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新时代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20704
■李 萍 李立方/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大学生作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强生态道德建设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普遍没有具备较高的生态道德责任感,目前培养新时代生态人已成为高校及全社会刻不容缓的新使命。

一、生态道德概述

第一次正式提出生态文明这个概念是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具有同样平等的地位,人类并没有支配大自然的权利。它要求我们在与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自觉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一切改造世界的活动都应该在大自然允许的范围内,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生态文明建设是对过去肆意破坏环境的反思,生态道德是人与自然相处应具备的道德,是生态文明的一部分。它所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和道德范式,不仅要求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还要求人对大自然的一切生命体都要受到伦理和客观规律的约束。

  以前我们所常常提到的道德,大多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中的道德,而生态道德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存共生,也属于道德建设的一部分。只是之前较少被提及和普及,因此也很少被正式纳入学校课堂对学生进行教育,导致今天大多数大学生缺乏这种本应具备的生态道德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健康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们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的第一诉求。自此,生态文明素养和生态道德教育等字眼开始频繁出现。生态道德教育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和手段,使人们深刻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关系。我们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没有高高在上去肆意破坏大自然的权利。相反,我们所需要的一切都来自大自然,我们的生活更是离不开大自然的无私奉献,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存资料,我们对待大自然要始终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因此,必须加快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和谐共生。目前,培养新时代的合格生态人成为高校以及全社会的迫切目标。

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 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人才储备资源,国家进步、社会发展未来都要靠大学生来实现,高校是为我国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的主要渠道。因此,要想培养一批具有高生态文明素养的大学生,就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重点是加强和改进生态德育建设。高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把培养生态文明意识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贯穿到整个大学生涯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道德知识的主渠道,由于我国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时间短,在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经验不足,机制还不成熟,当务之急就是努力创新教学模式, 使思政课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第一,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里的必修课程,是所有专业的学生要修的学分,有着广泛的传播渠道和影响力。高校要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到思政课德育体系中来,合理规划选择德育教材,设置相关德育课程,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实践性,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优势发挥出来。还要设置相关的选修课程来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此外,还要改进思政课的考核模式,考核是对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接受情况的反馈。考核方式的设置不仅要能全面反应教师和学生的情况,也要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考核标准不能单一,要多元化。比如在考核内容上,不能一味的单纯只考书本上的知识,更要重要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态文明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生态文明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养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在考核方式上,不能只采用书面方式,而要多种方法并用,这样才能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二,加快建立一支专业性强的生态德育教师队伍。教师每天与学生面对面的朝夕相处,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作为学生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自身的生态文明知识、生态道德素养以及教学水平对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生态文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复杂性的大问题。从当前高校的教育人才体系看,大部分德育教师对生态文明的专业研究较少,普遍缺少系统成熟的生态文明理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没有专门的教师进行讲课,非专业化现象严重。对此,要尽快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的高素质师资力量,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发光发热。教师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这也是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高校还应该把生态文明素养纳入教师考核标准,激励教师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改进讲课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有所收获。

(二)加快建设全方位的生态德育体系

首先,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影响是巨大的。复杂多变是社会的常态,目前我们的社会正在进行着巨大的变革,凸显出诸多矛盾。身处于社会中,就一定会受到影响。经济全球化使各国联系日益紧密,文化在交流碰撞中极大地冲击着大学生的传统道德观和道德行为,对生态道德教育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这也无疑增大了高校素质教育的难度,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张贴环保标语、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座山号召等形式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争做文明生态人的氛围,提高社会对道德素质的重视。其次,领导部门还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大力支持,正确导向,制定恰当的激励政策、补贴项目等监督高校开展生态德育建设。除此之外,领导部门还应该积极发挥职能,比如,制定政策鼓励高校之间多多进行工作交流,取长补短;帮助专业学者成立学术交流研讨会,大力培养生态文明方面的人才。再次,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原始和最持久的。良好的家风能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起到意想不到的助益效果。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段,是学生的第一个老师。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起到示范作用,提升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建立了浓厚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通过自己平常的一言一行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环保习惯,上好学生的第一课。最后,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培养应从自身做起,在主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过程中自觉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大学生要明确,要想为自己的国家建设发光发热,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就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生态道德素养,自觉培养绿色消费观。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消费行为和什么样的消费风气。绿色消费观是一种全新的消费观,它以绿色为核心,把人的消费目的回归本源,同时也有利于人类健康和生态和谐。这就要求大学生一是要自觉购买绿色低碳产品,抵制不环保有污染的产品;二是不盲目攀比,不从众消费;三是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坚决抵制浪费,践行光盘计划,拒绝垃圾食品,形成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绿色消费观。

(三)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大众媒体的快速崛起和强大力量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为了响应总书记的号召,也为了更好、更有效的开展大学生德育建设,我们应该把握住机会,与时俱进,改变单一的传统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好大众媒体这个平台,努力开拓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网络新途径。

  网络自身所具备的特性能够很好地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它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即时性和互动性。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强大数据,在一种轻松无压的氛围中了解到生态文明最新的理论动态前沿,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增强了趣味性。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中,网络传播技术的运用改变了改变传统的生态道德教育的单向性,双方不再是单纯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传授者与接收者的关系,老师不再一味地输出,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思考。学习过程更像是朋友之间的相互交流,没有太多的规矩和上下级之分。学生能畅所欲言,不用拘束,使学习效果得到最佳,这也是互联网的最大特点和优势之一。这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能进一步加深对生态道德的认识。充分发挥好网络的作用,一是掌握网络生态道德教育的话语权。例如,在利用网络载体对大学生宣传生态道德教育重要性时,需要时刻有一个主旋律和主导力量帮助大学生辨别是非,抵御各种不良信息,肃清网络环境,使大学生能够在任何时候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样才能不被网上的不良信息影响。二是要着力丰富生态道德教育的网上资源。比如书籍、出版物、视听图像、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以及相关的真实案例等信息,要做到线上及时更新,形成完整的生态道德线上专栏。三是要加快建设生态道德网络宣传教育队伍和制度体系,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保障,共同努力,凝成协同效应,使互联网在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中发挥出最大优势。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