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维初探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5225
梁 辉/呼伦贝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前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黄河两岸孕育出来的,四大古国的文明智慧皆是从河流文明衍生出现,而黄河作为中华文明之母亲河,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必然存在催生的作用。五千年的历史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博大精深,要想领会其中的奥妙,就必须列举出最为典型的思想进行哲学剖析,才能使其更具有代表性意义。若论起哲学思想,先秦诸子百家中曾有代表性的哲学学派十二种,其中以儒、道、兵、法、墨五家的影响力最大,通过对这些思想学派之代表人物的生平与著作的分析,就可剖析出各个学派的哲学思想特点。

二、儒家哲学

儒家哲学一直以来都占据着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创立,其代表作有《大学》、《中庸》以及后人编纂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等,儒家哲学以《论语》和《中庸》及《孟子》最为著名。尤其是“中庸思想”更是成为儒学思想的标杆。在《论语》中,儒学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德,也追求“人不知而不愠”的宽容,还有“匹夫不可夺志”的进取精神。在《孟子》中,孟子作为儒家哲学的传承者则强调“寡人之于国也”的“王道主义”,后世的哲学家认为孟子的“王道主义”是对孔子“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而儒家哲学中的“仁”更是思想之根本,孟子在儒家哲学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使儒学再次被帝王所采纳。

  众所周知,春秋时期的孔子曾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但列国的王侯对孔子所宣扬的儒学并不采纳,最终孔子只得回到故土重整、编撰书籍。而孟子的“王道思想”,是基于儒家哲学的基础上,在孔子的思想中添加了可适用于统治的元素,使得儒家哲学在西汉得到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是儒学达到顶峰的象征。在现代社会中,儒学依然作为社会主流的思想文化,其中的“仁爱”与“宽恕”更是烙印在中华儿女灵魂中的高贵品质。

三、道家哲学

道家与先秦阴阳家不同的是,道家哲学更注重自然物质的“相生相克”。道家学派成立的时间要比儒家更早,据传,孔子曾在三十岁时拜老子为师,故也有人说儒家的思想存在道家启蒙的成分。在道家哲学思想中,以老子和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著作有《道德经》、《庄子》等。老子的道学思想倾向于“自然万物”的“刚柔并济”,如《道德经》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等句,都是对自然万物刚柔并济的根本诠释,《道德经》中还有一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中曾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精髓,其中就点明了“万物相生相克”的哲学道理,但道家也教授人们如何在尘世中自处,同篇中就有“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之谈。

  庄周的道家思想与老子略有不同,但总体上都蕴含着道家思想。相比之下,庄子更追求思想上的哲学灵魂,而《庄子》也被公认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典型哲学著作,是诸子百家著作中最具哲学性的代表。庄子的《逍遥游》中曾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知大年。”蜩与学鸠不知鹏之为,斥鴳不知鸿鹄之志,正是庄子“小大思想”的代表,庄子所认为的为人处世哲学在于“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对比庄子与老子的哲学思想可以看出,道家哲学在传承中也倾向于世俗教化方向发展。

四、兵家哲学

兵家哲学思想在春秋战国阶段得到发展,累及到中国历史中的各个战乱年代,都有良好的作用。但总体来说,兵家哲学只能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哲学思想,而无法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是由于兵家哲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争斗思想”,是与儒家哲学的“以和为贵”相矛盾的。在现代和谐社会中,兵家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往往呈现出负面的状态。人常道:“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正是由于三国时期的兵家思想浓厚,会给人带来潜移默化的“争斗观”影响。兵家哲学创始人公认为是“鬼谷子”,但鬼谷子究竟何许人也,现代无法做出详细的考证。历史所记录的庞涓是一个急功近利、心胸狭隘的形象,但实际上,庞涓具有很强的军事才能。

  在魏惠王时期,庞涓曾率领大军占据函谷关及东秦土地,甚至在战争中使秦国易主。庞涓在设计驱逐孙膑以后,孙膑双腿残疾逃到了齐国。在邯郸被围之期,赵国向齐王求援,由于孙膑无法领兵出征,故被齐国大将军田忌拜为军师。著名的“围魏救赵”就出自孙膑的手笔,鉴于“唇亡齿寒”之故,孙膑设计让田忌率大军包围魏国大都以解邯郸之围,并在庞涓回军救魏的路上设下埋伏,使十万魏军全军覆没。在兵家的哲学思想中,具有浓厚的“争斗色彩”,追求“权谋、兵策”是兵家哲学的主流思想,在战争时期,兵家哲学往往能为国家争取利益,但在和平年代,兵家思想就显得格格不入。

五、法家哲学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家思想是具有浓厚的封建帝制色彩的,与现代的法治思想有所不同,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巧妙的联系。法家思想最早源于春秋末期,以商鞅为代表,法家正式走向历史的舞台。春秋各国在多年的战争中逐渐丧失统一国土的能力,王侯需要一种类似“强权”的政治方法来增强国力,于是各国纷纷变法以图强国,先有“吴起变法”,后有“申不害变法”,但由于二者在变法期间严重打压了权贵士族,使变法不得不夭折,因此魏国与韩国虽得到了短暂的强盛,但从本质上未能改变国家根本。而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鼎力支持,从国家的土地分配到军功赏罚,秦国的集权度非常高。虽惠文王时期商鞅被车裂,但其变法思想一直被延续下去,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法家哲学的精髓在于“法不二置”,即“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从上将军嬴虔受劓刑与太子傅公孙贾受黥刑就可看出,法家思想是非常重视“酷刑以治人”的原则的。但在现代法治社会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基础,当代法治更加注重“准确量刑”与“宪法为本”的原则,这是与传统法家哲学中的“酷刑思想”有所不同的。

六、墨家哲学

墨家哲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农民阶级的代表性思想,墨子在创立墨家学派时,追求“兼爱非攻”。众所周知,春秋时期由于大小诸侯国的数量非常庞大,为兼并土地,统治者往往需要从农民阶级获取赋税来充当军饷,而常年战争使农民的耕作活动无法得到保证,在酷税的压迫之下,农民阶级的代表思想更加倾向于对统治者提出愿望。但春秋时期的墨家学派具有其他学派所无可比拟的庞大组织,甚至包揽了一些暗杀的活动。

  从阶级的层次上讲,墨家哲学是受到一定地位限制的,古往今来,农民阶级走上统治地位的案例往往都是失败较多的,这都与墨家哲学的限制性有关。所谓“兼爱”,就是希望统治者能够对天下子民一视同仁;所谓“非攻”,就是提出天下统一并不依赖于战争。某些哲学意义上,墨家思想与儒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总体来说墨家思想的局限性恰恰在于阶级的限制使其哲学视角较为狭隘,并未能正确认知到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

七、结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哲学思维需要读者对其作品进行深入的品读之后,才能发掘其中的奥妙。哲学是世间的一种无形之物,是由人们的心与思想而生,哲学的形成依赖于思想家的研究成果,从学问中逐渐衍生出哲学道理,因而后人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出哲学言论,在得出哲学真理之前,必然要对世间之事物作出深度剖析,才能得出至圣真理。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产物,既是历史道德观的作品,也是思想文化的精髓,哲学家将其变为有形的文字,以供后人解读与研究。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