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文学院
《司马法》是先秦时期著名兵法,自产生以来,备受后人喜爱与历代兵学所推崇,到了宋代,该书被收入《武经七书》之中,成为“武学”经典之一。正式颁行于武学,成为官方选定的将校必读之书。《司马法》第一章为“仁本第一”,其中“第一”除了顺序上的首位,也包涵有地位上的首位,可见“仁本”乃《司马法》军事思想的核心。《司马法》的军事思想以仁本为核心,在古代军事思想史上独树一帜,但是关于“仁本”的内涵,历来分析不够深入。这里就“仁本”的内涵,谈谈个人的看法,向方家请教。
一、以仁为本,出师是为了止战
《仁本》开篇即说:“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为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仁见亲,义见说,智见恃,勇见方,信见信。内得爱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战也。”《司马法》认为是否发动战争要坚持以仁为本。《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1]爱人即仁,讲“仁”就不能轻易发动战争,因为战争总是会死人的。所以战争首先要追求以仁为本,追求仁道。但是,现实社会总是复杂的,不一定如人所愿,如果追求仁道不成,再去讲权变之法。权变之法,即运用战争手段去解决问题。因此战争乃不得已而为之,目的就是追求“以战止战”,“杀人安人”,不是为了战而战,不是为了杀而杀。以仁为战者,则是正兵。丁洪章《武经七书全解》注说:“天下之兵,有违道干纪而犯义者,我列兴师仅以治之罪,这便是正兵。”[2]以仁为本,以战止战,总体看来就是要求少战。《仁本》篇说:“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句话以辩证的思想看待“好战”和“忘战”的关系。国虽大,不能好战,也就是要少战,不得已而战才战。少战并不是忘战。一国一旦忘战,则必危。所以以仁为本,并不是不战。这是中国古代十分光辉的军事思想。
因此以仁为本的战争观可以概括为慎战的战争观。《定爵》中将战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总结为:“顺天、阜财、怿众、利地、右兵、是谓五虑”。“五虑”的要求,就是要慎战。战争要“顺天之道,设地之宜”(《天子之义》),要有人心支持,“人心为制胜之本”(《定爵》)。要取得这些要素,固然要谨慎对待,不能轻易言战。所有这些战争的要素,都要求以“仁”来统摄,只有施行了“仁本”,就能达到。而达到这些要素,是非常不容易的,故要慎战。
二、以仁为本则出师即为正义之师
以仁为本,则出兵为正,出正道之兵即为义,故《仁本》篇说“以义治之”。那么什么是“义”?《司马法》认为符合礼法的即为“义”,不符合礼法即为不“义”。丁洪章注说:“有越于礼乐法度之外,而为不义者,故不得不兴兵甲以讨之耳。”又说:“其次贤王制礼乐法度,乃作五刑,兴用兵以讨不义”。[2]可见“先王制礼乐法度”为“义”。有了正义,出兵讨伐就拥有合理性与合法化。春秋时期,每当战争出兵之前,需要告天祭祖,明之其罪,就是要获得礼法的支持,获得“正义”的旗帜。关于“仁”与“义”的关系,丁洪章在《武经七书全解》中做了解释,他说:“上说以仁为本,下又说以义治之,仁与义有两用否?且既以仁兵,又有不义者乎?”“仁与义相辅而行”。[2]仁为正,仁与义相辅相成,则正与义也为一体。也就是说,仁者之师,即为正义之师。古者出师讨伐,攻打他国必要“师必有名”(《礼记·檀弓下》),使得战争拥有正义性,进而才能得到上天或祖先的庇佑,获得百姓的支持,所以“行其正义而本于仁者,是故杀不仁之人,攻不仁之国”[2]。战争一旦有了正义的旗帜,则就能得到人们的拥护,也能获得神的庇佑,获胜也就比较容易了。
三、以仁为本决定了战争不能伤民
《仁本》篇曰:“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在选择作战时间上,《仁本》要求遵循“不违时”、“冬夏不兴师”等,保证农业生产与百姓生活。因为一旦误了农时,百姓没有粮食吃,就会发生饥荒,这不是仁的行为。更有甚者,如果误了农时,往往就会发生盗抢粮食等行为,就有极大可能演变为战争。同时,误了农时,军粮的供给也会成为问题。一旦发生战争,没有军粮就会非常被动。在训练时间的选择上,也要选在“春猎日,秋猎日,猕振整也”[2]。军事训练,士兵整顿的时间选择,也体现的是“仁”的思想。而一旦打败敌人,占有敌地,也不伤民。丁洪章注说:“入罪人之地,无暴神不低,无行田猎,无毁土功,无燔墙屋,无伐林木,无取六畜,禾黍器械,见其老幼奉归无伤,虽遇壮者,不校勿敌,敌若伤之医药归之,既诛有罪,王及诸侯修正其国,举贤立明,正复厥职。”[2]要迅速恢复战后秩序,使得被占之地之民获得正常生活。《司马法》特别注重爱护士兵,这也是仁本思想的内涵之一。《天子之义》篇说:“军旅以舒为主,舒则民力足。虽交兵致刃,徒不驱,车不驰,逐奔不逾列,是以不乱。军旅之固,不失行列之政,不绝人马之力,迟速不过诫命。”行军强调“舒”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士兵休息得当,精力体力都达到良好的水平。而军队行军有时需要百姓作后勤运输,所以要“舒”,“舒”则能使作战途中保持队列之形,不乱不散,整体规划节奏都有将军把控。“舒”体现了将领对士兵的爱护。丁洪章解释说:“将士同一心也,言将与中名分虽殊,而心则一,故曰将心心众心。”[2]将领爱护士兵,必然会上下一心,上下一心,则战斗力必然强大。
《司马法》出于爱护人民的立场,辩证地对待战争,提出以仁为本的战争思想,要求战争必然要坚持正义的旗帜,主张慎战、少战,但也不能忘战,平时注重备战。其名言“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等,对今天仍有重要的启发。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