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心”学习社概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伴随着国外各种思潮的传入,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日趋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思想政理论教育活动更加显得尤为重要。“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高校除开设必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外,还会组建相关的理论社团,在课余时间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社团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一)“初心”学习社简介
在充分考虑到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活动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河南省某高校由校党委宣传部牵头,研工部,研究生院,校团委协调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力支持与引导下,于2017年成立大学生思想理论社团“初心”学习社,致力于培养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宣讲活动为主要途径的社团力量。“初心”学习社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校研究生和各二级学院10个思想理论类本科社团负责人(覆盖全部二级学院)组成。社团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主要任务,以贯彻“立德树人”教育观为着眼点,以提升广大学子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为目的,以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力量为基础,广泛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活动。“初心”学习社为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在学校思想政治引领领域的重要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的指导,通过“确定主题、集体备课、理论试讲、开展宣讲、反馈总结、定期汇报”等一系列过程,开展理论宣讲活动。
(二)“初心”学习社工作实效
“初心”学习社自2017年成立以来,面向全校学生进行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活动,截止2019年12月底,“初心”学习社分别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7·2重要讲话和团的十八大精神”、“学党的创新理论,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聚焦全国两会,学习贯彻两会精神”、“学习习近平考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为中原更加出彩贡献青春力量”等一系列主题进行理论宣讲,并取得圆满成功。共开展集中学习12次,理论试讲9次,总结汇报4场,理论宣讲活动百余场,覆盖12000余人。除组织理论宣讲以外,“初心”学习社还十分注重成员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促进成员的综合发展。理论知识的学习上,结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特点,寻找社团特色与学科特色的契合之处,成立“理论”小分队,专门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授课,重点培养宣讲成员的理论水平,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时,通过宣讲社团成员成为校园中先进思想的受益者和传播者,利用“初心”学习社之一宣讲平台以点带面,积极扩大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提升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质量与水平。
二、社团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契合度分析
从教育目标和实践功能而言,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理论社团开展的社团活动都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为国家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二者目标的一致性,也为二者融合性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可能。(一)二者教学目标与实践功能的一致性
如何增加思政课的吸引力,提高思政课抬头率,将思政课打造成一门受学生喜爱的课程是当前国内各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要方面。而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开展中普遍受到学生欢迎,取得良好效益,成为思政课改革一项重要途径。思政课实践教学包含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课外实践是思政课理论的延伸,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在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中理解理论内容,使抽象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大学生。高校成立理论社团的初衷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功能完全契合。理论社团主要以开展各类活动为依据实施素质教育,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初心”学习社开展理论宣讲为例,宣讲员首先经过培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课余时间认真准备宣讲稿,学深悟透所需宣讲的内容,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面向全校学生进行宣讲。社团成员成为校园中先进思想的受益者和传播者,借助理论宣讲这一平台以点带面,积极扩大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提升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质量与水平,达到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升的目的。
(二)理论与实践的互补性
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着理论社团缺乏理论性指导,理论性水平不高等问题,同时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也受平台的影响难以大规模开展。理论社团具有实践性优点、思政课具有理论性优势,如果二者能进行融合性发展,互为补充,将扬长避短,互为对方添砖加瓦,形成巨大“合力”。参照“初心”学习社的宣讲过程,正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老师的专业性指导,通过培训使宣讲人员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精神实质和发展脉络,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以及情感认同,自觉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宣讲也让更多学生深刻接触并理解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正是因为合理地将理论社团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让二者之间产生了重要的“合力”,为理论社团提升理论水平,又使思政课告别传统“说教式”教育,实现了双赢的目的。三、理论社团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合性发展路径探析
在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社团建设之间的关系基础上,充分运用二者之间统一性和互补性关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二者的融合性发展,将理论社团打造成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平台,创造出二者之间最大的“合力”。这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涉及广泛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协调各方,共同努力。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从学校管理层方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协调各部门共同努力。针对社团管理,主管部门需加强对理论社团的重视程度,提升对理论社团的领导和服务意识,从政策和经费等方面支持理论社团的发展,同时还需建立健全科学的保障制度和激励机制,保持社团的科学运行和活力,例如鼓励思政课教师担任社团导师,并将其纳入考核,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另外健全管理制度和督导机制,加强对理论社团的管理,正确引导社团结合时政热点开展社团活动。
第二,加强社团科学性、专业性建设,“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党的政策和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凝聚最为广泛的思想共识,构筑最为坚实的精神支撑,形成多方联动、相互配合的强大合力。因此,理论社团在自身建设中,仍需自觉秉持大宣传的工作理念,致力于构建组织协调、分工负责、多方力量积极参与的大宣传格局,增强理论宣传的系统性、协同性。着力强化理论研究与宣传队伍建设,壮大宣讲团力量、提升理论阵地质量,紧紧围绕“抓特色、出精品”目标,以“咬定青山不放松”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决心,持之以恒地打磨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理论学习精品项目。积极促进社团活动成果转化和推广,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推广宣传;完善内部交流机制,加强不同社团之间的学习交流,不断吸取其他优秀社团发展的经验;其次积极“走出去”,加强校际间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加强彼此联系,推动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第三,将理论社团打造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要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对理论社团的理解,在实践教学中能充分与理论社团合作,合理安排授课学生与社团对接,共同举办实践活动,建立课外实践渠道;还可考虑将参加社团活动纳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学分认定之中,以便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积极打造理论社团实践平台,促进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融合性发展,让二者互为补充,携手并进,逐步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多赢目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