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23577
■ /

  新时期以来,在历经实践检验、沉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成为推进民族团结工作的理论精髓。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意义,特别是在党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思路和现实价值再一次得到明确和重申:“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

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机遇与挑战,切实满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与建设的现实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时代之需、国家之需、人民之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新时期以来,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各种理论探讨方兴未艾,在关注时代,反映时代脉搏、呈现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不断做到多元共生、与时俱进。如王鉴的《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研究》、袁同凯的《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牟强的《夯实五大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柴文斌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沈桂萍的《讲清楚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田敏的《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符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蒋连华的《认识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杜鹏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与铸牢路径》、王苗苗的《以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孟祥凤的《在坚定文化自信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彭谦的《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严庆的《政治认同视角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卢成观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现实价值及路径选择》、商爱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底蕴和思想方略》、刘永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互构逻辑》等等,这些研究成果有的侧重于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变、内涵概念、思想基础等。有的注重与主流意识形态契合,侧重彰显国家和相关部门政策的影响因素。有的侧重文化层面、政治层面、现实层面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在呈现个体差异性的过程中确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基础。有的研究从大学生培养、文化培育等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重国家治理与路径选择的对应关系的梳理。这些研究奠定了民族理论研究的扎实根基,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批评的理论空间得到了拓展和深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比较而言,从文化认同层面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略显薄弱,从文化认同角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寻推进民族工作现实路径的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展开。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时代之需、国家之需、人民之需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人民积极投身于救亡图存、保家卫国、改革发展的全部过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个民族历经了分裂、融合、互鉴、发展的蜕变过程,在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书写祖国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中华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四个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多元统一的结构模式,形成了56个民族认同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在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经由历史形成、具有多元一体的基本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尊重多元一体的基础上,基于各民族“四个共同”串联起的精神纽带,成为 “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既要面对大国崛起所遇到的问题,又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全国各族人民需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提出的这一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最大特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全面实现“四个认同”,切实满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文化的作用,强调“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动力源泉。作为社会政治和经济反映之一的意识形态,文化是最深沉的力量,它具有凝聚功能,契合“自我”与“他者”的亲缘关系,以精神纽带的方式牵动族群关系走向融合,进而获得社会认同感和民族归宿感。文化是最无形的力量,它具有召唤功能,不失时机地调动起“经验与意义”,唤起各族人民的情感记忆和家国情结。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少数民族虽有分分合摩擦,历经苦难与坎坷,但在文化认同、社会责任、爱国情怀等方面,串联起所有的民族记忆和情感经验,在团结御敌、保家卫国、发展进步方面始终能找到沟通的路,共同创造出厚重丰富的灿烂文明,形成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基本特质,为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发展、新变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多元”是多民族的文化属性,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形成各自不同的民族个性,表现为多样性、平等性、交流性的“多元”;“一体”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汇就了多元璀璨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各美其美”与“美美与共”并行不悖,显现为多元发展的统一。多元共生,和谐发展,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也催生了中华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统一是中华文化的根本属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多元文化共存是各个文化样态得以确立的前提。中华文化多元共生的文化样态,是各民族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强烈归属。”从这意义上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理论上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寻根和认同,在实践上是对当下民族团结工作的落实和推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凝聚起民族成员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现实体验,最终形成共同的价值体认和文化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于增强各民族的情感联系、文化认同,根本在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根本中的核心在于增强文化认同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磅礴作为的精神力量,维护和促进各民族发展与繁荣。

  坚持“四个自信”,增强“五个认同”,贯彻“九个坚持”。致力于从最深沉的认同—文化认同的角度,解决目前制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问题,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型载体。深入挖掘文化认同在实践层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价值。集中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和文化载体,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凝练中华民族优秀文学传统的价值元素,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激发中华民族蓬勃发展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在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中增强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乘风破浪,勠力同心,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