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要素挖掘及案例教学实践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5924
■龙桂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要素挖掘及案例教学实践应注意的问题

(一)“打铁还需自身硬”,任课教师应加强自身思政理论素养

教师只有自身具备了扎实的思政理论功底,才能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观点、方法去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敏锐地察觉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立场、思想观点等方面的偏差,并进行科学的纠偏与引导;只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读马列原著、读经典、悟原理,认真学习党的各种方针、政策和文献,认真研究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实时关注国际国内大事、社会热点、社会先进人物事迹等,才能形成课程思政案例的“蓄水池”,才能挖掘到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含量,并在案例的选取、剖析及与知识点的有机结合方面做到游刃有余。

(二)思政案例应与课程内容高度契合

“课程思政”是以专业课程为依托开展思政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协同育人。因此在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实践中,应以课程内容为中心和出发点,思政案例的选取应服务于专业课程具体章节的教学,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思政案例应既能让学生理解、掌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相关概念、原理,又能让学生同时受到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启迪。相反,与课程内容牵强附会甚至相脱节的思政案例教学则是舍本逐末,容易将专业课上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背离了课程思政的初衷。

(三)科学设计思政案例各教学环节,以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1)教学准备环节。首先,明确案例背景,包括案例所结合的具体章节的内容,应达到的知识能力目标、思政目标。其次,思政案例描述及解析。重点分析案例所隐含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案例对学生所起到哪些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2)教学实施环节。核心为思政案例与教学内容如何有效融合,包括案例何时导入,如何导入,采取的教学工具、策略或方法,围绕教学任务,课堂活动如何组织与实施,要保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突出课程思政主题的同时,完成既定的课程教学任务及目标。

  (3)对案例的教学反思。包括案例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不足等,以促进课程思政案例教学过程的不断完善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实践示例

(一)教学准备

1、案例背景

  首先,教学内容为人力资源管理第一章第一节“人力资源的相关概念—人才资源”。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人才、人才资源的概念,并能解释人才资源与人力资源、劳动力资源、人口资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此外,要求学生从思政的角度拓展“人才”的内涵,把握新时期我们国家对于人才“德”的要求。

  2、案例描述及解析

  (1)案例描述。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1977 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1992 年,黄大年被公派到英国攻读博士,并成为国际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学家。2009 年,当黄教授得知国家的召唤,他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从英国剑桥返回祖国,被选为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首席科学家。7 年间,黄大年带领团队日夜奋战,抢占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取得一系列卓越成就,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其团队重点攻关国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测仪器”。这种设备就像一只“透视眼”,能“看清”深层地下的矿产、海底的隐伏目标,对国土安全具有重大价值。而这样的高端装备,国外长期对华垄断或封锁。

  黄教授曾说:“我一点都不想等到叶落了才归根,我想把我的所学交付给祖国。他说:“我和祖国从来没有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就义无反顾。”他还说, “我觉得对我来说很简单,因为简单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我们国家从一个大国向一个强国迈进过程中,它需要很多很多像我这样的回来参与建设。”

  (2)案例解析。首先,黄大年教授有崇高的信仰和爱国信念,有一颗为了报效祖国牺牲一切的无私奉献之心。“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他淡泊名利,只想把自己掌握的国际最前沿科技成果悉数奉献给祖国,他用毕生努力实现了报国之志,充分展现了一名新时期归国人才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格。其次,黄教授有一颗为了科学研究不顾一切的奋斗之心,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艰苦卓绝地奋斗,短短七年时间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展示出了“人才”所具备的卓越的科研能力、创新创造能力。 黄大年教授用他执着的信念和时不我怠的使命感成为新时代人才的楷模。他激励每位有志青年,把根深深扎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奋斗。

(二)教学实施

1、运用提问导入法切入本节课所学内容的主题

  “都说二十一世纪,人才最贵,那么同学们,倒底什么是人才?”、“在座的各位同学是否是人才?”通过之前的课前预习,学生们能够从教材上能够得到答案,但人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和专门技术能力的那部分人吗?

  2、视频播放思政案例

  带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短短几分钟的视频却能让学生们对思政案例主要人物有更为直观的了解。感人的画面、朴实的语言、各被采访人物饱满热泪的回忆,很容易引起学生们情感的共鸣。

  3、结合案例,开展课堂讨论活动

  包括谈案例带来的感受,印象或感触最深的部分,进而引导学生们从价值观、道德情操、爱国精神、专业能力、创造能力、奉献精神等方面就“人才”的内涵进行拓展,使学生们明白,人才不仅仅是强调专业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能力,同时人才还需要具备案例中黄大年教授所展现出的崇高的品格、坚定的爱国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忘我的拼搏奋斗精神。在掌握了“人才”概念的内涵后,可以让学生们针对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无德有才”、“无德无才”四种典型的情形进行举例说明,并分析探讨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引导学生们逐渐树立起科学的人才观、用人育人观。

  4、课后思考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结合思政案例,课下查阅文献资料,如:(1)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论述?(2) 如何将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课后思考题的设计应引导学生关注、深入思考当今国际国内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现象和现实问题,鼓励学生们将所学课堂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三)案例反思

任何一个单独的案例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黄教授作为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学家,在处于国际前沿的科技领域取得让世人瞩目的成就,也可能会让部分学生们产生这样的理解,是不是只有顶尖的科技领域人物才算真正的人才? 针对这样的困惑,教师应从案例再溯源到教材,但不应囿于教材,而是联系实际,拓展学生的思辨能力。人才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教材上关于人才的定义中所讲到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并不局限于科技领域,而是各行各业。所谓“行行出状元”,正如格力董事长董明珠所言:“刷扫地的算不算人才?很多人可能觉得不是,但是在我的眼里,他是。”例如,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看待李佳琦作为特殊人才将落户上海、90 后快递员获评杭州高层次人才?最终让同学们明白,无论什么职业,什么岗位,只要爱岗敬业、锐意进取、不断挑战突破自我、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的都可以称之为人才。

三、优化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的建议

(一)强化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的激励机制

在课程思政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仍有部分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及思政案例教学的动力不足。对此,应探索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的激励机制,如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比赛、课程思政案例编撰比赛,探索课程思政的系列教学科研成果的量化形式,并将其纳入教师教学、科研考核体系;加大对课程思政的教育科研投入,通过课程思政专项基金支持,激励专业课教师积极投入到课程思政及案例研发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去,促进专业课教师真正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二)加强课程教师团队的协同效应与资源共享

要系统深入挖掘课程所有的内容思政要素,并选取或者撰写相契合的思政案例,对教师个人而言是巨大的挑战。而一己之力较难做到的事情,团队却可以。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案例的教学为例,校内可以以教研室为单位,任课教师团队间展开分工协作,甚至可以进行跨校合作,各教师或教学团队集中精力,从思政案例的选取、撰写、视频的剪辑、到专业前沿领域知识的融入、思政案例的教学组织与实施,精心打造自己或团队负责的章节。最终通过各团队成员间的相互观摩、展评和讨论,实现案例库的资源共享,从而有效提高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育人就是要深挖课程思政要素,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民意,结合典型思政案例,不仅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更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思政案例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的人才观,激励大学生们在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成长成才的同时,注重“德”的修炼,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的人才观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引人、用人、育人、留人等各项实践活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