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两种生产理论下的马克思主义老龄观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3529
■赵凤源/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两种生产理论对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老龄观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新时代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们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老龄观,从转变我们的思想观念出发,将两种生产理论的优势体现出来,运用各种方式帮助老年人群既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也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一、两种生产理论及马克思主义老龄观的内涵

(一)两种生产理论

恩格斯早在1884年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将两种生产理论明确系统地进行了阐述。恩格斯认为,在唯物主义这个大前提下,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同时,恩格斯指出生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生活资料的生产,也就是衣食住行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通俗来讲就是种的繁衍。[1]综合来看,两种生产总是在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中进行的。所以,我们不能只承认其中一方面生产而否认另一方面生产的存在,更加不能把两方面的生产对立起来去看待。换言之,我们不仅应该从二者的关系中找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根源,我们还应该看到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是完全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并且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马克思主义老龄观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老龄观首先要对老龄观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老龄观实际上指的是国家和社会对于老年人群体所持的观点和看法,包括在现有观点基础上针对老龄问题采取的一系列态度和行动。通过整理关于我国老龄观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相关研究,我国老龄观分为消极老龄观和积极老龄观两种主要倾向。我认为马克思主义老龄观更多是积极老龄观,既是国家和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一种乐观认识,更是一种主动积极对待老年人群的态度和原则。研究马克思主义老龄观归根结底还是要对人口老龄化有一个清晰且正确的认识。因此,马克思主义老龄观要求我们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好老龄观问题的基调,积极乐观对待人口老龄化问题,其次要研究现实中人口老龄化的最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方针对策,最后要结合两种生产理论在创新发展老龄产业和养老服务业的实践中,丰富和创新中国特色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和措施。[2]

二、两种生产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老龄观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揭示了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本质联系,而经济发展决定人口发展,人口发展反作用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得以阐明。[3]两种生产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源,一方面要通过不断生产物质资料获得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人类个体生育实现人口的再生产。因此,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和人类自身生产相互协调、相互适应。

  既然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那么作为研究人口老龄化的马克思主义老龄观同样也会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而经济发展又离不开两种生产理论的指导。由此看来,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老龄观产生的理论根源,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老龄观的性质和方向,同时马克思主义老龄观也丰富发展了两种生产理论的内涵,更加注重老年人口的生产和消费活力,给新时代的社会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

三、马克思主义老龄观下的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老龄观下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首先要学会辩证看待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老龄观下的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老年人口占比持续增长

根据国家卫健委在2019年发布的公报我们得到的有效信息是截止到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经提高到77.0岁。经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的同时老年人口占比持续增长,并且人口老龄化区域差距十分明显。这种区域差距体现在老年人口数量以及老龄化程度等方面,而农村地区都是高于城镇地区。

(二)人均老年抚养比重持续增加

国家的人口政策调整使得进入新常态以来,人口增长缓慢得到了一定的控制。虽然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以及人口增长率都有所提升,但是变化幅度不大,我们能够发现人口自然增长率从整体来看依旧呈下降趋势。而人口增长率降低不仅意味着我国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劳动人口数量将会减少,而且意味着老年人口抚养比也会持续增加,而且主要靠家庭养老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三)低龄老年人力资本浪费

我国老年人口结构显示老年人口中的一半以上都属于低龄老年人。而中低龄老年人普遍拥有充沛的精力,不满足当前“无所事事”的状态,虽然现实社会束缚了他们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的脚步,但是他们内心是十分愿意并且有能力继续自己的追求的。在人口进入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劳动力人口占比减少是必然的,所以我们要看到低龄老年人口的优势,不要让这部分劳动力白白浪费。

四、马克思主义老龄观下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策略分析

当然在马克思主义老龄观的指导下,我们不仅要在经济领域做好准备去应对人口老龄化出现的种种问题,还需要在制度、观念等方面加强防范。在这里重点强调关于经济方面的准备,简单探讨如何在马克思两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利用马克思主义老龄观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具体策略有:

(一)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是指为了满足老年人群不同于其他人群的特殊消费需求而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产品和对应的服务的产业。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老年人群不再只围绕着自己的下一代甚至下下代生活,他们会改变自己对待人生的态度和观念,会更加看重自身生命和生活质量。因此一些新兴的老龄产业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重点要放在尽快改善养老院服务质量上,特别是供需平衡以及价格合理方面,加快构建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二)注重老年娱乐事业

马克思主义老龄观指导下的积极老龄化社会更应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从生活方式着手开发老年娱乐事业。老年娱乐事业主要包括提供专门教育和培训的教育业,提供专门满足兴趣爱好的茶室、棋牌室、歌舞室、运动室等场所,还有提供专门符合老年人旅游和出行需求的旅游业等等。近些年来,“互联网+”行动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科学技术去辅助养老服务业和老年娱乐事业能够更好的节约成本,也能为解决马克思主义老龄观下的老龄化问题贡献力量。科学技术能促进老年娱乐事业的发展,但是注重老年娱乐事业也进一步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互联网+”行动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思路,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重视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

分析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能够让我们清晰的认识到老年人口是值得开发的人力资源,马克思主义老龄观也强调要消除年龄歧视的不利影响。重视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能够使人口老龄化带给劳动力供给的弊端减少到最小。[4]伴随着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要想有效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就应该结合我国国情探索更加弹性和合理的退休制度,不盲目不冲动地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提前退休现象,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只有这样才会达成最大限度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目的。

  总而言之,老年人口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创造的一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再继续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就算老年人由于年龄原因离开劳动岗位,他们依旧拥有和其他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而且不存在有任何社会有何种理由使他们丧失这种权利。国家和社会更是要在马克思主义老龄观引领下维护老年人的合理权利,在新时代给马克思两种生产理论增添新的时代内涵。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