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译介学角度看俄罗斯电影片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5287
刘潇娴/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一、文化意象说明

文化意象是一个国家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伴随着国家的发展,不断的演变,象征着国家文化。对于国民来说,它就像祖国的国旗与祖国的语言,人们一看到它就会感受到祖国的存在,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觉得宾至如归,只有来自同一个国家的人民,才能够心领神会,彼此理解。不同的国家,历史文化不同、生存环境不同、发展历程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形成的文化意象便也各不相同。

二、文化差异与文化意象的区别

文化意象有许多表现形式,它可以是一种动物或者植物,也可以是一个符号、一句成语。

  例如,中国的代表色是红色,外国人提到中国经常会想起长城,熊猫或者龙。每个国家的文化意象各有差异。如,中国将熊猫视为国宝;阿拉伯人视骆驼为力量的象征。值得注意的是,可能会存在同一文化意象在不同国家有不同含义的情况,翻译者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文化意象的应用,避免引起误会,造成矛盾。例如,在印度,很多人都是印度教徒,因为牛是印度教主神湿婆的坐骑,所以,印度人民对牛敬之如神;但是,在中国,牛却是用来耕地的工具,是勤劳的象征。再如,在西方人眼里,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赋予它美好的寓意,经常在夸赞别人时用到“dog”;但是,在中国文化中,与狗相关的成语都是贬义的,如,狗急跳墙等。

三、片名翻译的原则

电影片名可以高度概括影片内容,是影片的核心表现,也是吸引受众的重要因素。翻译者在翻译片名时,要注意信息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与娱乐价值这四个翻译原则信息价值,是指翻译的片名要与影片内容高度结合,要忠实的反应影片所要传授的内容,不能夸大与减弱。若过于夸张,会让观众大失所望,降低了整体的观感。若过于含蓄,又会失去吸引力,降低了观众对于电影的兴趣,对于电影和观众都是一大损失。例如,曾掀起一股“魔鬼”浪潮,只要是施瓦辛格主演的电影,电影片名都与“魔鬼”相关,导致大众失去对电影的期待感,认为所有影片的内容都大同小异,失去了片名反应影片真实内容的作用。

  文化价值也是翻译的一大重要原则。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化,更是两种文化交流,碰撞出火花的过程。由于各国的文化理念有所不同,翻译者需要将影片中真正想要传输的理念用中国人可以接受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来,才可以达到影片想要为观众呈现的效果。例如,著名的悬疑电影《seven》,以警员沙魔塞和米尔斯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七宗罪”系列谋杀案的故事。该剧用了巧妙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示了贪婪、骄傲、嫉妒、懒惰等七项世人常犯的过错;故事发生在第七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还表现了七罪,七罚,七次下雨等情节。无处不在的“七”贯穿着整个影片的始终,既表现了电影的主题,又加深了电影的艺术效果,让观众感觉到不寒而栗。翻译者若仅仅将片名翻译为“七”,中国的观众绝对不会联想到背后的深层含义,《七宗罪》的翻译,既点明了故事主线,又体现寓意,是文化价值体现的经典案例。

  每一部影片都是艺术品,都是导演以及演员等工作人员努力的结晶。无论是运镜、编辑、选景还是服装都要与影片的内容相符合,都体现了思想美学内容。翻译者在翻译时,要注重体现影片中的艺术美,凸显审美价值。

  商业价值是必不可少的原则。影片的制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如果票房没有补偿前期的投入,那么,工作人员的辛苦便会竹篮打水一场空。翻译者在译名时,要考虑到是否对观众有吸引力,是否可以激发观众的兴趣,以提高票房与影片价值。

  电影的制作是为了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但它又重视其传授给大众的思想内容,电影讲究满足观众的需求的同时,又可以为观众科普知识,摆正三观。因此,在美国许多电影中都有浓烈的英雄主义色彩,正义总是能打败邪恶的,正面人物总是高大上的,反面人物只能形象恶劣,道德败坏。

