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日千捶成侗衣
文、图/黔山毛豆
在黔东南,贵州省黎平县岩洞镇铜关村的侗族妇女们仍旧保持着手工制作侗布和服饰的传统。侗族服饰与普通的棉布衣服比起来很特殊,表面闪闪发光,还防潮防水。这样的侗衣历经种棉、纺纱、织布、刺绣等工序,还要经过成千上万次捶打,才得以化蛹成蝶。不论是制衣过程还是最终成品,侗族传统服装都是一个民族历经千年的精华凝聚和完美展现。
铜关村有287户、1221人,其中92%是侗族。棉花是当地的重要农作物。
侗衣的制作过程从采棉开始。侗族妇女吴英梅正将棉花里包裹着的棉籽拣出。今年39岁的吴英梅和铜关村里许多中年妇女一样,仍然保持着自己种植棉花的习惯。
为了与买的棉布区别开来,大家称自己织出来的布为“土布”。
侗族妇女织的布有粗纱、细纱之分。用细纱织成的布分两种,织成套格方形图案的叫作“双堂布”,织成网纹图案的布叫作“棉给”。
现在很少有人会使用这样的老式织布机,这台织布机还是吴英梅的妈妈年轻时使用过的。
织好的布会放进缸里染色。
在缸里加入靛蓝,每次将布浸染后再清洗晒干,如此重复三到四次,布变成深蓝色;然后再将柿子皮、猴粟皮、朱砂等原料捣烂挤汁,用这种汁液把布染成青色;最后再用靛蓝继续加染多次,根据浸染次数的不同,将侗布染成紫、黑和青紫等多种色调。
染好的布晾干后,就会铺在石板上,在布上涂抹蛋清,并用木槌反复捶打。这个捶打的过程会持续一至两个月,直至侗布被捶打得闪闪发亮。
布制作完成并裁剪成衣后,还需要在衣服领口、胸口、袖口等处手工刺绣花边。
吴英梅亲手绣的围腰。
前胸和领口部分的刺绣图案,面积最大也最繁复,同时也是展示制作者手艺的关键。
每逢节庆,侗族人便穿上闪亮的侗衣,戴上精致的首饰,在侗族大歌的悠扬乐曲声中,重温本民族的风雅习俗。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