悉或不确定时,常常发生音节重复的现象。这说明在不改变说话内容的情况下,学生也应该注意语言表达的形式,有意识地减少非流利的情况,可以适当地提高口语成绩。

  自我修正与口语成绩的相关系数不高,只达到了0.05级别的显著性,在模型参数估计结果中,路径系数未达到显著性,因此自我修正对口语成绩的直接影响力微弱。自我修正本身并不会对成绩产生影响,然而当被试反复进行修正,或多次修正仍未产出正确的表达,随之而引起的停顿、重复就会破坏整体的连贯性、流畅性,导致扣分的情况。

  从非流利各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看,停顿仅与重复之间具有较强的双向正相关性,其路径系数具有显著意义。也就是说,停顿的频率越高,重复的频率相应也高,反之亦然。除此之外,重复与填充和自我修正也具有较强的双向影响,均为正向,路径系数分别为0.60和0.67。可以说重复在停顿、填充、自我修正与口语成绩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这三项非流利虽然没有直接对口语成绩产生影响,但由于修正、停顿、填充导致的重复却会使得成绩受到影响。自我修正与填充之间也存在双向直接影响,其路径系数为0.81,具有显著意义。实际情况中,被试在进行自我修正的同时也常会出现填充的情况,使用准词汇填充词来赢得更多的思考时间,或对听话者作出提示,因此,填充与自我修正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从因子载荷值来看,单词重复(0.79)对非流利重复的解释力最大,多词重复(0.60)次之,音节重复(0.48)最低。单词重复在非流利重复中的占比最高。替换和删除对自我修正的解释力最大,分别为0.85和0.86。填充到准词汇填充这一路径的载荷值达到了0.96,在填充的情况中,准词汇填充占到了绝大多数,而词汇填充和拖音则更多受到个人说话习惯影响,基本属于个人现象,并未普遍存在。在停顿到词汇性停顿、形态性停顿、计划性停顿的三条路径中,载荷值相当,计划性停顿略高,也符合实际情况,被试学生所产生的非流利停顿大多是为了思考该说什么或该怎么说而引起的,常发生在句首、分句或句与句之间,属于在线计划导致的停顿。

四、结语

本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口语非流利各类型与口语成绩之间的交互关系,验证了部分口语非流利现象对口语成绩具有预测作用。研究发现:非流利重复对口语成绩具有较强的预测力,重复的频率越低,口语成绩越高。而非流利停顿、非流利填充、自我修正则对口语成绩不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重复在这之间起到中介效应。重复与填充、停顿、自我修正具有较强的双向正面影响。填充与自我修正也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德语学习者首先应进一步提高语言基本功,减少口语表达中的非流利现象,提高口语流利程度。尽管非流利也承担了部分交际作用,被试使用重复、填充等策略来缓解眼语计划构建和词汇检索的认知负荷,在口语表达中,还是应该注意此类交际策略等使用,有意识地避免非流利现象,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德语教学中,教师应提醒学生不能在语言间随意的使用非流利策略,提高口语流利度。在日常教学中多创造语言互动产出的条件、增加德语使用的机会,让学生多练习德语口语,提高自动化程度。最后,教师可以开展系列活动,阐明非流利现象对口语成绩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对于德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本研究存在样本量偏小的不足。在未来的研究中,笔者将会弥补不足,以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