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
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关于其含义的界定学界尚未形成共识。大部分的学者是将其看做政治参与的一方面,认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与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共同构成大学生政治参与。但在实际的研究中往往研究大学生政治参与整体和行为的更多,关于意识的研究则相对更少。关于“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有一种观点是把它看作意识的一种,从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意志、参与体验四方面阐述了其内容构成,把它概括为“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出于自身的政治需求和参与兴趣,对于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现象、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反应和精神现象。”
而“政治参与意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同样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不同的时期,有所不同。从新时期到新时代,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00后大学生相比起80后大学生其政治参与意识也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背景
80后大学生是指的是于1980年至1989年出生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00后大学生指的是于2000年至2009年出生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这两个群体在生活背景下有着很大的不同。二十年的发展,国内教育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对其最有直接感触的则是80后与00后这两代大学生群体。通过对这两代人所处时代的比较,便能大致窥见大学生群体中政治参与意识的演变过程。首先,国家宏观层面的各项政策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教育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办学方针的主导下,国家构成了高校办学的主体,也承载着推动高校教育发展的责任。从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伊始到本世纪末,由于国内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各高校处于缓慢恢复和发展阶段,1977年全国高校录取人数为27万人,1978年则为40万人,此后历年缓慢累增,至1998年达到每年入学100万人左右。新世纪初,国家推动高校扩招计划,对教育领域加大投入,真切贯彻“教育强国”的理念。最直观的变化,便是从1998年开始,高校每年录取人数从100万突破到19年的700万。招生人数的扩大,一方面使得高等教育“下沉”,惠及更广大人民,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另一方面也使得境遇不同之间的学生,其思想碰撞更加广泛。
其次,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时代要求。80年代正是国家追求“力争上游,弯道超车”的时期,社会对于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激发出大学生群体的使命感,绝大部分青年将自己所学与回馈社会相联系。再者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方兴未艾,“分配”依旧是大学生群体迈入社会的主要途径,其中包含着此时的大学生群体更多的自我选择空间。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存在的体现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主要方向。
最后,高校大环境下的思想潮流在经历变革。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贝尔格莱格事件)后,青年学子开始反思西方,加之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飞跃,学生群体中的“民族主义”觉醒,对西方转为理性批判。
由此可见,80后和00后两代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这也极大地影响着其政治参与意识的体现。换句话说,正是因为不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两代人对政治参与的热情、思考方式、行为举止的不同。念往思今,进入新时代后,我们更应当明悟时代所赋予的新变化,把握00后所带来的新的改变。
二、00后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新变化
第一,大学生政治参与意愿意识增强,务实化倾向更为突出。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随着较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人们会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满足。从80后大学生到00后大学生,这两代人跨越了大概20多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中,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发展,00后大学生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对于社会的关注度和敏锐度有了更大的提升,公民意识在不断养成,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初显,00后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的意愿意识较80后大学生有了较大的增强。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政治参与务实化问题越来越引起注意。务实化倾向很大程度上与目前我国关于大学生的培养机制和就业要求有关,“入党”、“参与干部的竞选”等经历都会成为保研与就业的简历上的光辉一笔。于是,这也使得政治参与的动机变得不再纯粹,与自己直接利益相关的事务,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往往更加积极。一方面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务实化倾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务实化倾向如果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就能够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对于引导大学生参与政治,提高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水平有着积极作用。那么从长远来看,对于我国的大学生政治参与实践也是不利的。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促进其在合理区间内发挥作用,应该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和着力点。
第二,网络参与的方式意识更受青睐,两极化影响日益明显。《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00后大学生是从小在互联网的深刻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互联网技术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打开手机,不出门也能知天下事,由于网络的便捷,政治参与的门槛降低,透明度加强,网上参政兴起。再对比网络与现实的参与形式、参与环境、参与效果的差别,由此便导致了“现实的冷漠与网络的激情。”这在00后大学生群体的身上更为明显。而80后大学生,当时的互联网技术和普及率远不及现在,接触到网络的也只是少部分,“网络政务”在当时更是难以想象,因此,80后大学生参与政治的热情往往投入在现实世界,广播、电视、报纸是当时关注政治的主要渠道,政治参与的热情更多的表现为现实中的直接行动,但合法、合理的行动途径相较于现在往往较为单一。
这样的意识倾向一方面为调动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使得政治参与更加的开放化、便捷化;另一方面,网络的政治参与,由于其虚拟性和隐蔽性,其政治参与的理性程度往往不足,网络规范问题也在不断挑战网络参政的有效性。并且,在网络世界中,网络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一一保证,但其传播速度又极其迅速,因此,这也为谣言提供了天然的温床。
第三,大学生政治参与情感强烈,使命感和自豪感尤为突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新时代,00后大学生正在从80后大学生、90后大学生的手中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提到“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少不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是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也是00后大学生的重要使命。与80后大学生不同的是,00后大学生不仅是看着祖国“富起来”的一代,还是看着祖国“强起来”的一代。中国展现出的强大实力与大国担当,都令00后大学生为祖国感到无比自豪,这样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同样贯穿于00后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过程中,参与意志中的爱国情怀十分强烈。这样的情绪会直接作用于行动,00后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对于政府、国家、党的工作的认可度和理解度会更高,国家的凝聚力会进一步增强。
马克思在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中提出,“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是对于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也将带来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变化。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它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样,它的改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意识的养成需要长期作用。通过对比80后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我们可以发现00后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在不断的增强,方式发生了改变,新一代的使命感更加增强,但是一些问题也越发突出,值得我们注意。探究00后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新变化,有利于为新时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培养提供思路,同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不能忽视这些新变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