四、译介学的简单说明

译介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是指对文学交流中翻译的研究。译介学不同于传统翻译,传统翻译一般只停留在语言文字层面,着重研究作品的字词句篇的翻译问题,注重对翻译技巧和方法的研究。而译介学除了研究这些问题外,还要研究译作的接收方式,传播途径和传播媒介,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研究的视野更开阔,涉及的问题更多,更复杂。

五、文化意象的润色作用

如果翻译者在翻译电影片名时,不加处理,直接将俄罗斯语翻译成汉语,则会大大降低观众对于电影的期待值与观影感受。文化意象的使用可以让片名更加生动有趣,让习惯了中国电影片名的观众更加亲近自然。例如,俄罗斯电影《他是龙》,若直接将俄罗斯语翻译为汉语,真正的片名应该是“他是一条龙”,仅仅是删减了两个字,前后带给人的感受却大不相同。修正后的片名会显得更加的简洁清晰,观众感觉到更加自然。再如,Batman等片名没有翻译为《蝙蝠人》,而是《蝙蝠侠》,一字之差,后者会让观众自然而然地领会到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行侠仗义、善于助人、锄奸惩恶的英雄形象,从而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吸引观众前去观看。

六、翻译文化意象的处理策略

(一)补充策略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大众不喜欢看冗长繁杂的词句,希望所有文学作品都能够短小精悍,简明扼要,且易于理解。但是,对于片名的翻译,在必要的时候一定要有信息补充说明,以便观众更好的理解与捕捉关键信息。过于简短的片名,虽然减轻了人们的视觉负担,但很有可能出现,观众对于片名一知半解,像在雾里看花的感受。无法理解内容,观众就不会知道这部影片是不是自己想看的风格,更不会产生兴趣,被大众所接受。例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讲述的是,卫国战争时期,瓦斯科夫带领五位女战士在广袤森林中进行了一场激烈残酷的阻击战,最后战胜数倍于己的德寇的故事。最后的结局,五位女战士虽然赢得了胜利,但是最终却全部壮烈牺牲。片名若直接翻译成汉语为“黎明很安静”,但是观众在听到这个片名的一瞬间是无感的,五位女战士勇于拼搏的奉献精神与徳寇的残暴无情并没有在片名中体现出来。最后上映时,片名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经过改进,观众会对影片产生浓烈的兴趣。片名充满了淡淡的忧伤感,观众也不由自觉地好奇,“这里”指的是哪里?为什么会这里的黎明会“静悄悄”?

(二)重构策略

文化意象的重构,是指当片名原来的文化意象观众无法理解或者与我们国家现有的文化意象有冲突和矛盾时,翻译者根据现有的文化意象和对于影片的的理解重新组建出全新的文化意象。重构的最终目的是,让观众更好的理解片名中的文化理念。例如,美国的一部电影Olympus Has Fallen,完全没够经过改进的译名为《奥林匹斯的陷落》。观众在看到这个片名时,自然会想到这部影片与奥林匹斯有关,也许是讲述住在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各种神仙的争斗,最终导致奥林匹斯山毁亡的奇幻电影。但是,这部电影真正要讲述的是:一位英雄人物拯救白宫的故事,战乱才得以平息。因此,为了中国观众更好的理解影片内容,译者最终将片名译为《白宫陷落》。进行重构后的翻译,不仅结合了观众熟悉的意象,又准确表述了影片内容,更利于观众理解。

七、结语

观众对于电影的第一印象来自于电影片名,但是,同一时间段上映的电影纷繁复杂,观众的记忆也有瞬间性,因此,若要第一时间吸引观众,打动观众,就要充分传递好文化意象。当今电影不仅仅是供大众娱乐的物品,也是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翻译者在译名时,要注重文化意象的翻译,不能因为片名很短,就忽略其对于观众的导向作用。如何利用观众熟悉的文化意象更好的传递影片内容,以便其更具有广告宣传效果和适应目标观众,是翻译者在以后需要创新和深入探究的重要方面。对于文化意象作必要的处理,也是为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市场搭建了一个平台,提供了前提条件。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