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精神,不断弘扬“工匠精神”,亟需加强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力度。
一、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在传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有新媒体充斥着许多低俗的、外来的文化,对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民族自信心产生严重的冲击,不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迅速、影响面广的特点,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烙在广大高职学生的思想和意识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使其自觉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学生综合素质包含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还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等人文素养。新媒体所传载的各种价值与理念,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以及对民族、社会、国家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形成。加强对新媒体的研究,挖掘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创立新机制,促使新媒体在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各高职院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三)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精神的需要
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稳步发展,冠以精湛的职业技艺和崇高职业素养的“工匠精神”正被各行各业所倡导。高职院校面向学生开设的职业素养等课程,对高职学生正确职业道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四)建设技能型、高水平职业院校的需要
推进高职院校向技能型、高水平职业院校目标发展,不仅要搞好专业和学科建设,更要加强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建设。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广大高职学生对自身专业的理解和对未来职业的定位,对良好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同时,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也正是培养高素质综合性、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技能型、高水平职业院校的核心内容之一。二、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一)高职院校“低头族”诸多能力退化
以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填补高职大学生零碎时间的同时,也正在扼杀他们的社交、语言、自我管理等能力。他们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写能力、生活能力等都有不同程度退化。课堂也深受新媒体影响,难以专心听讲,也不再愿意记文字笔记,手机拍照几乎取代了绝大部分文字笔记,书写能力明显退化。(二)高职学生人文知识贫乏
由于入学时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加之学习自觉性不强,很多学生对于人文知识匮乏,缺少对国家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同时,新媒体成为高职学生信息的主要获取渠道后,纸质阅读量几乎没有。(三)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趋向偏差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承载着形态各异、五花八门的信息,其中各种歪曲的理念正在让他们的思想游离不定,价值观扭曲。由于新媒体的相对自由,高职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也是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参与网络热门事件的评论时,缺乏独立思维,社会责任感不强。三、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正在受到弱化
新媒体因具有极强的便捷性和穿透性,很容易对高职院校传统教育方式和效果产生冲击。由于学业压力小,课余时间充裕,他们已对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产生严重依赖,半天不带手机就魂不守舍、精神恍惚。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缺乏关注、关心他人的封闭思想境界,使校园里师生间、同学间严重缺少思想和人文交流,传统的校园人文活动教育功能已逐渐弱化。(二)现有人文素质教育体系面临挑战
手机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极大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学习、与思维方式。传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中的思维路径、课程体系、培育方式、教育载体等已难以满足和适应新时代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需要。以手机媒体为代表的信息“冲击波”正在使高职院校师生逐步偏离传统的教育轨道。人文素质教育正在被很多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者和学生边缘化。部分教师和学生存在浮躁情绪,少部分教师只有教书,没有育人,部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基本属于架空或停滞状态等现象大量存在。(三)人文素质教育推进难度正在加大
随着各种新媒体的爆发式增长,各种低俗、外来的“社会支流思想”正在逐步充斥、侵蚀着学生思想。在生源方面,高职院校的生源较之于本科生而言,大多文化课程成绩较差,学习能力欠佳,对人文知识和素质教育有一定的排斥感。由于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约束性,加之教育方法相对较为保守和传统,这些对于吃惯了新媒体“快餐”的高职大学生来说,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四、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新路径探究
(一)更新教育理念,落实全员育人
传统的应试教育弊端不断突显,唯分数论、唯实利论的传统教育观念早已行不通。因此要转变思想,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积极开展通识教育,不断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价值理念教育,使其成为有完整人格、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努力用知识育人、用行动感人、用理念化人。教师在课堂教授知识,其他教职员工用日常行为教育感化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把系统人文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体现在高职院校日常教育与管理的点滴,将全员育人的理念贯穿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无声处感受到人文素养的存在。(二)创新育人保障制度,确保有章可循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媒体,传统的校园围墙已无法阻挡多元思想的渗透与侵蚀,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迎接挑战[1]。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首先要努力构建科学的、与时俱进的人文教育体系,加大财务支持力度,推进课程建设,充分听取师生、社会、家庭意见,结合专业设置特点,综合考虑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创新授课形式和方法,将新媒体充分运用到课堂,让经典人文知识焕发新味道,增加吸引力,主动占领学生人文素质的新阵地。(三)努力实现课程“人文化”,人文“课程化”
首先,要倡导专业课程人文化,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在所有专业技术课程和实习环节,均要融入人文因素,使传统的专业课程充满人文气息,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中产生人文自觉,努力实现课程“人文化”。其次,学校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把人文教育与课余生活、休闲娱乐等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专业人文课堂,使各种文化活动成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课程的必修课,实现人文“课程化”。(四)立足目标和需求,强化教育过程管理
制度育人、课程育人、氛围育人,关键在于过程育人。对于教师来说,要做好教学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强化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学校应以学生社团为平台,创立校级品牌文化活动,以学期或者年度为周期持续运行。各二级教学单位结合专业特点自创品牌活动,确保每学期有大型“主题活动月”,每月有“主题活动周”,为学生创造走向社会、参与实践、参与志愿服务的机会。同时,要严格人文知识理论课堂纪律,规范课堂管理,形成良好的授课环境。思想政治辅导员要做好对高职学生学习过程的督促和管理,强化过程育人。(五)延伸人文素质教育链,强化人文效应
努力将教育的生态链向学校教育阶段的两头延伸,充分利用新生录取后、进校前这段校园教育的真空期,将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思想和理念,通过录取通知书和校园网、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形式提前推送给即将入学的新生。让新生在入学前对学校多了一份精神与文化预期,对报到进校后开展系列人文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充分发挥校友的“反哺”作用。(六)完善人文教育考评机制,推进以评促建
第一部分是关于对教育者的考评,包含全员育人的所有成员,分层分类考核。第二部分是对高职大学生的考评,包括结果考评、过程考评、量化和非量化考评。重点强调过程考评和非量化考评,倡导良好的日常人文素养表现。第三部分是对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考核,此部分包含各高职院校的自我考核和上级指导部门或兄弟院校间的互查互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需要全校、全社会的支持配合。学校要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建立长效的、全面的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发展规划。教师要牢记育人使命,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待自己的工作。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