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治国理政的精神支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征程中创造、积累的历史财富与文化资源。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共同创造的。红色文化蕴含的坚定理想信念,承载的崇高革命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弘扬和发展红色文化。2018年3月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讨论时提出:“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育人工作实践的重要遵循。
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的时代意义
文化的作用主要是直接影响人的精神风貌和精神创造的能力,影响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换言之,文化对教育所产生的最深层的影响是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由此产生的行为方式。因此从教育的角度,不仅要筛选出优秀文化,更要将其分门别类并通过教育使之得以传承发扬,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红色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也是一代代共产党人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实记录和阶段性成果。红色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中的“核心文化基因”,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当前高等学校开展育人工作的宝贵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牢记历史使命、实践坚守教育初心提供强大的信仰支撑。1921年嘉兴南湖,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并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落脚点正取决于能否坚守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守党和人民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
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育人实践不畏艰难、勇于创新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在当前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全国各地掀起了新一轮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的高潮。对于各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而言,如何加强自身内涵式建设、提升综合竞争力,如何使自身极具特色并融入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关乎存亡的大事。而目前来看,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诸如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资源缺乏、高水平师资力量薄弱、学科建设特色不明显等问题,亟需从“长征不怕远征难”的革命精神中吸取力量。
红色文化资源为增强教育实效性,培育时代新人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目前高校思政类课程弊端明显,教育效果差强人意。在这样的背景下,将红色文化引入课堂,通过讲好红色故事的方式,可以大大提升育人效果。红色文化中所承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既蕴含着浓郁的思想性和文化性,又具备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特别是其特有的鲜活的人物、事件、场景、物品的存在形态,能够极大的丰富高校育人实践的教育资源。在日常的育人实践工作开展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文化资源寻访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穿越时空,追寻革命先辈足迹,领略红色文化精髓,在情景化的现实体验中受震撼、得洗礼,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自信。
红色文化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主流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最稳定的、持久的、正义的、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观念体系和意义系统。毋庸置疑,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人民信仰和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但是,受到网络信息技术及新媒体的传播等方面的挑战,非学校教育的影响正在逐渐增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积极引导青少年准确感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红色文化势在必行。
二、胶东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的客观要求
胶东根据地是山东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根据地。周恩来曾经讲过到:“胶东地区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很大。”在风起云涌的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带领胶东人民群众,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创造了灿烂夺目的胶东红色文化。曲春杰教授在《胶东革命武装斗争及其历史贡献》一文中提到:“一一·四”暴动与中国工农红军昆嵛山游击队,天福山起义与雷神庙战斗,抗日根据地与人民战争的地雷战,胶东保卫战与长山岛战役,胶东革命武装斗争可谓是波澜壮阔。胶东革命武装斗争铸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主力,占全国现有 18 个集团军的六分之一(32军在1950年撤销)。胶东子弟兵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在革命战争中共歼敌 75 万余人,其中抗日战争时期歼敌 14.6 万余人,解放战争歼敌 58.5 万人,抗美援朝歼敌 2.1万人。”植根在胶东大地上的红色因子,为胶东地区的高校育人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史实史料,是高校育人实践丰富教育内容、延展教育空间的强大资源宝库。充分利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红色文化资源,延展高校育人空间,提升高校育人实效。长期以来,胶东地区高校和研究机构对胶东红色文化进行了梳理和探讨,推动了胶东红色文化的研究。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承工作,全国掀起红色文化建设和宣传热潮。以烟台地区为例,相关部门牵头成立了“胶东红色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做出了“打造胶东红色文化龙头城市”、“打造成全省一流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决策部署,将胶东红色文化研究推向了高潮。一方面,“胶东革命的历史性贡献研究”、“新媒体时代胶东红色文化传播策略研究”等一批红色文化专题研究得以立项,发表了一些高水平的学术文章。另一方面,各类革命纪念场馆的红色文化传播载体作用被深入挖掘提升。例如,位于山东烟台市的胶东革命纪念馆,展馆将陈列内容划分为“英雄胶东”、“奋发图强”、“走向辉煌”三个篇章,全景展现了近代以来胶东地区由衰落到重生再到繁荣富强的恢弘历史进程,真实生动的呈现了胶东革命历史。据统计,胶东革命纪念馆作为烟台地区党性教育基地的主体馆,自2014年以来共完成各类培训任务约1170次,培训学员6万余人次。这其中就包含了烟台大学、鲁东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等驻烟高校的师生党员。可以肯定地说,为驻烟高校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和内容,在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和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主题学习教育等党内教育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胶东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的实现路径
文化对于教育最为直接的作用是深入到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可称之为“学校亚文化”。学校亚文化中最基本的构成是学校课程里所包含的文化产品。学校教育会根据教育目的从教育总体中选择合适的部分进行加工,组成学校的课程体系。红色文化作为近当代社会文化中的精华,既有民族性又有共同性,既有时代性又有理论性,既有理论性又有实用性的特点。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才能发挥红色文化的最大育人功能。第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类课程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课程,担负着史实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红色文化资源与这类思想政治教育主干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课程教学中,授课教师应遵循选择性、计划性和真实性原则,并大胆探索、改良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干课程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第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2019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加强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坚持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深度融合。以烟台大学为例,学校组织开展了“烟台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专项立项”,评选出了“大数据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探索研究”、“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功能研究与实践”等26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取得了很好的实践育人效果。
第三,深入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对于红色文化的挖掘,应本着区域性和易接触的原则,深入挖掘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着重选取与本地区紧密相关的革命人物和革命历史,以及相关的影视、音乐、喜剧等素材;重点选择能让学生接触得到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本地的革命展览馆、烈士纪念馆等等。十八大以来,国家和相关部门给予了红色文化更多的关注和倾斜,胶东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得到了更好的挖掘、凝练。这为高校的育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库。
第四,红色文化资源与校风建设相结合。校风是高校独有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是每一所高校的魂。每一所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创造、形成了“学校自生文化”。学校风气的好坏,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红色文化与校风建设相结合,是实现高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