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外婆的婚礼
文/侯红霞图/郭德鑫
“牛外婆,你和牛外公是自由恋爱结合的吗?”
“不是呀,有机会认识,才有条件自由恋爱。”牛外婆没想到我会这样问她,不过听语气,她很希望我继续盘问下去。
“很多人说你和牛外公是自由结合的,怎么不是呢?”我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后,牛外婆爬满皱纹的脸颊上,浮现出一抹很醉人的红晕。
原来,牛外婆正当花季时在铁砂厂当工人,是想玉成好事的长辈给她介绍了年龄相当、为人踏实、又有好脾气的牛外公。
跟现在的闪婚和闹哄哄的相亲节目不同,外婆和外公经人牵线之后,过了一两年才开始谈婚论嫁。他们两家相隔五六公里远,平时如何增进感情、思念心切的时候有没有花前月下等等,牛外婆避而不谈。但她说起他们的婚礼,却让我真正大开眼界。
万人送亲,不设酒席。听到这话,我禁不住满脑子都是惊叹号。
新中国成立前,牛家湾的姑娘们出嫁时,都是身穿凤冠霞帔坐轿子出门的。新中国成立之后,破除封建的风气各地盛行,牛家湾刚刚翻身做了主人的平头百姓也马上跟风,像圣斗士一般热切盼望早日推翻这种美好的传统。1951年,作为新时代第一批迎接新风尚的年轻男女,准备成婚的牛外婆和牛外公的婚事,被推上了全公社的重点议事日程,他们的婚礼随之开启了整个牛家湾如何破除陋习、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革命者模式,在当时简直具有承前启后的划时代意义。
因为是新社会新结婚仪式的第一对,牛家湾人民公社发动全公社的适婚女青年做伴娘,陪牛外婆步行前往牛外公家。呵呵,多有意思啊!全公社,适婚者有多少?就给牛外婆送亲的那个队伍,列队走在路上洋洋洒洒足有四五里长,花枝招展的姑娘们,从头至尾到底有多少根本数不过来,说万人相送应该不算夸大。六十多年前,新娘子以步行取代坐轿,在以车代步的现代人看来,这种婚俗要求绝对是“装逼”的行为。被灰霾逼迫得无处可逃的人们也认为,从牛外婆的娘家到牛外公家那一段沙尘滚滚的土路,男人走起来也觉得吃力,让新娘子来走实在是遭罪。可我们都忘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有力气无处使才是最大的痛苦,走几里路根本算不上个事。
结婚当天,没有凤冠霞帔的牛外婆,穿起了适合步行的革命新娘装在前头领路,看不到尾的姑娘送亲队伍,在后头亦步亦趋、浩浩荡荡地行进在通往牛外公村子的大道上,虽然没了锣鼓喧天的热闹,却仿佛十里春风一样,很轻易地把一种婚礼风俗直接从旧社会送进了新时代。
作为新郎的牛外公,同样得到了全公社所有适婚男青年的簇拥。由于是全公社的第一对接受新式婚礼祝福的新人,公社派人前来拍照,还安排了头面人物致辞。举行婚礼的地方,设在牛外公家旁边的牛家湾中学的操场上。人们吃着喜糖、喝着茶,等待“新娘兵团”的到来。明明说了不设酒席,怎么却有糖吃?牛外婆说,这些茶水和喜糖,是用参加婚礼的青年男女每人一毛的贺礼买的。牛家湾地方不小,前来祝贺的适婚男青年最少也有一千人,加上图新鲜热闹的老老少少,光是来来去去的人潮就差点把搭的舞台挤爆。婚礼主持人由村干部担任,他们组织人手,把附近村子各家的上百张桌子搬到操场上摆好,茶水源源不断地补充。等新娘一到,主持人代替新人双方父母、代表人民政府,主持了整个婚礼。主持人宣读公证词结束后,众人纷纷送上“美满和谐”的祝福语后便各自散去。
自此之后的几十年,牛家湾的男婚女嫁就开始学习牛外婆,纷纷以步行取代坐轿,一切从简。作为站在时代最前沿的人,牛外婆和牛外公自然就成了牛家湾方圆几十公里内人所共知的名人。作为上了年纪的那一代人,只要尚在人间,每每提及牛外婆,无不对她的婚礼竖起大拇指。谁说不是呢?在那个年代,能号召万千青年共聚一堂,不但彰显了那时代的年轻人崇尚革命的热情未减,还隐约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反对压迫、追求自由的意识渐趋浓烈。
(马路车前摘自拾文化微信公众平台)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