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锦歌说起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者(乡土人文版) 热度: 17367
文/何少川

  从锦歌说起

  文/何少川

  

  锦歌是流行于我国闽南一带(主要是漳州地区)的民间曲种,历史悠久。据地方史志记载,锦歌初步形成于唐宋,明代基本定型。明清时期,乡里就有弦歌堂乐社。锦歌的表演形式,漳州以坐唱为主,厦门以站唱为主,用闽南语演唱,传统伴奏乐器主要有月琴、洞箫、琵琶和二弦。为何称“锦歌”?一种说法是集民歌之“锦”;另一种说法是早年盛行于锦江(今江东桥至海澄一带)两岸民间,这种说法符合我国地方戏曲通常以所在地称谓命名的传统习惯。

  明末清初,随着漳州一带的民众东渡过海,锦歌也在台湾落地生根。后来,锦歌与当地民歌不断融合,逐渐演变成“歌仔戏”。1928年,台南县学甲镇乡民到白礁慈济宫进香,随同而来的歌仔戏三乐轩班首次献演,深受观众欢迎。后来,又有多个戏班到当时的龙溪、海澄(1960年两县合并为龙海县,1993年撤县建市)一带演出,歌仔戏风靡两县。

  抗日战争爆发后,台湾的歌仔戏在闽南遭禁。为了延续闽南传统戏曲的命脉,海澄县浮宫丹宅村的艺人邵江海以歌仔戏为基础,吸取锦歌精华,糅合京剧、高甲、白字等剧中的部分曲牌,创作出“改良戏”,深受闽南一带百姓喜爱。抗日战争胜利后,歌仔戏与改良戏互相借鉴,在闽、台两地形成一股新的戏曲潮流。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重新整合歌仔戏与改良戏队伍,组建专业剧团,因该剧种主要流行于漳州的芗江流域,故定名“芗剧”,成为福建“五大地方剧种”之一。

  从锦歌到歌仔戏到改良戏再到芗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着很密切的血缘关系。一般观众,尤其外地人,很难分清锦歌与芗剧的差别。有人研究过,芗剧是全国360多个地方戏曲中唯一横跨台湾海峡两岸、为两岸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对增强两岸人民感情的维系和文化交流,起着其他剧种无法替代的作用。

  2006年5月20日,锦歌和芗剧同时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 木摘自《福建乡土》2013年第5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