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匠
锤子一响,老铁匠铁青的脸
像出炉后冷却的铁
叮当
叮当
粗糙、迟钝的毛铁被老铁匠锤几锤
粹几粹火
就露出内心的锋芒
打把剪子,剪脐带
打把镰刀,割稻子
打把斧子,砍柴火
打把铁钉,钉棺材
手握寸铁,山村安详
叮当。叮当。一把铁锤,从年头敲到年尾
斩钉截铁的老铁匠
把铁锈
敲在自己苍老的脸上
骤冷骤热的一生,老铁匠走后,剪子
锄头斧子也跟着不见踪影
在田头,屋角
总能嗅出一股生锈的味道
让山村火星四溅的老铁匠,把日子锤炼成钢的老铁匠
跟着绣花奶、剃头爹、织布婶、说书叔住在
同一个村庄的老铁匠
小小的坟墓,像一个小小的铁匠铺。总有思念
从石头缝隙里渗出来
叮当、叮当
喊山
奶奶喊过的山,娘接着喊
喊过黑石崖,喊过丫叉岗。喊声像闪电
照亮山里的沟沟坎坎
悠长的声音
像皮影戏艺人手中的提线,硬是拉直了远山
酸疼疼的腰杆
天晴喊,天阴喊。喊山的人
踮起脚尖
扯破喉咙喊。喊出一条窄窄的路
铺在家与山之间
沿着喊声的辙印,麻雀往屋檐下飞
粮食和牛羊
往同一条山路上赶
喊来炊烟,喊来虫鸣。喊来满天的星星
喊山的人,怀揣着一座山
把自己喊成了一盏灯
墓碑
凿醒沉睡的火星,一字不识的石匠
一笔一划地临摹
一袋烟的功夫,从石头里抠出的名字
接受阳光的抚慰
渐渐有了人世间的温度
这时的石头,不再是先前被人踹上几脚,被狗
撒上一泡的石头。也不是流浪
荒野的石头
被哭声扶正的石头,挺直腰板
接受膜拜、祭奠。接受思念的抚摸,甚至
冤家的恶语
石头里,究竟有多少的善恶、炎凉和秘密
只有墓碑
与它身后的那堆黄土知道
亲情流泪,墓碑不哭。唇齿倾诉
墓碑不语
站在青草凄凄的风俗里,墓碑
与世间交流
墓碑想成为口碑,石匠作不了主。取决于那堆黄土
掩埋的
善的厚度
油灯
棉质的灯芯,蜷缩在浅浅的桐油里。一个家
一盏灯
油灯瘦弱。内心驻着
豆大的
光明
一生,喜欢与黑暗抗争。油灯遇上风
战战兢兢。像母亲
捧着灯,走在黑的前面。只为身后闪烁的眼睛
看的更清
一路走来,照迷路的羊羔
照夜归的人
油灯,俨然是一名至亲
至爱的亲人
与黑暗和惊恐达成和解
即便是短短的一瞬
在油灯昏黄、温情的的目光里
锋利或尖锐的事物
也变得迟钝
或圆润
油灯慈祥。照一间堂屋
也照一座坟
一条河的浩荡
从龟山走向巴河,每经过大一点的村庄或集镇
故乡的河流,就得改一次姓
譬如,余家河、戴家河、明家河,它们只是这条河的一岸
或者是一湾,它们并不是这条河的全称
曾经清澈的河水,像一面镜子
照耀落水者泅渡者的彼岸和如梭的船影。如今
镜子破碎。断流的河床睡着沉重的石头。只有低处
残存的一些水荡子,像一块块破碎的镜片,收藏着河流
某一个局部的剪影
纵然我万般眷恋,但缺乏碧波
我就是重拾一河的碎镜
也拼凑不出它原先的浩荡、湍急、澎湃,拼凑不出
它一泻千里的激情
更拼凑不出山洪暴走后,它留给两岸
烟雨朦朦的恬静。
炊烟
与靛青土布
有一种近亲的蓝
劈柴
淘米
喂养炊烟
母亲鼓一鼓腮帮
生活的上空
炊烟弥漫
高兴时,它摸摸蓝天
悲伤时,它在屋檐下徘徊。农忙时
它擦亮葱郁的藤蔓。炊烟
像母亲的影子
一到吃饭的时辰
老远就能看见炊烟与踮望。因为炊烟
故乡才有母亲的味道
黄金古训
男儿膝下有黄金。奶奶
告诫父亲时,喜欢用眼角的余光
斜睨我一下,意思是让我也记住
这个比金条
还贵重的古训
敬重黄金的奶奶
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黄金
少年时代,我三次见过父亲
跪下
一次在田间,为饥饿的一家偷粮食
一次在邻居家里,为姐姐筹学费
还有一次在寺庙,为病危的母亲
“扑咚”的三声
一声比一声沉,活生生地在我的心窝
砸出三个
坑
从那时起,我发誓
不向命运跪下
三次啊
我看到父亲的膝下
有尘土有补丁有血痕
和
尘土、补丁、血痕
熬炼成的黄金
故乡的小溪
像打着赤脚的小孩
挽着山色和哗哗流淌的朝暮
向前跳跃
一路上,小溪带着
季节的小情绪
时而清彻浑浊
时而咆哮宁静
溪水漫过石头
一群叫不出名的野鱼游弋在
蓝天白云里
鱼鹰像闪电,沿着小溪
弯弯曲曲地飞
水草缠绕渔歌
带有淡淡的腥味
捶衣声起起落落
浪静后
小溪不认识水底
那个浣衣的人
小溪两岸流出乡音
痛失故乡
只有溪水养大的鱼儿和石头
常常游回
思念的上游
项俊平,《湖北经济内参》主编。《屠呦呦获奖致辞: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一文的撰写者。诗歌作品散见《飞天》《绿风》《滇池》《长江文艺》《诗神》《青年诗人》等报刊杂志。有多首诗作选入《读者》《青年文摘》等选本。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