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新定位,对推进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意见》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通过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但是在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存在这一定的差距,并不愿意进行劳动,而学校本身在劳动教育体系培养上也存在这一定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2]
(一)劳动认识片面
目前社会、大学生乃至高职院校自身对劳动的关注不足,劳动认识较为片面。首先,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对于劳动的理解过于简单化,将体力劳动同劳动画上等号,存在轻视普通劳动教育者的心理,对体力劳动者缺乏尊重,从心理上抵触劳动教育;其次,在劳动观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只有低学历层次的人需要劳动,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知识教育,无需参加劳动和接受劳动教育;再者,对于国家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理解不到位,对于劳动教育的立德树人作用认识不到位,更有甚者觉得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多此一举。(二)劳动形式单一
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大学生提供劳动机会,使其能够锻炼身体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然而在许多高职院校劳动形式却比较单一,主要是体力劳动,比如让学生打扫校园、清理垃圾,并且在上级和学校各种检查中组织学生打扫卫生,一方面将劳动带上功利性的色彩,另一方面让学生对劳动产生抵触心理。(三)劳动教育缺失
高校劳动形式的单一,正好说明了在大学生劳动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没有形成系统的劳动教育体系。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劳动教育在学生三年的教育体系中所占比例很小,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活动也并不多,勤工助学岗位较为单一,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大,学生主要的劳动教育来自于大三的外出实习。同时,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专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也没有与课程相对应的教材设施,缺少必要的理论和实践让学生理解劳动教育更为丰富的内涵,最终导致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从我国文化传统来看,对于劳动的偏见一直存在,比如“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等,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尊崇劳动的氛围,普通劳动者收入和社会地位都不高。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一些大学生就产生了轻视劳动的观念,只注重学习书本知识,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把获得文凭作为在学校学习的主要目标,从而忽视了劳动和劳动教育[3]。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和物质利益日益多样化,人们的劳动价值观也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其中就有功利主义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就产生了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相比于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成果,他们更愿意通过方便快捷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二)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
总体来看,高校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是缺乏的。一方面由于高校有着完善的后勤服务,宿舍走廊、卫生间、教室、校园等公共场所都有专门的保洁人员进行清洁,花木修剪也有专业人员负责,大学生缺少劳动锻炼的机会[4]。另一方面部门高校对于劳动教育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特别是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在做好专科层次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技术能力;既要突出文化育人功能,也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中,设置了专业教育、实训教学、实习等环节,认为没有必要专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或环节,实训和实习完全可以替代劳动课程,这种认知上的误区就导致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容的空心化和劳动教育的边缘化,忽视了学生劳动观念教育和劳动情感的培养。(三)学生自身因素
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00后”,他们都是在父母和亲友的宠爱和呵护之下长大的,绝大多数缺少劳动锻炼的机会,从小不能很好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这就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淡薄,劳动能力较低,更有甚者到了大学还不具备基本的生活技能。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的迅速发展,网上购物、外卖等社会服务日益发达,美团、饿了么、淘宝、天猫、滴滴等网络平台渗入到了大学身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他们的衣食住行[5]。它在给大学生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大学生的懒惰习气,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服务模式也就助长了大学生坐享其成、享乐安逸的习惯,弱化了他们的劳动能力。三、构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途径
(一)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
高校要承担起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发挥主导作用,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一方面学校应该明确负责劳动教育的机构和人员,制定相应的劳动教育教学计划,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另一方面要发挥其他课程的作用,形成联动效能。比如在思政课程中增加劳动教育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在观念上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引起他们的共鸣;以实训课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二)提供劳动实践平台
大学生在学习一定的劳动理论之后,还需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注重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的相结合。第一,学校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不仅能够缓解经济困难学生的压力,还可以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得到锻炼,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第二,开展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公益活动作为劳动的另一种形式,在锻炼大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奉献的意识。第三,高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借助实践基地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在组织开展的实践活动中帮助大学生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喜悦感。特别是高职院校,应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的实习岗位,把实践和理论知识相融合,提高劳动素质和专业技能。(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它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可以利用校报、校园网、广播、宣传栏、电子屏以及官微等宣传阵地宣传救灾等重大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宣传不畏艰难、辛勤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其次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设立“勤劳卫生”月,使学生养成勤劳卫生的习惯,并将这些列为班级评优评先重要标准,调动大家劳动的积极性;还可以组织一些征文活动,鼓励和支持学生创作一些歌颂劳动者和赞美劳动的优秀作品。最后发挥榜样的作用,对于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评选出来的班级、寝室等集体和个人的先进事迹,要利用宣传媒介在全校范围进行宣传、表彰,做到人人皆知,人人崇尚,人人学习。(四)加强自我教育
高职院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除了开设课程、提供平台、营造氛围之外,还应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只有他们把外部因素转化为内因,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把劳动变为自觉的行动,大学生劳动教育才能够称之为成功。如何来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一方面通过课堂教育让他们能够进行自我反思,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不易和艰辛,在实践过程中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提高劳动能力。总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强劳动教育,形成劳动光荣的理念,旗帜鲜明的反对一切贪图享乐、不劳而获的错误观念,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以劳动托起中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