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让“诗意和远方”成为现实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7379
■徐晓波

  28美元建起小木屋,做自己爱做的事

  175年前的1845年3月底的一天,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一个28岁、名叫亨利·戴维·梭罗的男人,带着一把向别人借来的斧头,孤身一人来到了城郊瓦尔登湖畔的森林里。

  3个月后,他在这里一共花了28美元建起了一个小木屋。7月4日,美国独立日。他“开始昼夜居住在这里”。

  他在木屋周围开出地块,种豆子、马铃薯、玉米等作物。

  他用0.27美元来安排一周的生活,用6个星期的时间去赚取一年的费用。其余的46个星期,他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他在这里观察四季变幻的自然界,观察植物和动物。他在森林里穿行,在湖上垂钓泛舟,和鸟兽为邻,也和来往的客人和镇上的人们交往。

  他在这里阅读、思考、写作。

  两年两个月又两天后,他带着两部书稿离开了自己建造的小木屋。两年后的1849年,两部书稿中一部名为《康科德及梅里马克河一周》出版了。这本印了1000册书,售出不到300本。

  而另一部书稿,一直到他离开小屋9年后的1854年,才由波士顿的一家出版公司冒着亏本的风险,于8月份勉强出版。

  这本书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瓦尔登湖》。

  倍遭冷遇的杰作

  《瓦尔登湖》并未在当时的美国引起多大的反响,且被认为是模仿之作和乏味之书而受到冷遇,出版商花了5年时间里才卖完初版的2000册书。

  《瓦尔登湖》出版8年后,梭罗因肺病去世,年仅44岁。

  艾默生在梭罗的葬礼上说:“美国还没有知道——至少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它失去了一位多么伟大的国民。”

  直到梭罗去世多年后,他的这本散文集才逐渐受到关注。

  他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在美国,《瓦尔登湖》现在已有两百多个版本,并被译成40多种文字。它被认为是超验主义哲学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的杰作。它与《圣经》一起,被美国国家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心灵的二十五本书”。1985年,美国评选“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瓦尔登湖》名列首位。

  在书中被他描述为极其遥远而偏僻的中国,也出版了几十个不同版本的《瓦尔登湖》。电子书也遍布网络。

  看看豆瓣和知乎,会发现无数的人在谈论《瓦尔登湖》。甚至清华大学新生录取通知,也附上这本书和校长的推荐文字。央视“朗读者”栏目开办的第二期,便向观众诵读了《瓦尔登湖》。

  静谧的雪夜,再次拿起这本书

  《瓦尔登湖》究竟写了什么,让一个异国人近200年前写的自己一段短暂生活的散文集,在今天的中国受到如此热捧?

  因为喜欢文学,大学时代的笔者就读了列为美国文学经典、由诗人徐迟翻译的《瓦尔登湖》。初读以为,这不过是一本反对物质生活,倡导避世隐居、远离社会、放弃现代文明的书。梭罗从食物、衣物、住宅、土地、劳作、社交等方面,通过自己的经历、观察和思考,来表明人并不需要更多的物质、更多的劳作和更多的社会交往活动,就可以过上悠然自得的生活。

  而且,不知是作者还是译者的原因,这本书文字并不好读。加上数量不少的引经据典和动植物方面知识,没有一定的耐心实难看完。只是在后来断断续续阅读中,小农君才逐步感受到它的价值和魅力。

  去年疫情肆虐之时,笔者离开了被梭罗称之为“几百万人一起孤独地生活的地方”的城市,来到故乡的山居“原乡居”。在一个静谧的雪夜,再次拿起了这本书。

  终于明白,《瓦尔登湖》是一本探寻在现代生活环境里,让个人“诗意和远方”的生活方式成为可能的书。

  回到自然,成为自己,成为诗意栖居于世的人

  梭罗在瓦尔登湖两年多的生活,其实是一种实验性的生活。他要看看,人在最低限度的物质条件下,诗意栖居的生活究竟是否可能。

  “我们的生活已被琐碎事儿消耗掉了。”“在这惊涛骇浪的文明生活的大海中,一个人想要生存,就得对如此这般的乌云密布、暴风骤雨、河流险滩、一千零一件事通通要考虑到。”“我们为什么要生活得如此匆忙,如此浪费生命呢?”

