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核心素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通过开展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研究,加强了语文教学效率,构建了更加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因此,在进行教学实践研究过程,教师要重视结合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内容,科学的制定更加完善的培养方案,从而进一步创新教学形式,有效的加强学生核心素养。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所谓核心素养便是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期间所需具备的关键品质和技能。对于高中语文来讲,通常可将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创新及文化传承作为核心素养进行培养。高中语文具有综合性的人文特征,工具性较强,因此扎实掌握学科知识,形成更高的阅读、写作及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对学生来讲尤为关键,可持续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文化修养,对学生拓展学习更多的知识提供了有效的前提。(一)语言建构和应用
该方面的技能可作为核心素养中的基础,主要指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字、表达技巧及学科知识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水平,同时还包括对语言的应用能力。教师可对学生的学科知识、阅读列等方面进行科学指导,因此促进学生形成完善的语言建构和应用技能,实现基础素养的提升。(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该方面的能力是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和品质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具有该方面的素养可深化理解文学形象和语言现象等,能够更完整地表达内心的感受,提升对语言把握的深度及创造性。(三)审美能力的鉴赏与创新
该方面的素养指学生在参与学科学习和活动期间所形成的欣赏、评价及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和思维。在实施高中语文教学时,学生可自主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活动,通过广泛阅读课内外作品,来体会更为丰富的情感和艺术形象,结合内容对语言进行完善。(四)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学生在参与学科学习活动时,对优秀传统文化所形成的个性化认知,以及继承文化的能力,需要具备更高的文化视野和意识,可作为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形式。三、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一)语言建构和运用,创设情境与整合内容
对语言进行建构和应用的技能是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教师需在实施培养期间,为学生主动创建更为适宜的学科学习环境,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整合,让学生能够通过紧密的接触来掌握既定的语言知识,同时提升对其的应用能力,在体验语言内涵的基础上,形成扎实的建构和使用的技能。如在实施《鸿门宴》教学时,该课文属于文言文。因此教师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功能,基于文字和图片等内容的信息化处理,对教学情境进行优化设计,形成声像、动静结合的学习氛围,可让学生产生置身于历史环境的体验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再现历史情境。教师可从语言建构和运用两方面着手,将文章中的理解难点和核心内容融入到情境中。教师可先向学生讲解文章的作者、写作背景及构思等知识信息,如鼓励学生交流对司马迁的看法,以及对其作品的认识;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划分段落。将课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活用的情况进行总结,并翻译段落和句子等。部分学生会将课文中人物的思维变化总结为三起三落,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通读文章大意后进行说明。同时还可研究项羽、刘邦的不同人物性格。教师将上述问题融入到相应的教学环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辅助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知识进行综合把握,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准确把握课文情节,感受不同人物的内心想法,跨越时空来感受古文的魅力,构建更为丰富的古文知识。在思考问题期间,学生还需科学掌握和运用语言,不断完善和拓展知识体系,形成更为完善的语言建构和运用的能力。创设情境等方法能够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活动的活跃度和丰富性,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将课文内容直观呈现给学生。学生可打破时空局限来与作者进行对话交流,体验其语言的魅力,在理解古文的基础上形成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能力,实现学科素养的持续提升。
(二)思维发展和提升,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
在对高中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期间,需侧重学科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教师需积极在转变角色,让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的方式来探索学科知识,这样学生便可主动发挥自主意思和能动性,实现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如在讲解《最后的常春藤叶》部分内容时,该作品属于小说。教师需从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目标着手,在教学的全过程渗透自主思考和合作的意识,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来参与课堂教学互动。此外教师还可综合运用问题思考、探究及质疑等手段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等方面着手设置问题,如依据小说的开端、发展、结局等划分文章段落,并总结出每个部分的主旨含义。按照文章中所体现出的时间主线,对情节、人物关系等进行梳理总结。说明琼珊和最后一篇藤叶的关系,以及其挽救琼珊生命的原因。描述贝尔曼人物形象,总结小说结局所表现出的特征及其语言特点。教师设置上述问题,可在领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阅读实践进行指导,让学生独立或者分角色进行课文朗读,并在思考的同时相互交流明确问题的答案,经过充分的沟通后更为深刻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含义,发挥发散思维的能力来解决问题,教师可在答疑环节带领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文章,并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意义进行思考,充分发挥思维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自主思考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可促进所有学生均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通过思考和交流来顺利解决学习内容的难点,从更深层面来理解学科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审美鉴赏和创造,阅读与写作深度融合
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便需以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为核心。教师需同步进行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在传输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设置阅读和写作任务,让学生得以在完成教师既定任务期间来逐渐提升自身的审美和创造能力,通过对语言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丰富来深化提升核心素养。如在开展《荷塘月色》教学活动时,该篇课文属于抒情性的散文。教师需在各教学环节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目的,将阅读与写作教学优化设计,带领学生对语言知识进行解析。教师需在实施阅读教学的同时向学生提出系列问题,如文中主人公的情绪“颇不宁静”,其原因是否为家庭矛盾。小路所表现出的特征以及具体的表现手法。文中使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手法进行描述,教师可引导学生细致赏析来理解其表达作用。总结作者的情感变化,可从作者的游踪为着手点,对文章的写作线索进行总结。教师为学生设置上述问题,综合运用通读、精读、研读等阅读方式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活动,深层次地探究和把握课文内容,在解析问题的同时完成审美鉴赏活动。教师还可与学生共同对文章进行赏析,并依据学生的具体写作水平来设置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基于审美能力对课文中的精彩句子进行仿写、扩写等,熟练运用各类修辞方法,在掌握课文知识和情感特征期间,深化提升鉴赏和创造能力。
将阅读与写作教学融合实施可作为培养学生形成更高水平的学科素养的基本途径,更有益于推动学生在灵活多样的阅读与写作训练中与作者进行思想碰撞,产生强烈的思维和情感共鸣,深刻领会文章的意境和情感,促使学生在审美、创造、阅读及写作等多方面的素养均可实现明显提升。
(四)文化传承和理解,课堂与社会实践衔接
教师需将课堂教学活动与生活紧密联系,将课堂教学拓展到社会实践中,以此深化教育的实施途径,指导学生基于社会实践灵活运用语言知识,有效传承和深度理解文化,以此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如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部分内容时,该篇选自《红楼梦》。教师在讲解名著时便可有意识地与课堂和社会实践进行联系,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在规划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为学生设置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内容。如对课文内容进行朗读、情景剧等表演活动,或者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赏析,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与文中的人物进行无缝交流,大幅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同时还可深度把握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其中的深邃和精湛。完成教学活动后,教师还可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建适当的社会实践内容,如对经典诵读进行社会调研,在社区范围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等,让学生能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深度理解学科知识,在对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期间进一步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以此持续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让学生能够以更为多元化的途径来拓展学科视野,积累丰富的学科知识,从而形成更为扎实的核心技能。
将语文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融合实施,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锻炼平台,让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实践和锻炼的机会,提前融入社会,有效传承经典,通过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熏陶来提升语文学科素养,明确学科学习的意义,从而更为顺利地完成成长过程。
四、结语
总之,开展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研究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在教学实践研究过程,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心理,科学的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从而加强学生语文实践水平,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希望通过以上阐述,能全面加强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研究效率,从而进一步推进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