  这是现代人生活中面对的普遍问题。

  作为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梭罗说,“做一个哲学家,不仅要有奥博的思想,……而且还要……按照智慧的要求,过一种简朴、独立、豁达大度与富有信心的生活。不仅要从理论上,而且还要在实践中,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我确信,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谋生,只要生活得简朴和智慧,并不是一件苦事,而是一种消遣。”

  简朴!简朴!简朴!这是梭罗反复强调的。他认为简朴的人,在获得“生活必需品之后,就不会再要那些剩余品,而要选择另外的东西了;那就是说,要摆脱卑微的劳动,开始度假,亲历生活中的奇遇”。

  通过自己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实验,梭罗告诉我们,在极简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个人完全可以过上一种诗意审美、精神丰富、自由自在的生活,实行超验主义的“成为你自己”的宗旨。

  搭建木屋耗费了3个月的时间和购买木料所必须的一点金钱,但这是一劳永逸的。开荒种地并未他耗费多少时间,所种植的作物够吃就行,多余的就拿去交换其它没有种植的农产品。其余一年之中的时间,他都可以去做爱做的事,荡舟垂钓,森林漫步,听鸟儿唱歌,看蚂蚁打架,和来访客人畅聊,和乡邻交往,到镇上泡吧……

  超验主义认为,自然界不仅只是物质,它也是有生命的,它对人的思想有着健康的滋补作用。它主张回归自然,在美丽的自然界里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

  梭罗在美丽的瓦尔登湖身体力行,做到了庄子所说的那样,“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同时,他也与有趣的灵魂交流。

  梭罗从来不认为自己过的是一种隐居生活。“我跟大多数人一样很喜欢交际……我自然不是隐士,我要是有事去酒吧,那我很可能比那些泡酒吧的常客待的时间还要长哩”。“我在林中居住期间,接待过的客人比我一生中任何时候还要多。……我虽然独居深林,但依然不乏知音。”对梭罗来说,林中独居所带来的,是真正充满魅力的未知世界。

  “这一年在从来没有如此年轻的希望中开始”

  在当下,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远离物质的泥潭,绝难隐入湖畔,遁入山林,以近乎原始的物质条件,过一种精神愉悦、充满诗意的生活。

  即便是梭罗自己,也只是在那儿生活了两年两个月的时间。

  想来,他就来了;想走,他就离开了。像徐志摩的那首诗,“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梭罗并不在意某种外在的生活方式。他说,他到树林里去,是因为他希望自己有目的地生活,仅仅面对生活中的基本事实,看看自己能不能学会生活要教给他的东西,免得在弥留之际觉得自己虚度了一生。他离开树林子,就像他入住树林子一样,都有充分的理由。他认为还有好几种生活方式可供选择,而不应该在这种生活方式上再花费更多时间。

  但是,“我至少从我的试验中悟出了这么一点心得:一个人只要充满自信地朝着他梦想指引的方向前进,努力去过他心中想象的那种生活,那他就会获得在平时意想不到的成功。”

  梭罗也并不要求甚至反对人们和他一样去过这种生活。他说,“既然从一个中心可以画出好多好多半径来,生活方式也一样好多好多。”

  无论是沉迷物质,还是退隐避世,都是一种偏执。

  消费,但不是毫无节制的消费主义者。

  简朴,也不是回到原始状态的苦行僧。

  春天来了,生命灿烂、丰富。“阳光照亮了这个世界,温暖了这个春日的第一个早晨,重新创造了这个世界”,“一场细雨过后,草儿长得越发青翠欲滴,同样,我们展望前景,只要有美好的思想注入,就会越发光明。”

  梭罗用《春》这一篇,完成了对瓦尔登湖的书写。

  “这一年在从来没有如此年轻的希望中开始。”

  徐晓波,曾在媒体工作,现为高校教师。喜乡野田园风光、绿色生态美食。栖湖北京山原乡居。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